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大型活动 > 伟大历程 >

母亲的生活印迹

发布时间:2011年08月16日 18:17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CNTV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伟大历程网上作品大赛”文字类银奖作品
作者:曹国选  推荐网站:中国广播网

    几乎与中国共产党同时诞生的母亲,前半生最喜欢吃坛子菜。在我的记忆中,老家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和用具,摆设最多的是坛子,大中小型陶罐坛子占居了半进屋,大坛子叫“海”,一只“海”能够腌下一谷箩萝卜豆角辣椒什么的小菜。几只“海”轮流腌,家里的一日三餐便离不开坛子菜了。孩提时我的贼眼总是瞪着小坛子,那里面是最好的坛子菜——豆腐乳,可不是过年过节、家里来贵客,小坛子的盖是难得揭开一次的。

    母亲每年初冬时节准备做豆腐乳时,才会将“海”里的粗菜切细,和上小坛子里已经不成坨的腐乳浆,算是改善伙食。不过,父母一生疼爱崽女,在我上高中住校时,他们对我的伙食做了最大的改善,我每周两次回家带菜,虽然每次都是以坛子菜为主,却并非纯素不沾荤。母亲每年将肉票买回双倍的猪大肠,刮下膏油后熏成腊肠,煮菜时将坛子菜和上一点腊肠盐蛋、海带咸鱼什么的,加入几滴茶油猪油豆油炒一海碗,塞满一玻璃瓶,这就是我三天下饭的菜。

    父母亲在家却没有这样的享受,每餐不是坛子菜就是煨辣椒,连油星子也寻不见,每年一两斤凭票供应的猪油或凭工分分配的茶油,只能攒给我们吃,长身体。只有尝新、过年时,父母亲才能真正尝点猪肉美味。母亲将一坨肉剁碎煮一锅汤,捞出锅底的精肉给我们吃,她与父亲只喝一碗汤水肥肉花。

    母亲似乎不爱吃甜食。细把戏(安仁方言小孩)盼过年,过年有新衣服穿,有好东西吃。母亲做的油炸套花、麻花、兰花根什么的,看起来特别红,闻起来特别香,吃起来特别甜。只是,除了正月初一,我们能美食一顿外,以后不来客,就难以见着那“九宫格”的果品盒了。客人坐席吃的弹嘴巴,我们跟着咽口水。客人抬脚走,我们就跟在母亲身后。母亲收好果品盒,另外给我们“同样”的年货。我不吃那样的东西,全是硬梆梆、酸辣辣、咸涩涩的。我将年货甩在地上,人也一屁股坐在了地上,哭骂着狠心的娘只顾自己吃,不让满崽吃。父亲过来了,说你已是读书的人了,还不懂事,你娘什么时候吃过油炸货呀?我扯开泪眼偷看,母亲正蹲那里默默地寻找着碎片,一点一点地送进嘴里呢。我晓得自己犯了错误,扑进母亲的怀抱里。后来我才晓得,那些年过年,公社只给每户发半斤糖票,家里油炸的甜货极少,大部分是掺合坛子里的酸辣盐水,或蒸或炒熟的。一年到头,母亲只闻过、却没有尝过油炸货,最多吃一点蒸炒货。

    甜酒糟

    母亲后来最喜欢吃的是甜酒糟。1983年春,退伍后当了两年大队干部的我考上国家干部,我们兄弟三人算是都放下了“泥饭碗”,捧上了“铁饭碗”。父亲已经去逝,乡下老家只留下母亲孤独一人。我们强烈要求母亲去城里一起生活,她却红黑不肯,说是六十不留宿,七十不留餐,不能死在外头变孤魂野鬼。她要我们放心,说是我的伢崽都有出息,都孝顺,娘手中一世没有过这么多的钱,眼下买东西又不兴票了,不晓得吃穿才蠢呢。还告诉我们一个秘密,说娘眼下会过生活了,天天吃肉吃酒吃白糖。可不是嘛,原先根本不沾酒、不吃糖的母亲,眼下桌子上总是坐着两只酒坛子,轮番装着白花花、香喷喷的糯米糟酒。

    想吃时舀出半碗酒糟,加上两调羹白糖,热天用泉水、冻天用开水一冲,吃得嘴巴弹响。米酒是母亲自己做的,开这坛酒时,她就会买来糯米蒸熟和上酒药,装满另一坛子封存起来,保证新接旧,旧搭新。吃饭时荤腥也多了,菜也新鲜了。我们见母亲会生活、会调理些了,身子骨也确实硬朗些了,也就放心了许多。

    发现母亲简直与坛子菜“诀别”的事,是在千禧之年。我们回老家给母亲做八十大寿,没想到酒席还未散,她就病倒了。我们以为是劳累所致,一问邻居才晓得,母亲这几年经常犯这号病,一发病,脊椎骨、腿骨痛得鬼喊鬼叫。她又从来也不让邻居写信搭信告诉我们,生怕影响我们的工作和前途。说是一点小病,睡上一两天、放两个响屁就轻松了。再不行请人上山扯一剂草药装满一罐,熬出一碗,喝下就没事了,实在不行才希望打一针吃几片药。只是村子里十有八九的人外出打工了,白天见不到几个人,夜晚见不到几盏灯,连跑腿的人都难找。找到了跑腿的也难以找到医生,整个大队(乡亲们仍然不习惯叫村)就一个医生,原先还是学兽医的。我们晓得原委后,强烈要求母亲随我们进城住,也好有个照应,并答应她绝对保证落叶归根。老母亲经不住日趋增多的病痛折磨,经不住孝子贤孙、亲朋好友的真诚劝说,勉强答应先到满崽家住一段,也看看世界,走走口岸。

