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 往期节目查询

景德镇《祭红传奇》11月6日 

央视国际 2004年11月03日 15:11

  编导:王宝成 摄像:郑斯宁


  这是一只清朝雍正年间的祭红瓷碗,2002年,与它相仿的一只祭红碗,在索斯比拍卖会上竟拍出了2100万港币的天价。这样一个看似普通的瓷碗,竟有如此的神奇魔力,这与它的传奇身世不无关系。这瓷碗里,凝集着景德镇陶瓷艺人的智慧和汗水,也曾有过一个年轻的姑娘为它献出过生命。相传明朝宣德年间,宣宗皇帝突然想要用一套鲜红色的瓷器祭奠日神,于是诏令设在景德镇的督窑官加紧烧制。但是,窑工们多次试验,就是烧不出令朝廷满意的祭器来。督窑的太监每日督促、鞭打窑工,并且把一部分人关进监狱,声称再烧不出皇帝催要的红釉瓷器,就要杀人了。

  一位老窑工的女儿翠兰,听到消息非常担心,跑到了御窑厂,发现她的父亲也被督窑官投入了大牢。悲愤的翠兰纵身跳入了熊熊的窑火当中,用自己的生命抗议督窑官的暴行。两天后,当窑工们打开翠兰焚身的窑炉时,惊奇地发现,烧成的陶坯呈现出鲜血一样的红色。

  红色的祭器烧成了,人们说这是翠兰的血染红了陶坯,于是就把这种红色的陶瓷,称为祭红。

  为了纪念以身祭窑的翠兰,窑工们后来在封窑门时,用砖砌成少女的形象,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从那以后,历代皇帝都曾不惜财力烧制祭红,但是这种殷红色的瓷器,如同神话中的宝物一样,非常难得。

  多少来到景德镇的人,都想见识一下这有着神奇色彩的祭红。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如愿以偿目睹祭红的芳容。

  景德镇上有着一百五十年历史的孙公窑,据说曾经烧出过祭红,孙公窑是在什么时候烧出祭红的?一件小小的印泥盒,能卖出80块大洋,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景德镇,这已经是城内一座大宅院的价格了。

  建于1953年的景德镇陶瓷馆,收藏了各个年代的陶瓷精品近一万件,特别是明清两代的陶瓷,这里都有收藏。

  这就是被蒙上了神秘色彩的祭红。在景德镇陶瓷馆的近万件藏品中,祭红只有九件半,其中一件明代宣德年间的祭红,收藏时只剩下了残缺的一半。

  从唐代开始,中国陶瓷艺人就发明了红釉烧制技术,北宋年间,河南禹县的钧窑完善了这一工艺,烧出了世称“钧红”的红釉陶瓷。但是,钧窑的烧制工艺还不成熟,红釉中往往掺杂进其他的颜色,而景德镇人在宣德年间烧出的祭红,从颜色的色泽和纯度上,都超过了钧窑,人们把它叫做“宣德祭”。

  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这种红釉的烧制技术莫名其妙地失传了。

  明朝宣德年后,几百年间一代又一代景德镇人,断断续续曾多次试烧这种红釉瓷器,但都没有烧出过当年那样的祭红。难道说宣德年间的祭红,真的成为千古绝唱了吗?

  1982年,景德镇市政工程队在珠山路上铺设地下电缆,景德镇考古研究所的一位工作人员路过铺设工地,发现挖开的地沟里有一层厚厚的瓷片,他马上报告文物管理部门。

  经过考古队细致的工作,发现这是一座明代的“色窑”遗址。色窑,就是御窑厂里专门烧制颜色釉的瓷窑。在这座色窑遗址上,出土了大批红釉碎片。

  考古队在整理这些瓷片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许多红色的瓷片都能黏合在一起,复原成完整的瓷器,看来这是有人故意把它打碎的。仔细一看,瓷器并没有明显的瑕疵,有的甚至非常完美,时隔几百年之久,仍然发出深沉的宝石光彩。

  明代景德镇的御窑,是朝廷的官窑,由朝廷下订单进行生产,烧出来的瓷器专供皇家使用,当然容不得成色不好的产品。因此,烧出来的瓷器要经过督窑官员的千挑万选。落选的瓷器皇帝不用,百姓当然也不能用,只好打碎深埋,这就是色窑遗址瓷片的来历。

  河南的钧瓷有“十窑九不成”的说法,表明红釉是一种极难掌握的烧成技术。景德镇的祭红比钧红还要难烧得多,按民间的说法,叫“千窑一宝”,也就是上百炉的窑火中,才能得到一、两件祭红。清朝人在《景德镇陶歌》里专门记述了烧制祭红的难度:“官古窑成重霁红,最难全美费良工。霜天晴昼精心合,一样搏烧百不同。”

  明朝的御窑,是以国家强大的财力为后盾的,也许就是因为这强大的财政支持,才得以烧出红釉瓷器,才能万里选一地挑选贡品。

  公元1705年,江西巡抚郎廷极到景德镇主持御窑厂工作,当时正值清朝康熙皇帝在位,这位历史上大有作为的皇帝,除了文治武功以外,也十分喜爱古代瓷器,于是为皇帝仿制古瓷器的任务,就落在郎廷极的身上。但是,在试烧祭红的时候,郎廷极遇到了很大麻烦。

