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视点] 大学毕业生就业会越来越难吗?
央视国际 2003年06月16日 10:40
CCTV.com消息(中国周刊):
主持人:这一周之中,好多发生的比较大的新闻,都和数字有关,比如好几天里头新增非典数是零,还有三峡蓄水的水位到了135米这样的一个位置,这让我们好多年前高峡出平湖这样的梦想有了一点实现的意思,不过本周视点关注的是另外两组数字的相遇,本周一,全国613万高中毕业生结束了他们今年的高考,他们可以稍稍地松了口气,不过与此同时,对于212万今年大学毕业的毕业生来说,这一口气可松不下来。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他们的就业工作也到了一个冲刺的阶段,这两组人群在这一周里相遇意味着什么。就业是212万大学毕业生的课题,但是600多万今年参加高考的高中毕业生在填报志愿的时候,是不是也在琢磨着四年后就业的课题呢?另外,今年就业形势更严峻,那么4年后会不会变得更加严峻呢?面对这一系列的问号,今年演播室请到了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教授,欢迎您。不过在我们开始之前,还是先走进这两组数字背后的学生人群。
两种毕业生
本周 212万高校毕业生 准备走出大学校园
613万高考考生 期待着走进大学校园
1、尽管原本在7月的高考一下子被提前了一个月;尽管正在紧张复习的关键时刻,突然遭遇到了“非典”疫情;尽管2003年的这一个高考,对全国613万考生来说真的是非常的艰难。但在6月10日,这一切终于可以结束了。
2、4年前的1999年,也是在高考季节,面对国家实行的高校大规模扩大招生政策,当年的考生们的喜悦发自内心,因为当时他们拥有了更多的机会。
3、但是在4年之后,即将走出校园的 212万的高校大学生,心情则要复杂的多,因为作为我国1999年实行高校扩招政策后首批毕业的大学生,他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那就是今年的就业形势。根据教育部提供的数字,今年我国毕业人数要比去年增加67万,增幅高达46%。毕业生人数大幅度增长,但劳动部门提供的信息却是,今年我国的岗位需求量,与去年相比不会有明显的增加。随着毕业时间的临近,很多毕业生感受到越来越大的压力。
4、针对今年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形势,6月3日,国务院专门召开了会议,对今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和部署。其中包括在新增就业岗位时对大学毕业生的一系列倾斜政策,鼓励用人单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党政机关录用公务员应主要面对大学毕业生,并支持他们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要求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做好今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扩招与就业
主持人:曾教授,这两群人,在今年遇到一起,的确特让人关注,有人说就业难是扩招造成的,您同意吗?
曾:这种意见是有两种观点,一种是扩招,从1978年大学生招生是40万,从1997年开始,中国的大学招生规模开始超过100万,从99年又扩招更大,有很多人认为扩招的规模很大,使生产、供给和需求,因为它忽然增加,是这个原因。还有一种观点,我举一个例子很多学者认为,如果说它不扩招,那么这一部分人,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增加的100万人或者60万人,增加这一部分人干什么,也得在劳动力市场中找工作,已经进入了劳动法定年龄18岁,高中毕业就得找工作,高中毕业找工作可能比大学毕业找工作更难。
主持人:考虑这212万毕业生,自然就很关注,就是说大家其实在面对他们就业的时候,听到的一个新词,今年好像媒体谈的有多低调,去年的时候大学生就业里有多少,您认为今年比较严峻,会有多少?
曾:初次毕业率现在测算有很多争端,因为测算当年毕业总人数减掉没有找到工作的人数,然后除以所有的毕业总人数。那么去年大概是64%,今年的情况,根据最近我们看报道的一些大学的就业部门提出的数据,好像是比去年要低,就现在目前看,因为非典本身我们知道现在还没有过去,虽然疫情已经过去了,但是这个,所以从一次就业率来看有很多问题,但是一次就业有很多问题,一次就业率的问题,北京初次就业率是70%,30%干什么去了?是不是失业了?后来发现不是这样。比如说我们做了访谈调查发现,很多人在就业,因为他不可能不就业,所以现在这个计算一次就业率用6月1号来计算,一般来大学毕业生在半年毕业之后的半年之内没有找到工作,这叫摩擦型失业。因为我找工作得有过程,需要获得信息获得成本,甚至还需要亲自到广东去,到上海去,所以他那个找工作有一个过程,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一次就业率来讲,如果把时间往长来讲,把摩擦型失业不考虑进去的话,实际上一次就业率就要提高。当然,如果超过半年的时间,在国外就叫做结构型事业,这就是他的知识结构,他的专业就有问题。
主持人:我注意到,您面对今天大家比较关注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您的担心并不像很多人担心的那样担心。但是另一点,很多人会谈到,希望大学毕业之后找一个好工作,那么相对前者就业难来说,找一个好工作是不是在今年变得更加严峻?
曾:那么我们去研究历史上大学生的就业需求,哪些单位使用大学生,比如我们的政府,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大学、医院、文化事业单位,比如中央电视台,但是后来我们看,这两年来看,政府的需求量相对稳定,至少是稳定,我不说是下降。那么国有单位也是稳定,他没有大幅度增长,事业单位在改革,第三产业大幅度上升,而第三产业大幅度工作职位跟灵活就业有很大关系,就业形式也在变化。民营企业发展起来,灵活就业也出现。而这个时候我们可能判断一个大学生是不是就业,可能还理解为是不是传统的干部身份,好工作,什么叫好工作?他就说没有风险,铁饭碗,对吧,终生就业,能管你生老病死,这个概念就有问题了。我们现在也遇到一个问题,我个人认为可能重新对中国就业,我们的就业需求、就业的取向,包括就业发展的战略,要重新进行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