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 | 搜视 | 电影 | 电视剧 | 直播 | 点播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房产 | 家居 | 论坛 | 访谈 | 博客 | 星播客 | 网尚文摘
>> 第九期2003年6月28日

[本周视点] 瓦杰帕伊的中国之行

------中国周刊第九期[2003.06.28]

央视国际 2003年06月30日 16:23

  主持人:提起印度,您首先会想到什么呢?我向身边的好多人前几天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有人说西游记,唐僧和孙悟空去西天取经的地儿是不是奔印度去的,还有人马上联想起电影《流浪者》里的拉兹之歌,说那可是一个能唱歌、会跳舞的国家,还有几个人提起了圣雄·甘地的名字。这时候我又提出了一个问题,印度第三大城市是哪一座,回答正确的人非常少。面对这样的答案,或许我们会想起这样的问题,一个是世界上人口第一的国家,一个是世界上人口第二的国家,又是邻居,但是为什么熟悉的程度却显得如此的不够清晰和陌生呢。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在本周开始了六天的中国之行。这一切都会为此发生改变吗?正是在这样问号的带领下,《中国周刊》全程采访了瓦杰帕伊的中国之行。

  本周一,6月23号下午,在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结束会谈,签署一系列合作文件后,印度总理瓦杰帕伊一行来到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印度语专业三年级研究生刘乐,为78岁的瓦杰帕伊献上了鲜花。随后瓦杰帕伊为新成立的北京大学印度研究中心揭幕,这是中国第一个以印度为研究方向的机构,而它所依托的北京大学则是中国惟一教授印度语的普通高校。

  刘乐(北京大学印度语言文学硕士):近二十年来,中国学印度语的学生非常少,学校也就三四年招一次,像我们班,我赶上就是四年才招一次生,班里就九个学生,非常少。

  用作交流用的语言很少有人懂,中印之间的交流就可想而知了。1980年前后,印度电影《大篷车》、《流浪者》风靡中国,或许那就是大部分中国人对印度的印象与想象。而此后,随着在中国市场上几乎再也看不到印度电影的踪迹,印度的背影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导致大多数人也许还不知道印度有一个每年能产出800多部影片的宝莱坞,更不用说近年来突飞猛进的印度的软件业,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

  最近央视国际网站的一份调查就显示,对印度比较了解的人所占的比例不到5%,而在印度,那里的人们对中国的了解又怎样呢?2001年5月,刘乐和他的同学曾被公派去印度留学一年,对此也深有感触。

  刘乐:我觉得印度人对中国人的了解,对中国人还有对中国社会的了解,我觉得处于一种非常原始的状态。可能最多的就是说年纪稍长一点的他们可能了解一些1962年的中印战争,会觉得他们(印度)当时失败了。

  周宇(北京大学印度语言文学硕士):我们当时在印度出去的时候,所有的印度人见到我们之后,知道我们是东亚人,第一印象觉得你们可能是日本人,因为日本的汽车在印度大街上满处跑。第二印象是韩国人,为什么?因为韩国电器充斥着印度的市场。最后你告诉他,你是中国人的时候,他会觉得不可思议,为什么新德里还有中国人。

  刘乐:就是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他会指着前面一座桥,印度的那种桥很单薄,他会指着那座桥告诉我说这是立交桥。然后会问我,你们中国有这样的立交桥吗?

  主持人:有评论说,中印两国不间断地交流了两千多年,这在世界史上绝无仅有,但是就像刚才在短片中我们所看到的,现在很多印度人对中印关系印象最深的还是1962年的边界冲突。的确,1962年的冲突成为中印两国关系史上的一个分水岭。其实在此之前也曾经有过蜜月期,印度是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非社会主义国家。而在50年代的时候,中国的周恩来和印度的尼赫鲁还共同倡导,并且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但是1962年的武装冲突结束了蜜月期,脸对脸变成了背对背。直到1976年两国关系才开始慢慢恢复,但是到了1998年,印巴核实验当中印度把矛头指向中国,又使刚开始不久的笑脸变成了冷脸。但是“远亲不如近邻”这句中国老话所透露出来的意思就决定了冷脸不会持续很久。

