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大型活动 > 伟大历程 >

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发布时间:2011年08月16日 19:40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CNTV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伟大历程网上作品大赛”文字类优秀奖作品
作者:徐 新    推荐网站:中国新闻网

    我走过很多地方,而让我血液中洋溢着毕毕剥剥燃烧声的,是在您脚下的时候,西柏坡!

    初次接触“西柏坡”这个概念,是在初中近现代史课本中,当时有一幅照片我仍然记忆犹新,照片中毛主席坐在骡子上,表情凝重,转战陕北,进入华北。第二次了解西柏坡,是通过新闻对胡锦涛总书记的西柏坡之行所做的专题报道。为什么历届国家领导人都要到这个小山村?西柏坡在党的历史上到底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这是我真正接触她以前最大的困惑。

    亲密接触

    记得我们第一次去西柏坡,行程匆忙。再见到她,是一年以后。学校组织动员的时候,我很兴奋,记得那天开完会下起了瓢泼大雨,我用书盖住头,脱掉鞋子兴奋地趟回宿舍,晚上我睡不着,默数着大脑中残存的一年前的画面,盼着出发的日子赶快到来。

    我的大学以前是传统军校,和西柏坡革命老区有着血浓于水的联系,每年都会组织大二学生去西柏坡住上一段时间,从未间断。大一的那次遗憾,终于能在大二暑假弥补上,心里别提有多满足。每个人脸上洋溢的是欣喜、向往、尊敬。

    到平山县了,还有十几公里!

    到西柏坡镇了,快上山了!

    到岗南水库了,我们能看到了!

    苍翠的柏树见证了我们的风尘仆仆,西柏坡,我们来了!

    紫气东来

    我们一群人被分配到各个老乡家,像当年八路军的队伍分配到各个乡亲们的家里进行休整一样,不同的是,我们背负的是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战士们背负的是党和军队的形象。邀请我们的老乡是一位大叔,他点出十四个学生,洒脱地喊到:“这些同学,跟我来。”

    一进老乡家门就看到一幅“紫气东来”的牌匾,传说老子过函谷关之前,关尹喜见有紫气从东而来,知道将有圣人过关,果然老子骑着青牛而来。老乡家门口的这块“紫气东来”的匾带来的吉祥,让我们的那些日子,弥足珍贵。

    我从乡亲们身上读到了一种别样的气息——中国农民的朴实和老区人民的乐观,那一刻我还未完全懂得他身上散发出这种气息的原因。所以说西柏坡是一杯好茶,要细细品读,才解其味。

干净的草席,比不上竹席的光滑,比不上皮席的铮亮,但是,我们就是头枕着这丝丝秸秆清香,睡了长这么大以来最踏实的好觉;窄小的小屋,比不上宾馆的高贵,比不上豪宅的宽敞,但是,我们就是在这温馨玲珑的空间里,体会到久违的摆脱空调的天然清凉。

    我们可以挽起袖子,拿起斧头、砍刀,和乡亲们热火朝天地砍一下午柴,面朝如美玉般的湖水如锦绣般的青山,一点也不觉得累。

    我可以和同伴们围坐在一起,和面做馒头,洗菜煮饭。吃饭的时间到了,想想那十几双筷子一起进攻一盆菜的情景吧,吃大锅饭时,最不爱吃的菜也是那么香。

    我可以搬来马扎,和同学们、乡亲们在小小的四合院里遥观星空,不管是侃侃而谈还是细细聆听,都是如流水般温润的享受。

不错的,紫气东来,我们置身于西柏坡的一个小小剪影中,西柏坡则置身于中国革命优良传统的剪影中。国家的吉祥如意,需要西柏坡精神发扬光大。

    家喻户晓

    在西柏坡的日子里,当我们亲耳听到这个在当地家喻户晓的故事,大家无不为之动容。故事的主人公阎清海老人穿着浅灰色衬衫,用地道的平山话向我们诉说当年的故事,说到动情处热泪盈眶。

    当年,董必武和夫人何连芝就曾住在阎清海家,阎清海那时只有两岁多。一天,董必武和何连芝在西柏坡村前的菜园里劳动,干完活发现树旁石碾上放着一个小孩,身子底下垫着谷草,谷草下横放着一条草绳。

   “那小孩就是我。几天拉肚子不吃东西,奄奄一息,我娘觉着我救不活了,就按当地的风俗,用谷草裹身放在石碾上……”阎清海说。

    当时,董必武和夫人走上前仔细一看,原来是房东阎志林家的孩子。何连芝马上抱起小清海,直奔中央机关医院。她一直在医院看护着小清海,直到完全康复。

   “出院那天,董老和夫人各牵着我一只手送我回家,我走在中间,我娘看见我,激动得都说不出话来。”阎清海说。

    阎清海的两个哥哥、一个姐姐和父亲都是中共党员,在解放石家庄的战役中,阎清海的一个哥哥牺牲了。“我父亲说,为革命我牺牲了一个儿子,共产党又救了我一个儿子,共产党就是我的亲人。”

