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1950年,刚刚解放的湖州城里,人们充满了对新生活的激情。在著名的“王一品斋笔庄”里,有一群年轻人商量着想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
[采访 唐志浩]
解放以后 我们这批小青年欢天喜地 真是快活 当时都是积极分子 大家聚在一起商量 研究 搞点什么活动 来欢庆解放
[解说]后来,这些年轻人选择了口琴,成立了解放后湖州市的第一个业余艺术团体——湖州市青年口琴队。队长就是唐志浩。
[采访 唐志浩]
为什么会想到口琴呢 因为我们经常在收音机里听到 上海有个老师叫石人望 又是吹 又是教 听起来声音很优雅 好听 后来我们确定(吹)口琴了
[采访 蒋文忠]
刚开始的时候 大家买了口琴 都乱吹的 好像有点无师自通 水平是不高的 吹难度高一点的(曲子)就吹不好了 怎么办呢 想出一个办法 就到老爱山小学 去请了一个汪老师 他吹得很好 请他来 汪老师到我们这个口琴队来 就辅导大家吹
[解说]这把“虹光”牌口琴在当时与“真善美”、“石人望”、“国光”三个牌子的口琴并称为四大名牌口琴,是老唐在口琴队成立时买的,至今已有50多年了。
[采访 唐志浩]
这只口琴是我当时请人到上海带来的 上海南京路先施公司 旧币11万8千元 要(花费)我半个月工资 但是这个口琴的价格 在乐器当中是最便宜的
[解说]为了让自己的队伍更加规范,唐志浩和他的伙伴们给口琴队设计了队徽。
[同期声]
上面是五根线, 对吗? 代表五线谱 ,我记得形状好像是古琴的样子。 古琴象征着音乐的意思, 当中有一根横线, 对 ,有一根横线, 横线要画出头, 象征一根指挥棒, 对对, 下面有个底座 ,有个底座 ,还有字 ,底座里写了哪几个字 ,是湖州青年口琴队。
[解说]自从有了口琴队,这些年轻人的生活就快乐和多彩起来。
[采访 陈新法]
那时候, 我们的口琴永不离身。 出去玩, 大家几个人聚在一起, 吹吹口琴, 心情多么快活 ,记得有一次 ,我们到道场山去玩 山上风很大 ,我马上拿出口琴 ,对着风吹 ,风吹口琴 ,声音更加好听, 那时候我们的心情多么高兴 ,多么快活 。
[解说]口琴队成立后最主要的任务是到工厂宣传演出。湖州是著名的丝绸之府,城里有许多的丝厂和绸厂,口琴队快乐的琴声就经常在这些工厂的车间里响起。
[采访,唐志浩]
那个时候我们经常下厂去演出的 ,我记得有一次到工厂里去演出, 我们是怎么演的呢 ?一个车间 ,一个车间这样去演的, 演到哪个车间 ?哪个车间就停工, 马达关掉, 演出之前 ,我记得厂长还要讲话 ,厂长讲话的目的是要鼓舞大家 ,所以他说, 今天是我们工人阶级自己的宣传队来演出。 希望大家看好以后, 努力生产, 工人们当场表态 ,都站起来举手, 什么意思呢? 就是今天一天看了多少时间节目? 这点时间今天要把它补回来, 当时演出很艰苦 ,又没有舞台, 又没有麦克风 ,在车间里围个圈就演节目 。
[采访,乐梅山]
实际上,我们那时候吹奏水平并不高, 因为演出经验也没有, 但是当时文艺活动开展得比较少, 所以工人 ,广大群众没有看到过这种场面, 一听到我们为他们慰问演出 ,表演节目 ,他们听了之后很高兴, 对我们报以热烈的鼓掌, 所以我们也受到很大的鼓舞 。
[解说]经常性的演出,让口琴队员们成了那时湖州城里小有名气的人物,也成了姑娘们心中的偶像。
[采访,蒋文忠]
特别是几个年纪轻的小姑娘 ,那几个姑娘特别喜欢口琴, 甚至非但爱好口琴 ,而且(还)爱上我了, 后来写信, 寄照片给我, 还很多的, 现在年纪大了, 讲出来也无所谓 ,想想还有点难为情!