  即便加上了许多黄金宝石,郎廷极也没能烧出宣德祭来,但是命运终究没有捉弄这位工作勤恳的巡抚大人,郎廷极成功地烧制出另外一种别具一格的红釉瓷器,人们把这种瓷器以他的姓氏命名,叫郎窑红。当年一位叫徐谨斋的人曾作诗称赞郎窑的瓷器:“……比视成宣欲乱真,乾隆万象归陶甄。雨过天青红琢玉,贡之廊庙光鸿钧。”

  那么郎窑红究竟有什么特征呢?一个是它的颜色特别的鲜艳,再一个它光洁度特别强,第三个它是有碎纹的,第四个看它的颜色是有变化的。一个作品从上到下的颜色是逐渐加深的。

  由于郎红色泽鲜艳,备受皇家的推崇,成为祭祀时使用的珍贵器具。但是,郎红的配方和工艺十分复杂,烧制时对窑温的要求也很高,还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金钱,而烧成的郎红却极少,因民间有“要想穷,烧郎红“的说法。

  从明朝宣德甚至更早的永乐年间开始,一代又一代的景德镇人,不知道试烧过多少次祭红,但是流传到世上的祭红有多少件呢?有学者统计过今天世界各地博物馆的藏品目录,结果发现,古代的祭红不足一百件。

  十九世纪,西方的学者分析出中国祭红、郎窑红的釉色化学成分,并以它的主要成色剂命名,叫铜红釉。尽管他们掌握了铜红釉的化学成分,但却始终没能烧出过与祭红相仿的红釉陶瓷。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景德镇成立了高温颜色釉的试制机构——景德镇陶瓷研究所颜色釉小组。当时国家调集人力物力,召集高温颜色釉的老艺人,共同研究铜红釉的烧制工艺。


  景德镇的陶瓷行业,虽然已经有千年的历史,但还没有走出手工业的封闭圈子。制瓷工艺尤其是釉料的配方,历来是手艺人保密的重点,世代家传,决不外泄,而且配方全凭配釉人的经验和运气。

  经过多年的反复探索试验,陶瓷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基本上弄清了铜红釉的配方成分,烧出了与郎窑红相仿的红釉瓷器,也烧出了几件与清朝年间精美程度相当的祭红。但是,这一切都是使用传统的柴窑烧制的。而一窑瓷器,要烧掉整整35吨木柴。

  1970年,景德镇陶瓷研究所的颜色釉小组,转到建国瓷厂。1986年,一项重要的工作落在了刚刚成立不久的建国瓷厂颜色釉研究所身上。

  当人们满怀希望打开窑炉的铁门时,发现烧出的瓷器不是宝石一样的鲜红色,而是沉闷的黑红色,实验失败了。同样的配方,在柴窑里能烧出郎窑红,为什么改用煤气就烧成黑色呢?问题会不会在釉料的配方里呢?

  不知道更改过多少次釉料配方,经过几个月的研制,景德镇终于又用替代燃料烧出了红宝石一样晶莹透亮的郎窑红。

  景德镇从明朝永乐年间开始烧制铜红釉,但烧成的红釉瓷器尺寸都不大,一般在40厘米以下,尤其是祭红,都是瓶、碗、碟、盒等小件器物。为什么几百年来景德镇从来不烧大件的铜红釉呢?

  建国瓷厂的科研人员在实验中发现,铜红釉对温度的要求十分严格,温差不能超过5℃,而窑内的温度在高度发生一米的变化时,就会产生10℃以上的温差。受到煤气窑烧制钧红釉经验的启发,工程师们设想,能不能再次改变釉料的配方,让烧制大件的铜红釉成为可能呢?

  不知道又经过多少次失败,终于烧制出景德镇历史上最大的郎窑红瓷器。用这个配方烧出的三百圾郎红釉美人肩花瓶,高度达到了62厘米,它们被当作国礼,送给了日本、土耳其等国家首脑。

  郎窑红只是景德镇高温颜色釉中的一个品种,在近三十年时间里,景德镇的陶瓷大师们又仿制出三阳开泰、颜色结晶釉、窑变花釉等十几种古代高温颜色釉。景德镇美术陶瓷厂的陶艺师们,还把这一工艺运用到自己的产品中,让美丽的釉色挂在了一件件陶瓷雕塑身上。

  1983年,景德镇人使用江西丰富的稀土资源,研制成功高温稀土花釉——彩虹釉,这是世界制瓷史上的一个新创举,为此获得了国家发明奖和第三十九届尤里卡国际发明金奖。它的发明人邓希平还因此获得了比利时王国的骑士勋章。

  陶瓷的艺术就是火的艺术。不同成分的釉料在不同温度、不同烧成气氛中可以产生千变万化的颜色,火改变了陶坯的化学成分,火把泥土变成了晶莹剔透的宝石。

  景德镇人创造了祭红、郎红等彩色陶瓷,也创造出陶瓷的神话。现在,景德镇人依然延续着500多年古老的技艺,也延续着土火相融的传奇。

(编辑:红立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