    分离10多年后,我们母子终于再次朝夕相处了。我与爱人商量好,一定要安排照顾好母亲的衣食起居,保证母亲的嗜好,“三件宝”是不能断的,除了餐餐不少荤腥外,酸辣坛子菜也不能缺。可是生活了一段时间后,我们惊奇地发现,桌上每餐摆的、连我们都喜欢吃点开胃的那一碟坛子菜,母亲连筷子都不沾,餐餐吃的鱼肉禽蛋和时鲜蔬菜。对于这种变化,我们打心眼里高兴,这可是时尚的绿色生活方式呢,只是不晓得母亲从什么时候开始养成了这种良好的生活习惯,是生理反映还是心理反映。为了解开这个谜,我见母亲心情极好时,也试着深浅探问道:娘!您眼下好像好怕酸怕辣,是不是身子骨出了什么毛病,去医院检查一下吧。

    好端端的去什么医院!母亲先是生气,略有所思后说:娘也弄不明白,先前要是有这么好的坛子菜,一餐至少可以多吃一碗饭。眼下见到这号菜,眼睛想吃,却没有胃口,怕是倒胃口了。我就说:娘!自己的崽媳妇不要当外人,想吃想穿想用想花,您尽管开口。我们买得起,买得到,也会尽力孝顺您的。母亲爽朗地笑着,不假思索地说:与你们一样生活,娘还不知足吗?我也不晓得是怎样,就想吃甜酒糟开胃口。

    文化餐

    母亲生活习惯的改变,衣食无忧,果然促进了身体健康。身子骨硬朗,就想多走动,就想帮忙做点事。可煮饭炒菜洗衣,母亲不会用煤气电器,我也不让用。母亲有时就洗洗碗筷、抹抹桌椅、擦擦门窗、拖拖地板。后来她发现,自己做过的事,媳妇总要再次进行“补火”。母亲心知肚明,媳妇是嫌弃她做的不好呢。闲着没事做,只好闷着气、干坐着“享福”,因此母亲有时就叹道:什么都好,就是像坐牢一样。我就开导道:妈!我们上班时,您可以看电视呀。母亲却摇头说:你家的电视机,不唱花鼓戏。我恍然大悟,立即把电视调到了中央11频道。

    母亲一生最喜欢看戏。小时候山里没什么戏看,偶尔能够看上的就是隔纸戏(官话称之谓皮影戏)。地方地境办香会庙会,有钱人家生日喜庆,族里禁山禁赌,宗祠清明祭祖,一般都请戏班唱几夜隔纸戏。春天插田上岸,秋天谷米归仓,乡亲们闲得没事了,无不筹钱出米,合起来请班子连唱一两部历史大戏。母亲看隔纸戏,胜过男人们,如同“大破天门阵——阵阵不离穆桂英”。后来公社有了电影队,我当兵前后都是电影放映员。每月轮到家门口放电影时,一夜两场,我出于私心每次都少不了放一场古装戏曲片。

    其实,母亲讲的“花鼓戏”不仅是湖南传统花鼓戏,而且包括所有古装戏曲。母亲生来命苦,“三岁死了爹,四岁嫁了娘,五岁做了新娘”。“人家嫁人吹喇叭抬轿,我出嫁驮在背上两脚翘翘。”做童养媳的人哪能上学读书,她一辈子没有跨过书房门。对于母亲来说,一生最文化的事就是看戏了。母亲看戏也只是“看”,并看不太懂;只是听调子,听不出多少词来。可听清楚的词曲就能够记住,那些铭刻在心底里的段子,便成为母亲以后八十多年时常挂在嘴边的欢喜。

    然而乡村“田土山到了户,不断出现万元户”,却是“和尚”富了,买得起唱机、电视机什么的,“庵子”却穷了,公家没有钱,喜好戏的人又没有掌握财权,隔纸戏、电影几乎销声匿迹了。母亲听说小匣子电视机有时也唱戏,也想去邻居家凑凑热闹。然而,电视机在山里仅仅收得到的、经常雪花一片的几个台,全被不爱看戏的细把戏霸占着,老人家只有想的份,没有看的份。我们回家探亲时,想为她买一台电视机,可她不同意,说她除了会摁手电筒、会拉电灯开关外,其他带电的东西挨都不敢挨,连买了多年的电热毯还一直锁在柜子里睡大觉呢。

    眼前又看到了“花鼓戏”,母亲顿时眉笑眼开,说是活了几十年,还没看过这么好看的戏。你看那“戏台”,比隔纸戏的窗口还大,比电影幕布也不少。坐在家里看电视,天晴不晒着,下雨不淋着。城里好,城里人享福,娘也跟着享崽媳妇的福呢!以后家里37英寸的液晶电视机已经变成母亲的专利品,母亲尽管对满屋子的电器不敢触摸,却要我教会她开关电视机。晚上母亲看“戏”时,我只好当“讲解员”。只要电视里有戏,她看到半夜三更也不想睡觉。第二天早晨也不睡懒觉,七点半准时起床,打开湖南电视台公共频道的戏曲栏目,欣赏真正的花鼓戏,一直看到九点半才洗脸涮牙。

    就这样,母亲天天笑哈哈,夜夜甜蜜蜜,直到6年后寿终正寝。临终时,母亲饱含幸福的笑容对我说:“满崽呀!娘这一生一世满足了,八十年前没有过的,在这些年看过,吃过,穿过,用过,住过,做了一个饱死鬼呢!”

      伟大历程网上作品大赛官方网站   

     

打印】【复制链接】【转发邮件【一键分享 i贴吧 新浪微博 责任编辑:张秋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