[采访,王念萱]
当时姑娘找对象(的要求) ,一个是出身好 ,思想觉悟要高, 再一个工作要积极, 唐志浩除了这两条以外 ,另外就是多才多艺 ,上进心强, 在外面蹦蹦跳跳 ,还在正道上 ,所以我嫁给了他。
[解说]在收获快乐和幸福的同时,口琴队员们也付出了许多。
[采访,乐梅山]
我们口琴队成立之后 ,从王一品笔店搬到这里活动了, 地方是二楼, 这个地方是湖州市总工会, 提供给我们这样一个场所活动 ,这个地方原来是日本人留下来的 ,上面条件比较差, 地方也比较小 但我们几个同志对练口琴方面积极性比较高 ,甚至晚上也要排练 ,当时解放初期电力不足 ,有时候排着排着 ,由于电力不足 ,(灯泡)颜色变红了 ,看不清楚, 甚至有时候还要停电 ,怎么办 ?我们就点蜡烛, 照样排。
[采访,王念萱]
当时唐志浩工作相当繁忙, 甚至(我们)结婚都没有去, 我父母亲摆了喜酒 ,亲戚朋友都来了, 结果唐志浩没有去, 过了三年, 抱着我们的儿子一起去, 到第三年我父母亲才看到这个女婿 ,很滑稽的 。
[解说]在口琴队成立快一年的时候,老唐提议大家拍一张集体照,作为纪念。
[同期声]
1950年12月18日 ,那一天我们口琴队想到要拍一张照, 留作纪念 。因为我们活动就在这里。 这个地方就是 ,这幢房子, 走过来就是 ,再说那时候湖州拍照(的地方)只有到这里, 只有这个小公园 。另外没有地方 ,就到这里来拍 ,我还记得当时这里有一座亭子, 这里有棵树 ,这棵树就是 ,那时拍照我记得很清楚 ,有几个人穿列宁装, 戴八角帽 ,有几个人还穿长衫, 我蹲在前面这一排 ,穿列宁装 ,戴八角帽, 后面这排都穿长衫 ,就在这里拍了一张照片。
[解说]转眼近半个世纪过去了,当年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如今都已两鬓斑白,那支曾经享誉湖城的青年口琴队也成了现在的湖州市老年口琴队。
[采访,蒋文忠]
我们这个口琴队在50年代的时候 ,无形当中一点点地分开了 ,因为大家到各自的生产岗位上去了 。
[采访,陈新法]
虽然五十多年前的口琴队分开了, 但是那时候我年纪轻, 第一件生平感兴趣的事情, 我是永生永世不会忘记的, 所以这几十年来 经常吹吹口琴, 单位里有活动, 我也拿出(口琴)来表演表演。
[解说]当年口琴队解散时,队员们曾经相约,今后有机会一定要重新组织起来,继续他们快乐的日子。谁知,相约的日子一等就是近半个世纪。2000年9月,这些当年的口琴队员们终于又走到了一起。快乐的口琴声又响起来了。
[采访,唐志浩]
退休以后, 我经常想起这个口琴队, 因为家里孙子, 外孙还小, 我要帮助家里带小孩, 这样就放掉了 。一直到1999年生了一场病, 脑溢血, 这场病好了以后 ,字都不认识了。 奇怪就奇怪在这里 (乐)谱倒还认识,就想到了口琴队了, 我这些老朋友不知道身体好不好 ,那么我就一家一家去找 。
[解说]乒乓球般大小的脑肿瘤没有扑灭唐志浩如火的激情,反而更加坚定了他重组口琴队的决心。刚从病床上起来,老唐就开始了寻找伙伴的历程。
[采访,唐志浩]
找人, 有几个我一次就找到了, 有几个找了五六次, 其中有一个叫陈新法 。七八次都不止, 湖州找到上海 ,上海找到湖州 ,找得很辛苦 ,总算被我找到了 ,这样我们的老队员就剩四个了, 还有几个不住在湖州了。 最远的一个住在新疆 。有几个永远也找不到 。
