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凤紝鍙兘鏄綉缁滃師鍥犳垨鏃犳椤甸潰锛岃绋嶅悗灏濊瘯銆

首页 | 先睹为快 | 栏目简介 | 往期回放 | 信息与反馈 | 我们的团队  
往期回放
· 温塘——战斗的岁月(上)
茅山上清澈的泉水滋养了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但在60多年前,这眼山泉却一度被用来冲涤鲜血,清洗伤口。受伤的人是一群来自外地的陌生人。 其实,早在1943年初,就已经有陌生人来到这里,他们自称生意人却行迹隐秘,然而细心的村民们发现,这些生意人的身上却配有短枪。 1943年秋,一支部队秘密进驻温塘村,他们选择了村子里一座荒废多年的旧祠堂作为队部,并很快设立了医院、枪械所等机构,他们是些什么人?要来这里做什么呢? 这些都是60多年前真实的历史片段,这些事情就发生在浙江省长兴县境内。正是这些片段,告诉了人们新四军在苏浙一带那段峥嵘的抗战岁月。
· 温塘——战斗的岁月(下)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兵器馆内陈列着一门看上去并不起眼的火炮。这是一门日本造九二式步兵炮。当年,为了争夺这门炮,新四军一师48团与日军南浦旅团一部,在浙皖交界的杭村进行了一场殊死的战斗…… 1944年岁末的一个夜晚,一处老宅前火把冲天,由粟裕将军率领的新四军一师悉数进驻长兴,统领苏南、浙西战场的新四军苏浙军区宣布成立,学校、银行、医院等后勤保障机构相继设立。在长兴的苍山翠岭中,一个充满朝气的抗日根据地建立起来了。
· 0117行动
2005年1月17日,广东省惠州市警方一举端掉了一个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赌博窝点:现场抓获庄家和其他涉案人员68人,收缴砍刀十把和赌具一批,缴获赌资现金人民币18万余元。这个行动被称作0117行动。 2005年初,惠州市警方得知在该市境内有一个重大赌博窝点。 警方马上开始进一步侦查,确定了赌场的位置——在野外的一个工棚里。 现在警方面临一个问题:必须摸清赌场内部的情况。侦查员凭着机智进入了赌场。为了更好地实施抓捕,侦查员们再次对赌场周围的地形进行详细的侦查,并画成详细的地形图。 经过缜密的部署,惠州市公安局调集五十名警力,兵分三路,直捣石湾宾馆、哨卡和赌场。17日下午,仅仅用了17分钟就一举端掉了这个对社会危害甚大的赌窝。
· 智捣流动赌场
2005年3月27日上午,地处大别山区的安徽省六安市公安局 ,接到省公安厅治安总队的一个紧急情报,一个特大赌博团伙有可能当天晚上在该市霍邱县境内开场设赌。民警们紧急出发,然而,赌场会设在哪里呢? 霍邱县周集镇境内的一个加油站和不远处的农机厂以及附近原村委会的一处院子让侦察小组觉得尤为可疑。 指挥部接到侦察小组的报告,集中了120名民警,组成三个行动小组。3月28日凌晨2:08分,三个组同时行动,仅用一分钟就完全控制住了赌场!此次行动一共收缴了赌资77万6千元,银行信用卡以及存折12万元,手机50余部,高档轿车15辆,彻底捣毁了这个靠赌博为业、具有反侦察能力、分工明确、组织严密的专业团伙,是公安部部署打击赌博专项行动以来,安徽省警方实施的一次成功的禁赌战。
· 永远的“毛泽东号”
“毛泽东号”机车是一台有着特殊历史意义的机车,它诞生在战火硝烟的战争岁月中。一代又一代司机师傅驾驶它走过了将近59年的风风雨雨,为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 “毛泽东号”最让人称道的是安全行车,在战争年代没有被击垮,和平年代也没有因为麻痹而出过差错。在半个多世纪的岁月中,安全行车798万公里,这个数字意味着机车已经围绕地球走过了190多圈,这在世界铁路运输史上也是一个奇迹。 “毛泽东号”机车组的司机师傅们,究竟靠的是什么样的信念和毅力,一代又一代忠心耿耿地续写着英雄机车的历史呢?今天,我们跟随着第十代司机师傅登上“毛泽东号”机车,亲身体验一下他们的工作过程……
· 五十六年的接力