    在进入西柏坡旧址的那个路口,我看到了清海老人的餐馆,店面很小,简洁朴素,但那种感觉很奇妙——董必武老先生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始人之一,在波谲云诡的战争年代直面革命的残酷艰辛,夫妇仍保持着一颗豁达博爱的心,让我不由肃然起敬。

    驻足在“海清饭馆”外,我理解到西柏坡精神的另一层深意——“紫气东来”是一种纯粹而自然的流露,是人类追求自由的体现,而老一辈党的革命家的无私和爱人之心则给予人民群众最真挚的熏陶。


    旧址拾零

    能想象简单充实的农家生活,能想象和蔼宽仁的领导风范,但你能想象开国元勋们在一个小村子里工作、劳动和休息的动人场景吗?

    在中央旧址,我们摇身一变,成为穿着粗布长衫的青年,走进那狭小的窑洞式的简陋会堂,坐在当年开国元勋坐过的长椅上。那些式样不一形状各异的沙发和座椅,就那么高高低低地凑在一起,革命家们当年不分前后排座,其乐融融。战争年代一切从简的优良作风,让我从骨子里有萌发出对于这种朴素干练的敬佩。

    从会堂出来,走不多久就到了毛主席的旧居,最吸引人的还是毛主席家门口的那个石磨,这盘石磨最后几乎成为毛主席夏天的露天写字台,槐树成荫,山风轻柔,我们能想象他凝神写出各大战役的作战方针的场景,心中荡漾着革命的激情。

    还有线纺车,木床,二尺小桌,摇椅,笔墨纸砚,蚊帐,所有的这些革命文物,都是最平常不过的生活用品,它们串起毛泽东、董必武、杨尚昆、任弼时、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革命先驱的起居,几十年过去了,在这些低矮的土坯房里,它们依然熠熠生辉,艰苦朴素的传统和运筹帷幄的豪迈也愈发可贵。

    在中央旧址处,我们不再是与这个小村庄对话,不再是与一群人对话,而是同一个时代对话。透过屋檐滴滴答答的雨水,我们看到的是清贫表象下的一颗炙热之心,它从当年穿越到今天而绚烂依旧,这是西柏坡精神的另一种解读——贫穷改变不了追求真理的脚步,思想的高度远大于物质。

    一脉相承

    来到南京后,我经常会坐车经过雨花台。“六朝雨花凝天地神韵,一部青史铸千秋圣台”,当驻足凝望雨花台烈士群雕像时,那股雄浑和悲壮让人凝思久久,无数革命烈士的精神铸成的丰碑经历风雨,屹立不倒!

    “我欣慰地倒在雨花台,接受百花朝觐。有名有姓的默默奉献,无名无姓的赫赫功勋。不为让历史评说,荆棘丛中,一个开拓者的姓名,但求后人深深领悟,血的代价,换得这来之不易的,血色黎明。”原来西柏坡和雨花台的内涵是相通的!在西柏坡纪念馆的最后一个展厅里,有由一条殷红地毯连起的两个意象,地毯的这一边是革命先辈们组成的巍巍大山,另一端是北京天安门,而这个展厅的名字也传神地诠释了这美好的寓意: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是的,新中国从这里走来,那座不倒的巍巍大山可以是雨花台肃穆的烈士群雕像,可以是南昌八一起义的一声枪响,可以是井冈山上红色脚印,可以是大别山里被弹片击得千疮百孔的石壁,可以是渣滓洞里黑色的泥土,可以是窑洞墙上干瘪的红辣椒……赤霞纷飞,化作面面旗帜,昭示着新中国是燎原的星星之火,在每一个角落都有她的渊源。

    这些源头和西柏坡一样,充满了对自由和平的追求,充满了油盐酱醋的人情味,充满了博爱无私的真挚,充满了苦中作乐的不懈奋斗。西柏坡精神就是党的精神!共产党走过了九十个年头,新中国经历了六十个春秋,我们始终是要向前的,持着平和的心态,携着无私的心声,握着奋进的心灵,循着走向新中国的红色道路,迈出更新的一步。

    新中国之路从这里走来,未来中国之路由我们来走。

    伟大历程网上作品大赛官方网站  

打印】【复制链接】【转发邮件【一键分享 i贴吧 新浪微博 责任编辑:张秋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