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曾想到,中国二千多年前的古法造纸术并没有随日月年轮的转动而消失,浙江省温州市泽雅乡成片的造纸作坊就是证明。
泽雅是山区,四百多年来,山外朝代更迭几度兴废,山内依然是纸农合家做纸。
泽雅生户屏纸有二十多道工序。“斩竹”就是纸农将竹竿截成一米来长、并锤裂竹竿,这道工序俗称“刷”。
同期 这是山上的毛竹吗?是水竹,水竹。水竹是本地产的,不是外面运来的。是平阴运来的。多少钱50公斤。18元钱合算不合算,18无钱是不合算。这个没办法。50公斤竹子可以造多少公斤纸。出三、四条纸总是有的。三、四条可以卖多少钱。卖20元钱。
用一百斤水竹造纸总的成本在30元左右;按一百斤生产4条屏纸来计算,市场价是80元,可得利润在50元左右。
同期 一年收入有多少。一年不一定的,一年收入有一千多元钱。还有其它收入没有。
岁数大了,其它也不会做。只能造纸,孩子们也都出去了。靠造纸有点收入。每个月政府给我们补贴100元钱。一年一千二我靠造纸过日子。
把锤裂的竹竿扎捆,在阳光下晒十天半个月,然后放入水塘用石灰或蛎灰浸泡、压腐,这道工序俗称“淹竹”或“腌刷”。一般的竹子要浸泡三到五个月,竹子越老浸泡压腐的时间越长,其间每过30到50天还要人工上下翻动一次。
同期 你在这里腌竹要多少时间呢?这个,360天。那要一年啊!对。每一次都是在这里翻吗?每一次都在这里。
为了保护山区环境,泽雅造纸用火煮竹的工序已停止使用。沤熟的竹子往往要经过溪水冲洗干净才能捣刷。利用水力驱动的水碓对竹子引舂捣,形成絮状的纸绒。这道工序俗称“捣刷,这是辛苦而十分重要的工序,纸绒的粗细长短决定着纸张的质量。
在唐宅村的水碓坑中有一块石碑,碑文记载着泽雅先民创业的历程。
同期 石碑的年代是乾隆55年,它最主要是有潘家的七个人,子玉、子金、茂洲、茂文,总共是七个人合股在这里建一个水碓,按照当是仓谷的比例,分开进行使用,如果谁违反规则的话,就要罚钱14串,是这个意思,这个把中国股份制历史有方字记载的,以碑文形式刻下来的全面唯一张是这里。
泽雅最早利用水碓进行捣刷的是水碓村,这是一个古老的山村。这个村的人都姓潘,其先祖早在宋、元现代时就在福建省的南屏利用当地木材造纸。
据潘氏宗谱记载,元未明初,潘氏先民为避乱迁徙到温州西雁塔山区。
泽雅山多地少,山上多竹林,册间多溪流瀑布,这正是传统造纸的两大先决条件。
潘氏先民原来用脚踩的舂捣工具捣刷竹子,既笨重又辛苦;他们根据泽雅水力洛源丰富的特点,对原有的舂捣工具进引改革,制造出利用水力舂捣的水碓,从此捣刷走上了半机械化的道路。他们生产的纸依相唤作“南屏纸”,泽雅屏纸因此得名。
同期 明朝的时候,泽雅这一带造纸业比较发达,所以当时朝廷在泽雅开设造纸局,监督纸业的生产,后来解放初期我们这也造纸达到了高峰,从此造纸的人,纸农达到了10余万人次。
四连碓南靠南斗山,北临龙溪,是古老造纸作坊与天然山水浑成一体的典范;2001年6月,被国务院列为国家保护文物。
四连碓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明代时,泽雅纸农为了反复利用水力资源,就在这龙溪山沟里筑坝,利用水的落差顺流分级建了四座水碓,故名“四连碓”。
四连碓几百年来从没有停息,是中国古法造纸术正在操作着的成片活体。
同期 目前我们保护规划,经过专家论证,那么我们一个是根据保护规划,重点是放在四连碓石桥一带,再一个是横样,唐宅三个点为重点,对快要倒塌的作坊进行抢求性的维修再一个是为了使这套原始的造纸工艺能够留传下来,我们与旅游法合起来,挖取造纸的文化历史培养下一代从事手工造纸,让游客也来体验造纸的过程。
捞纸作坊往往在泽雅的山脚下溪流旁。捞纸在纸模中进行,用极细竹绵编成的帘在地中捞纸浆,滤掉水后便剩下一层薄薄的纸浆膜,将湿纸一张缍叠上去,积湿纸扣岸称纸岸或纸墙。
同期 我今年七十一岁,她是我的老伴,老伴今年68,我的儿子在温州,我们一天的收入25元钱。
同期 你们家有几个人干这个,一家人就我一个人干。
儿子呢?儿子也帮忙,一起干。
一年有多少收入。
一年有一万吧
同期 现在谁和你一起做呢?现在就自己做,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
你现在一年有多少收入 ,一年有一万,我是退休了回家养老,喜欢造纸就干一下,不肯干的时候就休息。
泽雅现有纸农三千多人,大部份是六、七十岁的老年人,泽雅屏纸受到现在制纸业的挑战,销路越来越窄,除山区百性日常使用外,大部份用作幂纸,制造瀑竹用纸和少部份商品的色装纸。
做纸这活儿累人,年轻人不肯做奔向城市另谋生路;在泽雅不少家庭把生产屏纸不作家庭讨业,潘祖强家就是这样,他在城镇有工作,节假日回家帮着做些造纸的重活,他爱人守家,做些斩竹一类的造纸轻活,女儿在泽雅中学读书,节假日帮妈妈做些分纸的细活。
纸农们对纸是有深情厚意的,他们不仅称纸是“衣食钱”,还指望把金黄色的屏纸卖出去,盖一、二间山村新房。
责编:李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