在我们共和国的历史上,曾涌现过许多先进集体,马恒昌小组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在1949年成立至今的五十六年里,他们一直站在先进的行列里,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绩.作为一个普通的车工小组,他们为什么在成立之初就获得了很高的荣誉?五十年代初影响全国的马恒昌小组运动又是怎样发起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马恒昌小组为什么能一直保持优质高产?文革期间又是什么精神激励着他们一直进行生产?现在他们又是怎样的情形?在本期节目中,记者将和观众一起探询上述问题的答案,挖掘马恒昌小组背后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踏上追寻之旅……
· 六连出好兵
在杭州郊区的某部营地,一群小战士在苦训练,他们是著名英雄连队“硬骨头六连”的新兵。这是一个唯一两次被国防部和国家军委授予荣誉称号的英雄连队,一个40余年来经历大小百余次战役的“硬骨头”连队,在今天,这支昔日的步兵尖刀成为了怎样的连队?在强调科技强军的今天,六连靠什么保持着荣誉和战斗力? 士兵是连队的灵魂,连里的新战士颜利明克服怕高这个心理障碍,完成基本体能训练400米障碍,片中真实的记录了他第一次翻越4米高绳网时的胆怯,也有他第二、第三次练习后动作完成的熟练。二排排长陆之巅在模拟作战环境中带头跳进冰冷的海水中开展战术训练,连长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也对他赞不绝口。“硬骨头”精神40多年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军人,正是因为有着六连官兵们把 “硬骨头”精神通过言行代代相传。
· 寻水人
没有人能想到,降水丰沛的四川盆地东部却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地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祖祖辈辈只能靠堰塘和土井里的混水过活。红色地层缺水的神秘现象究竟能不能被破解呢?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能否有一天喝到干净的水? 2004年开始,一支支地质勘察队深入缺水地区,旨在寻找清澈的水源,他们的根本任务就是在国土资源部出资5000万的基础上,用两年的时间为缺水地区105个县免费打100万口井,解决400万农民饮用水问题。
· 有难事 到这儿说
侯成名老先生家住山西省晋城市,曾经在1992年的时候,将自家产的1000斤面粉,存进了当地的一家国营粮店。当时粮店的承诺是无价存粮、存取自由。可到他们想把面粉取出来的时候,粮店却要他交钱。这事,已经困扰了老侯家10来年了。让老侯怎么也没想到的事,就在今年年初,晋城电视台的一档节目帮他把这事解决了。 这档节目就是由晋城市行评办、纠风办和晋城电视台联合举办的《行风大家谈》。晋城市50个部门和行业的一把手都要轮番来到节目中,现场解决老百姓提出的问题,接受大家的直接评议。 《行风大家谈》节目已经拨出有30多期,有5000多位群众的困难因这个电视栏目而得到解决。看着一个个棘手问题的解决,老百姓们几乎没有一个不叫好的;可同时,隔一段时间就要上一次电视节目的局长们,也真是别有一番感受在心头。
· 黄河弯上的“山曲曲儿”
滚滚东流的黄河进入晋陕峡谷后,逐渐变宽并且在这里拐了个大弯,所以山西境内的这个县就叫做河曲县。唱民歌是这里的传统,这里的人人人都会唱上几句,有人说拿起镢头会种地,拉起二胡会唱歌,这就是河曲人。 辛礼生是这里土生土长的农民,作为一个民歌手,他的名字不仅在这里家喻户晓,而且他的足迹也走遍了北京上海香港澳门这些大都市。他的演唱风格劲朗,高低音转换出神入化。 在河曲县不仅是人人会唱,而且是见什么唱什么,从“走西口”到歌唱今天的新电站,从歌声里也可以看到河曲人生活的脚印。
· 养蚕人家
太湖南岸的湖州地区是我国蚕丝的重要产地,那里出产的湖丝历史悠久,名扬天下。在湖州的含山脚下,有许多以养蚕为业的蚕农。翁秋生一家就是这样的养蚕人家。 每年的清明节在这一带又被定为“蚕花节”,是蚕农们自己的节日,从节后蚕农们便忙碌起来,芝麻粒大的蚕种在温室中孵成蚕蚁,再用切碎的桑叶喂养这些蚕宝宝。蚕长大了,食量也大增,翁秋生一家老少一齐动手,不分昼夜的采桑喂蚕,一个多月后,蚕终于长大了,在稻草编织的“地笼上”吐丝结茧。这一年翁秋生一家收获了几百斤洁白的蚕茧。
· 琴声响起来