  2003年6月23号上午,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为印度总理瓦杰帕伊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11时20分,两位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会谈,当晚共同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的宣言,这份宣言被评价为是两国关系的纲领性文件。

  孙士海(中国科学院亚太研究所副所长):这个宣言我觉得里面有很多内容,可以说是两国关系上的一个突破。对两国未来关系的发展是一个准确的定位,对两国建立互信合作的关系奠定了一个基础。

  除了确立两国关系的目标和指导原则,全面规划两国在各个领域的合作,对于长期困扰中印关系的几大问题,宣言中都有了让双方都能接受的说法。宣言中明确指出,西藏自治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的一部分。舆论普遍认为,这是印度政府对此问题的首次承认。对于曾直接引发两国武装冲突的边界问题,宣言中说:双方同意,在最终解决之前,双方应共同努力保持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宁,并重申致力于继续执行为此目的的签署的有关协定,包括澄清实际控制线索

  孙士海(中国科学院亚太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和所有的邻国都解决了边界问题,中国和印度之间的边界问题却不能解决。我想从印度这方面,也应该反思一下。怎么样采取更灵活的、更务实的政策,需要政治家们做决断。

  周刚(前任中国住印度大使):一直到1988年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访华,这次访华应该说是一次破冰之旅,对于增进双方的了解,发展两国的关系起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他在放华中间,同中国领导人就解决边界问题有一个口头的共识。就是说解决中印边界问题,要本着互谅、互让、相互调整的原则。

  印巴关系历来是中印之间最敏感而微妙的问题,虽然在宣言中印巴关系没有明确提起,但是人们也注意到中印关系的改善和发展,不针对任何第三国,不影响各自同其他国家业已存在的友好关系的文字。人们还注意到,此次瓦杰帕伊访华,带来了一位新任驻华大使,而原任驻华大使梅农的下一个职务是印巴关系协调员,中巴的亲密关系似乎不再成为中印关系的障碍。

  梅农(前任印度住中国大使):两个国家在过去几年中的发展是史无前例的。这段时间里,越来越多的人摆脱了贫困,在过去的二三十年中,我们拥有了大批中产阶级,以及巨大的充满活力的市场。两国的合作是重要的,稳定友好的中印关系是亚洲稳定的重要因素。能够在经济领域激发出我们的能量与活力。

  好邻居彼此真正善待对方之前,人们不能忽视这个事实,基于他们必须首先修补他们的篱笆,在签订宣言的当天,瓦杰帕伊在北京大学演讲时讲了这样一番话。就在这一天,除了与温家宝总理的会谈,瓦杰帕伊先后同胡锦涛、江泽民、吴邦国、曾庆红会见,显示了作为印度领导人希望与中国增加高层接触,增强信任的强烈愿望。

  主持人:对于总理的中国之行,印度国内自然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印度《斯坦时报》引用外长新哈的话说:“宣言的签署使中印两国实现了双赢。对双方有着重要意义,因为两国都具有释放巨大经济潜力的愿望与条件。”同时,印度媒体也敏感地提醒公众,就在瓦杰帕伊访问中国的同时,巴基斯坦总统布沙拉夫也和美国总统布什举行了会晤。对于中印之间的外交活动,巴基斯坦外交部发言人表示:“巴方明白中国和印度关系的不断发展,不会以牺牲巴中友好关系为代价,因为巴中关系和巴印关系发展有着不同的轨道。”

  关注瓦杰帕伊中国之行的不仅是巴基斯坦,美国的《国际先驱论坛报》本周一的文章标题是“中国和印度:对美国的利益有着重大影响。”文章说:“如果两国能够消除分歧、深化合作、增加接触,他们也许能建立一个多级世界,这样就可能削弱美国亚洲的影响。”文章明确提示:“美国需要密切注意亚洲联盟出现的新变化,并做出相应的调整,以免在和中印的交往之中,扮演龟兔赛跑中兔子的角色。”英国的《金融时报》的评论则显得比较超脱,它的题目是“印中关系

