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里来是清明啊蚕娘
含山踏青祭蚕神啊蚕娘
(解说)这是流传在中国太湖南岸湖州市含山一带祈求蚕茧丰收的民歌。湖州是中国蚕茧的重要产地,是中国丝绸的发源地之一,在湖州市郊出土过距今4700多年的桑蚕丝织品。这里出产的蚕丝被称为“湖丝”,参加过1851年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并获得金奖。现在在湖州尤其是含山一带仍有许许多多的养蚕人。
(出片名)养蚕人家
(解说)翁秋生就住在含山脚下,全家六口人,家中的老人在城里开店,两个儿子一个在服兵役,一个在外地读书,翁秋生在村里的砖瓦厂工作。这偌大的一幢房子就住着他和他妻子两个人。
(解说)4月5日是中国传统的清明节,但是含山人把它叫做“蚕花节”,也就是祈求蚕茧丰收的节日。相传这一天,蚕神会在含山上撒满象征蚕茧丰收的蚕花,给养蚕人带来丰收的喜悦。对养蚕的含山人来说,这一天就是他们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
(解说)每年这个时候,翁秋生家里就会热闹起来,所有能回来的家人都要在这儿度过属于养蚕人自己的节日--蚕花节。
(同期声)明天游含山带几只粽子
(解说)在蚕花节期间,家家人家都要制作传统食品蚕花饼,还有这种白绿相间的饭,它象征着蚕宝宝和桑叶。当然,养蚕人还要拜祭自己的祖先。
(同期声)今天吃清明饭了拜拜上祖
![]() | |
上祖保佑我们养蚕好
生活过得好
(解说)蚕花节终于来了。在含山上,养蚕人就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激情,争抢象征蚕茧丰收的吉祥物—蚕花。
(解说)蚕花节的喧嚣还没远去,翁家人就忙着把在蚕花节上得到的蚕花供奉到蚕室中。
(同期声)蚕花娘娘保佑我们一年养蚕好
(解说)并对养蚕用的蚕匾进行消毒,做好养蚕的准备。
(同期声)第一朵红花
第二朵黄花无论如何养得好
第三朵红花红到年(底)
(解说)养蚕的季节性很强,蚕种下发都有时间规定。蚕种由镇上发下来了,这些小黑点就是蚕籽。由于蚕籽太小了,都粘在纸上,所以,养蚕人习惯将蚕种民“张”为计量单位,今年春天,翁家就养了三张蚕种。
(同期声)好 好了
(同期声)你小心蚕宝宝
戴副眼镜也看不清楚
看 出得多彻底出得多均匀
(解说)蚕很娇嫩,养蚕人都把蚕叫作“蚕宝宝”。刚出壳小蚕宝宝又黑又小,象蚂蚁一样,所以养蚕人称它为“蚕蚁”。
(同期声)来
(解说)为了保护蚕宝宝的安全
小狗也受委屈了
(同期声)养蚕宝宝
狗也吃苦头人也吃苦头
走出去的话要在地上乱跑
(怕)踩死蚕宝宝
还好没多少时间会放出来了
(同期声)(华氏)86度
(解说)养蚕需要保持一定的温度,春天的湖州,气温还达不到这么高,所以给蚕室加温也成了养蚕人的一项主要工作。翁秋生的老父亲也从城里赶来帮忙,用干柴干草给蚕宝宝取暖。
(解说)白天,翁秋生的妻子都要去采桑叶。小蚕长得快,人也跟着忙不停。
(同期声)这些种蚕
这些蚕长得真好
你温度看一下
烧烧火快点
(同期声)早上的饭晚上泡点水吃吃好了
没有馊晚饭不烧了
(这次养蚕)能赚1500元左右吧
没有 1500元起码要有300斤茧
100斤一张种
具体什么价钱还没有定下来
唉 苦么苦死
(解说)蚕快成熟的时候食量非常大,养蚕人必须不分昼夜地喂食。
(解说)忙得不行的时候,回家过周末的小儿子也加入到养蚕的行列。
(同期声)你放得均匀点
![]() | |
(解说)这种像下雨一样的声音是蚕吃桑叶时发出的,养蚕人把这叫“响蚕”,这代表了蚕已经完全长大了。
(采访翁秋生妻子)苦是苦的心里却是很开心的
没有几天蚕宝宝就像小孩子一样
早上看大了晚上看更大了
就要上山结茧
(解说)“上山”是养蚕人特有的用语,是指蚕宝宝快成熟结茧了。这个时候,翁家的人就忙着把稻草扎起来,为蚕宝宝结茧做准备,养蚕人称为“打蚕龙”。
(音乐起)
(同期声)这个箩筐挑四担不行的
挑得很累的
三四十斤重有四十斤
(出同期声)这点茧子很好
(解说)小小的三张蚕种,经过养蚕人的辛勤劳动,结出了这么多的蚕茧,最后,它们就将成为美丽的丝绸。
(同期声)三月里来是清明啊蚕娘
含山踏青祭蚕神啊蚕娘
家家人家轧蚕花
轧出蚕花廿四分蚕娘
轧出蚕花廿四分
责编:李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