解放初期,浙江省湖州市有一支由青年人组成的口琴队,他们活跃在湖州的工厂农村,为广大群众演出。在那火红的年代,这支业余口琴队,为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鼓舞人们投入建设,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50年后,这些当年的口琴队员,都已年逾古稀,但对当年的口琴队依然难以释怀。口琴队的成员老唐,开始寻找当年的伙伴,重新组织起口琴队,这支老年口琴队的队员虽然已经鬓现白发,但热情不减当年,当口琴又被吹响的时候,他们仿佛又带着人们回到了那火红的年代。
· 古法造纸
浙江的泽雅一带是山区,四百多年来,山内依然保存着中国二千多年前的古法造纸术。泽雅山多地少,山上多竹林,林间多溪流瀑布,这正是传统造纸的两大先决条件。 四连碓是古时候利用天然水能进行造纸的重要物证,现在被国务院列为国家保护文物。 结合旅游事业的开拓,这里的农民们正在尽力把这种传统工艺传承下去。
· 四集系列片《屯堡人——戍边者的后裔》第一集 《遗民》
在贵州腹地的大山深处,生活着一群屯堡人,他们又被称作是老汉人。 明朝洪武年间,皇帝朱元璋派遣大军远征西南,战争结束后,朱元璋命令大军就地屯田,戍守边疆。而为了进一步开垦边疆,朱元璋又实行调北填南,从江淮地区强行移民到贵州高原,屯堡人就是这些屯军和移民的后代。 经过600年的风雨变迁,屯堡人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品格,保持着古老的习俗,他们既不同于周边的汉族,也不同于少数民族,形成一种独特的屯堡文化。
· 四集系列片《屯堡人——戍边者的后裔》第二集 《烙印》
屯堡人的枣子糖、酿豆腐、烤酒等都是沿用来自江南的古老的制作方法,屯堡人的生活中也保持着很多古老的习俗,屯堡女人的装扮至今还保持着600年前的明朝江南服饰的风格——在屯堡人的生活中,处处显现着江南的烙印,屯堡人没有一刻忘记自己的故乡,可是屯堡人却没有回乡寻根的传统…… 对于屯堡人来说,故乡早已变成了一个遥远的梦。
· 四集系列片《屯堡人——戍边者的后裔》 第三集《礼拜》
在屯堡,历史不再是写在书本上的白纸黑字,而是流淌在人们呼吸的空气中。 跳地戏是屯堡人在和平年代上演的金戈铁马,每次跳地戏都要举行庄重的开箱仪式。在屯堡,每个村子都有寺庙,那是屯堡女人生活的一个中心。最热闹的是每年春节的祭汪公仪式,这是屯堡人在高原深处承袭的江南社火,每一步都严格遵守着祖先留下的规矩。 而所有这些,都表现了屯堡人对传统的坚守,对祖先的礼拜。
· 四集系列片《屯堡人——戍边者的后裔》第四集《走近的和远去的》
600年来,屯堡人一直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可是,一旦开放了,他们就走的很远——古老的地戏走上了异国的舞台,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让整个世界都认识了屯堡人。 同样的,开放也使屯堡文化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古老的石头寨里有了瓷砖房子,穿长衣大袖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了…… 但是,屯堡人已经开始在开放中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旅游,使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是自己的文化更加灿烂。
· 雪乡
在黑龙江的海林市有一个神奇的地方,每年10月山外尚值金秋,那里却飘起鹅毛大雪,一直飘到阳春三月,年积雪达七个月。白雪覆盖着古朴的原始森林,层层叠叠,绵延起伏,似一幅展不尽的山水画卷,被人们称做雪乡。 雪乡是个谜,“夏无三日晴,冬雪漫林间”。风雪弥漫时遮天敝日,气温达零下35度,雪后,仿佛进入神话般的冰雪世界。多姿多彩的雪情,雪景,雪韵展现得淋漓尽致。雪巷、雪屋、雪乡人家,还有那些鄂伦春,鄂温克少数民族古朴的小木屋让人们感到周围弥漫着清新而甜润的气息。 中外游人带着崇尚乡野,回归自然的心境在这里尽情得享受着雪乡的神韵。 生活在雪乡的人们伴随着白雪过着悠然恬静的田园生活。在现代生活中展示那种特有的地域文化,融铸出独特的风貌。 雪乡归来不看“雪”,是凡去过雪乡的人对她的赞誉。
· 2004年《纪录片之窗》播出目录
· 2003年《纪录片之窗》播出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