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地戏,是屯堡人在和平年代上演的的金戈铁马。
在这里,没有丝竹乱耳,只有锣鼓喧阗。
屯堡人每年要跳两次地戏,一次在正月里,叫“玩儿新春”,一次在七月里,叫“跳米花神”。
跳地戏前要举行隆重的开箱仪式,把封存在戏箱中的面具请出来,主持仪式的人被称作神头。
跳地戏是屯堡村寨的一件大事,跳地戏的人受到全体村民的尊敬,地戏的神头一定是村子里最有权威的,摆放戏箱的人家一定是村子里最有威望的。
[地戏开箱仪式]
跳地戏戴的面具,屯堡人称为脸子。
脸子,是地戏的灵魂。对屯堡人来说,戴上脸子,人就变成了神。屯堡人把跳地戏叫做跳神。
地戏被看作是古代江南傩文化在今天的遗存,是戏剧的活化石。在江西,曾出土大量的面具,与安顺地戏面具的风格相同。
[采访沈福馨:我始终坚持一个观点,这是移民带过来的。我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后,发现这个地戏主要保留在屯堡村寨里面。旁边的村寨也可能有,但是这些地方,你问他,都可以知道是从哪个地方学的,哪个师傅教他的。那么就肯定不是他们原来的东西。而屯堡村寨,他们能说出来,我们家在什么地方,我们来的时候,这个面具,他们叫菩萨,我们怎么让菩萨过河,掉在水里,又怎样捞起来,保护。]
在屯堡,每个村子有一堂地戏,每堂地戏各不相同,共有三百多堂,从商周的《封神演义》唱到明朝的《英烈传》,地戏仿佛是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国历史。
地戏讲的都是忠君爱国的英雄故事,在这里,没有风花雪月的才子佳人,更没有打家劫舍的绿林好汉。
作为军旅的后代,地戏是屯堡人对祖先戎马征战的祭奠。
[采访张晓松:这支军旅生活会把国家的使命,作为军人的使命,牢牢地刻在心里,经过600年,变成集体无意识,变成文化的潜在的意识。这是一种文化的根性的东西,很深地扎在意识深处,所以会在所有细节上表现出来。]
如果说,跳地戏是男人的娱乐,那么念佛就是女人的专利。
每个屯堡村子至少有一座寺庙,那是屯堡女人生活的一个中心。
[采访郑正强:每个村寨都有一个庙宇,一个相对大的庙宇。佛教对屯堡地区的传播,和江南地区是一脉相承的。]
上了岁数的屯堡女人叫太婆,每个村子都有几个六、七十岁的老太婆,管理寺庙,组织佛事活动,被称作是老佛头。
九溪村有三个庙,小堡的青龙寺历史最悠久,依山而建,站在寺里可以望到对面的九溪河。因为长年失修,寺庙曾经垮掉了。
十几年前,老佛头王老四娘带头四处化缘,终于把庙重新修了起来,现在她和村里其他几位老太婆轮班管理寺庙。
信仰对于屯堡女人来说仿佛是与生俱来的,她们把每一个吃斋念佛的日子铭记在心。
所有的屯堡女人都拜佛,但是,在这里却没有繁复的清规戒律。
[采访张晓松:]
在屯堡,历史不再是写在书本上的白纸黑字,而是流淌在人们呼吸的空气中,许多我们在明史中,在古书中看到的风俗习惯,在这里被完好地保存下来。
[采访张晓松:周边都是少数民族,艰难的山地生活,使他们面临了双方的艰难,什么能使他们坚守,很重要的是精神层面上,所以,600年滋生的对精神的需求超过物质的需求。用精神和意志强化,我们是同一个群体。所以慢慢增长了非常多的习俗,信仰,而且这种精神的丰满程度,达到我们不能想见的程度。]
在屯堡的庙宇中,最多的是汪公庙。
汪公,名叫汪华,生在隋唐年间,曾任安徽歙州的地方官。因为他军政严明,爱民如子,所以被一方百姓奉为神明。
据说,有一天,汪公正和唐王闲聊,忽然举起茶杯向后泼去,唐王不解其故。不多时,有人来报,说刚才五凤楼起火,幸而天降大雨,将火扑灭。唐王这才知道汪公是泼茶救火。
像这样的传说还有很多,足见当年百姓对汪公的爱戴。
对汪公的崇拜在明代最为热烈,汪公庙遍布江南,朱元璋甚至命令官府春秋两季祭祀。随着朝代的变迁,这一活动在江南早已销声匿迹,却随着移民大军落户在了贵州高原。
今天,在安顺的狗场屯、鲍屯、吉场屯三个屯堡村寨还保留着祭汪公的活动,其中又以吉场屯的最为盛大。
[为汪公沐浴。]
祭汪公要从正月十七日凌晨为汪公沐浴更衣开始,这时,要把汪公庙的大门紧闭,只能由本村选出的几位德高望重的老者参加,其余闲杂人等一律回避。
仪式的每一步都遵循着祖辈传下的规矩。
每年都有本村或是附近村寨的人家前来还愿,为汪公敬献红袍。长者们会选择两件新进献的红袍为汪公穿在外面,其余实在穿不下的,则放在神坛的右侧。
不知不觉,夜里下起了大雪,而神坛上的汪公也焕然一新了。
每年,村里的几大姓氏由抽签来决定祭祀的次序,然后,从正月十七日一大早开始,轮流拜祭。
600年来,同样的语言,习俗,历史背景,同样的生活的艰辛,意志的坚守,早已使屯堡人对祖先的祭祀超出了宗族的范围。
祭汪公成了全体屯堡人的庆典。
正月十八是汪公出巡的日子,也是整个庆典的高潮。
汪公被请入轿中,由几位长者从村头抬到村尾,每过一家,都稍做停留,主人家以鞭炮相迎,燃烧纸烛,虔诚祷告。
祭汪公是屯堡人在高原深处承袭的江南社火,这里处处显现着屯堡人对祖先的礼敬,但是,今天的屯堡人,已不再是孤独的戍边者,而是这块沸腾的山地上的真正的主人。
责编:李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