  迟到的缓和”,文章说:“中国和印度,这两个拥有占世界三分之一人口的国家,在过去的世纪中相互接触与了解之少,是亚洲历史中众多的玄妙事件之一,我们无论如何也不可低谷北京与新德里此次关系改善的重要意义。”文章还说:“其实,问题并不是中印两国为何在政治和经济方面交往,而是这些交往为何姗姗来迟。”而日本《经济新闻》更关注中印关系的经济层面,它的文章说:“两国总理23号签署的一连串经济协议,表明两国已经超越了根深蒂固的相互不信任,两国间如果能够实现自由贸易协定,就意味着占世界人口三分之一的市场的统一,肯定会对国际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的确,经济新闻的评论给了我们很重要的提示,就像人和人之间交往,即使有一些理念不同,但是有很多的共同利益,并且彼此需要的话,依然可以成为特别好的朋友,国与国的交往同样如此。

  稍候我们将继续关注瓦杰帕伊的中国之行。

  主持人:打开瓦杰帕伊六天中国之行的旅行表,除去双方领导人见面之外,你很容易找到文化旅行这样一个特征。去北京大学,去来中国每次都要去的故宫,离开北京去洛阳看白马寺和龙门石窟,这样的路线图很容易让人想起,78岁的瓦杰帕伊身上所具有的诗人气质,但是更重要的是,很容易让人想起中印两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而正是这一点,成为中印两国走向未来的重要基石。

  6月25号本周三12时05分,在北京与中国领导人繁忙会晤,并出席了向国政府一系列合作文件的签字仪式之后,印度总理瓦杰帕伊乘专机抵达洛阳,游览与印度高僧有着深厚渊源的佛教圣地——龙门石窟和白马寺是瓦杰帕伊此行的钟情所在。

  瓦杰帕伊很仔细地了解中国有关石窟的文化背景,他说这些佛教石窟和精美的造型形象地说明了印中两国的文化和精神联系。

  早在一千九百多年前,印度高僧社“摩腾”和朱法兰就带着佛经和佛像来到“洛阳布教”。当时佛教传入中国后建立的第一座寺庙白马寺是中印两国人民渊源深厚的见证。瓦杰帕伊在白马寺表现得十分虔诚。

  姜景奎(北京大学印度研究中心副主任):瓦杰帕伊这次来访华他强调一个文化,我认为这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所抓住的中印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交流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点。他以这个点为出发去做的一个工作。

  (短片解说):作为诗人的瓦杰帕伊,此次洛阳的“文化之旅”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的下一站将是中国的经济中心上海,将文化之旅置于经济之旅之先,不知是否也有其深意。

  姜景奎(北京大学印度研究中心副主任):现在我们中印之间,包括我们政治领导人也说,中印之间在经济上、商业上、贸易商,要去强调推动两国经济商业贸易的发展,相互要在这方面进行合作。实际上呢,要没有文化,要没有相互的理解,我觉得这方面是很难有大的起色。我们随便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制革业,卖牛皮衣服的,卖牛皮袋的,卖牛皮鞋的,到印度是行不通的。因为牛在印度是一个神,印度人是不接受你把牛给杀了,把牛皮剥下来,那怎么行呢。文化交流首先是任何交流的基础,是商业贸易,是政治等等吧,别的交流的一个前提,一个基础。

