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创富频道 > 新目录 > 创富新首页 >

社会对鼓励大学生创业存在普遍的“误读”

发布时间:2010年06月28日 10:19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青年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刚毕业的大学生,特别是本科生,拿什么去创业?他们有创业的能力和资本吗?被称为“最牛愤青教授”的浙江大学教授郑强常常语出惊人,他曾在中国高教学会创新创业分会成立大会上直言:千万不要将“创业”局限成逞能独干、争当老板。

       清华大学、中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的100多位专家、学者近日汇聚西安,参加由长安大学承办的创新创业分会第二届年会,就目前备受关注的大学生创业现象抽丝剥茧,提出了更多的可行性分析和建议。

       什么是“未来领导者”

       “我们不是毕业时就共同创业,而是在各自岗位上奋斗了一段时间后,才陆续在深圳相约的。”“赛为智能”的陈中云在会上说。今年,“赛为智能”在创业板顺利上市,包括陈中云在内,公司总裁、监事会主席等5名高层都是中南大学的同学。陈中云大学学的是自动化控制,1997年,几位同窗成立了“赛为智能”,瞄准的是当时的朝阳产业建筑自动化。5年后这个团队又转型从事城市轨道交通,两年后再次提出新的课题——铁路数字化。“当时还没有创业这个概念,能取得阶段性成功,最主要的一条还是创新。”在年会论坛上,陈中云告诉大学生。

       “创新能力是每个人、每个企业必须具备的,但创业不是每个人都能去做的。”陈中云的看法得到黑龙江大学创业教育学院院长吴金秋的认同:目前,社会上存在一个认识误区——在高校开展创新与创业教育,是不是要倡导每一个学生去创办企业?

       答案是否定的。吴金秋表示,教育部下发的“关于推进高校创新和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见”明确提出,创新和创业教育是以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的,“设计、创办、经营和管理一个企业,是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但不是唯一目的”。

       10多年来,浙江大学提倡要培养“未来领导者”,但这个“领导者”的定义“不是当老板,也不是单单指当领导”,而是指做一件事能够起到一种坚忍不拔的领头作用,一种具有能够坚持、能够扛得起的精神。“创业首先要有这样的坚持精神。”郑强表示,要倡导、形成一种广泛的共识——融入社会,低起点起步(包括技术层次、地位、薪酬),甘当学徒、乐打下手也是创业。

       哪些人适合创业

       在大学生创业研究领域,有一组数据常被用来说明问题:美国创业周的主办者——考夫曼基金会对中美大学生的调查显示,美国大学生中想创业的人数达到70%,实际创业的人数占到20%,而中国的大学生中,想创业的人达到80%,但真正创业的只有0.01%。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创业。”中南大学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中心主任杨芳常常告诉身边的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是每个大学生都一定要去做的,但创业肯定要受机遇、经验、资金等方面的因素影响,同时还有性格、气质、个性上的要求,这些甚至比对能力的要求还要多。

       什么人适合创业?首先,有没有创业的素质和能力。是否敢于冒险、敢于担当,是否有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是否具有比较强的协调能力、亲和力;面对变化的因素,能不能承受风险、抗打击;同时,还要看自己的个性。懒散的人,喜欢感情用事的人,得过且过、顺其自然、不敢冒险的人都不适合创业;还有一个关键点,就是对所瞄准的行业是否熟悉,有没有该行业的相关知识、经营管理经验,是否具备相关的社会知识,对社会的风土人情、民俗民风是否了解。杨芳认为,如果在性格上,或是其他方面上还不具备创业的条件,最好先不要创业,可以把“创业基因”注入体内,在有条件、有机遇的时候,再抓住机会实现梦想。

       在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试点的黑龙江大学,从2004年以后开始实施创业培训项目,到目前已有3200多名学生学习过这一课程,但到目前,只有10名学生毕业后创办了自己的企业。“所以,创办企业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轻松。”吴金秋认为,一个人是否适合创业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但敢于拼搏、勇于创新、追求成功的信念必不可少。吴院长建议,高校毕业生创业更多应朝着科技创新方向去做,同时要依托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使所创办的企业更有后劲和发展。此外,专家们普遍表示,诚信、耐劳、团结都是创业者成功的基本要素。

       开蛋糕房算不算创业

       “创业”这个热门词语受到在校大学生的高度关注。论坛上,不断有学生提出疑问。有学生问:“面对林林总总的创业大赛,我们感到很迷茫。毕竟大多数同学很少有机会参赛,在平时的学习中他们该如何开展创新创业的自我教育?”

       杨芳的回答是,创业大赛只是创业教育的一种形式,关键不在于大赛的结果,而是参与的过程。这个过程中,要亲身经历很多事情,找项目、和人打交道、翻阅文件,实际上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没有参加大赛培训也不要紧,关键是要培养自己终身学习的品质,在课堂上、讲座中、社会实践里都能学到很多东西。

       还有学生问:“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尝试创业,比如开蛋糕房、冷饮坊之类,占用了大量上课时间,这种形式能否称为创业,对他们今后的帮助有多大?”

       吴金秋认为,这是一种创业实践活动。但首先要处理好学习和创业间的关系,如果为尝试创办企业而逃课,最后挂科,即使那个蛋糕房开得很受欢迎,也不提倡。大学4年,最重要的还是完成自己的学业,它将会为你奠定一个非常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