[采访,陈新法]
想不到隔了五十多年, 我搬了几次家 ,有时上海, 有时湖州 ,听说老唐找了我七八次, 有一天有人敲门, 门一开 ,看见老唐进来 ,手里拿着五十年(前)我们口琴队的合影 ,我就知道他的意思了 。
[采访,唐志浩]
门一开, 他马上去拿口琴, 我知道他口琴队的事情也没有忘记 ,所以我马上把带着的口琴拿出来 ,和他一起吹起来 。
[解说]几十年前的老朋友久别重逢,让他们感慨万千,回忆的闸门一下子打开,对音乐共同的热爱,让他们心潮澎湃。于是,他们决定一起去赴这个跨越了半个世纪的约会。
[解说]口琴队很快又组织起来了。每个星期二,老唐就会和伙伴们一起到湖州佳音琴行的教室里练琴。
[解说]所有坐在这儿的人都仿佛忘记了年龄,回到了从前。
[采访,蒋文忠]
我们这个口琴队重新组织起来的时候, 从四个老队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其中有几个老年人在50年代看过我们的演出 ,印象相当深, 知道我们重新组织起来了, 他们非常开心, 又参加进来了 ,从四五个, 五六个 ,七八个 ,一直发展到十几个人 。
[采访,乐梅山]
我们现在口琴队规模大了 ,条件也好了 ,演奏地方, 练习地方 ,活动地方, 环境也好了 ,我们吹奏的口琴规格品种, 也从过去的单一化到现在的多元化, 有重音口琴, 低音口琴, 贝斯口琴 ,我们还打算发展和弦口琴, 在吹的过程当中, 我们也不断提高 ,原来有单纯的齐奏, 独奏, 现在有二重奏, 三重奏 ,四重奏 。
[解说]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转眼已经到了冬天。这会儿,老伙伴们正商量演出的事儿呢。
[同期声]
休闲一点, 我们女的穿红的羊毛衫, 颜色看起来好看, 分工分好, 明天老唐的贝斯口琴带来 ,那么现在大家一起练一遍 。
[同期声]
王念萱, 来来 ,看看 ,好吗 ,好 ,很精神了。
[同期声]
等一下这条衣服要脱掉 ,女的都穿红衣服, 拿个大的贝斯口琴 这个贝斯(口琴)在里面音量要高很多 。
[同期声]
下面 ,由老年口琴队为我们演出《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大家鼓掌 ,预备起。
[解说]虽然找回了从前的快乐,但老唐和伙伴们仍不满足。他们现在最大的心愿已经不是自娱自乐了。在广场上宣传,就是这支老年口琴队现在最乐意做的事。
[同期声]
拿起了口琴, 外面没有人吹口琴了 ,想到了 ,我们年纪都大了。 五十年了 ,六十年了,口琴这个东西蛮好 。为什么没有人吹? 来 ,我们来吹,把他们带起来 ,让小孩子们学, 买个口琴便宜得很, 我们有着最大的希望 ,我们不收费, 免费地教你们, 把口琴(艺术)传下去/
[同期声]
我们免费的, 免费, 不收费 ,还不收费, 想不想学, 想学 ,想学所以过来, 你包学, 我包教 ,教会为止。
[解说]这一次被口琴吸引的人并不是很多,但老唐他们没有泄气。他们坚信,一门能让他们痴迷一生的艺术是不会无人问津的。
[解说]虽然岁月让老唐他们已经不再年轻,但这些快乐的老人却用自己对生活的激情为岁月谱写了一首动人的歌。
责编:李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