  主持人:人们说起瓦杰帕伊,都愿意说他的诗人身份,但是这一点很容易让人们对瓦杰帕伊的判断产生错觉,他首先是一个政治家,在扮演这个角色的时候,他不会像诗人那样的浪漫和务虚,中印两国都是大国,都是人口重大,也都欠发达,于是这些年在经济领域都开始了猛追快跑。1980年的时候,两个国家还处在同一起跑线,但是这几年看来,中国显然跑得更快,中国的速度让印度觉得眼前一亮。记得在去年的时候,朱镕基总理访问印度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中国的计算机硬件加上印度的计算机软件,加起来就是世界第一。相信在很多领域,这种可能与期待同样存在。于是这一次印度的商工部长、通讯信息部长,随着瓦杰帕伊一起来到了中国,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而且是一台“主戏”。

  瓦杰帕伊:两国政府已经决定,我们将努力将两国经济合作推向新的高度。昨天我和温家宝总理决定由两国经济学家和政府官员组成联合工作组,对两国经济合作现状进行评估,并确定可以进一步合作的领域,制定全方位的经济合作计划。

   这次随同瓦杰帕伊总理来中国的印度商业代表团阵容庞大,他们希望中印双方能够在运输、银行和贸易便利化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

  浦马(印度某软件总裁):我们已经和中华网合作,他们在北京有中心,在上海有中心,我们将一起合作,也使我们能够利用各自技术上的优势。

  记者:你是否打算与北京的公司合作呢?

  卫杰(印度某钻石制品公司董事长):是的,我正计划要在北京建一家钻石珠宝加工场。

  尽管中印两国今年贸易发展呈现良好势头,但贸易总额仍不能令人满意。2002年中印贸易额约50亿美元,这个数字只占印度贸易总额的4%左右,中国贸易总额的0.8%,作为两个路路相接的亚洲大国,这种外贸状况显然无法满足两国日益增长的经济往来的需要。这次瓦杰帕伊访华,不但直接推动了两国官方的贸易活动,还使印度在华商界人士的民间活动也异常活跃。

  餐厅的老板帕斯塔卡亚,和他的中国妻子,这几天特别繁忙,除了为印度访问团提供订餐,一些在京的印度人也增加了这里的聚会。今天他们就刚刚送走了前来座谈的印度经贸部部长。

  沙宁(印度某住华集团总裁):我们的经贸部部长想通过我们商业界的这些人,从印度过来的,了解中印贸易的一些情况,印度在中国投资的一些情况,中国在印度投资的一些情况,还谈一些实际的问题。

  上海浦东软件园是位于上海张江的高新技术产业区,现在已经有五家印度最大的软件企业进驻园区。罗文德就是印度一家软件公司驻上海的区域经理,6月25号,记者见到他的时候,他正在为参加第二天有瓦杰帕伊出席的上海中印信息科技研讨会做准备。

  罗文德(上海某印度软件公司经理):希望通过明天的会议能够让大家了解萨蒂扬公司,了解萨蒂扬公司在中国已经开展业务,通过明天的会议能够增加对萨蒂扬公司在软件服务方面的了解。

  瓦杰帕伊:如果说印度是软件大国的话,那么中国则在硬件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中印两国IT业提供了很好的合作机会。

  主持人:中印关系源远流长,但是又曲曲折折,这种曲折绝不是瓦杰帕伊的六天中国之行就能迅速的捋顺,但是信任毕竟已经开始建立,6月23号在签署完两国的联合宣言之后,瓦杰帕伊来到了北京的亮马河地区,为印度驻中国新的使馆奠基。这一个“新”字让人感觉意味深长。人们期待奠基的不仅是一个新的使馆,还有走向未来的新的中印关系。

  □头条 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华 (2003年06月22日)

  □头条 胡锦涛会见瓦杰帕伊 (2003年06月24日)

  □头条 印度总理瓦杰帕伊结束对华访问 (2003年06月27日)

(编辑:范小利来源:CCTV.com)

相关文章:

  • [本周视点]中国旅游重踏旅途 (2003/06/23/ 16:10)
  • [本周视点] 大学毕业生就业会越来越难吗? (2003/06/16/ 10:40)
  • [本周视点]胡锦涛外交印象 (2003/06/09/ 16:10)
  • 中国周刊第五期:本周视点[2003.05.31] (2003/06/03/ 1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