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 往期节目查询

[新疆]话说伊犁马

央视国际 2003年11月14日 17:35

  

  编导:袁 芳 摄像:郭 浩


  嘉宾哈萨克族作家艾克拜尔·米吉提先生。艾先生,您好。

  主持人:艾先生,我知道您是新疆伊犁人。今天我们要带观众朋友去的就是要到您的家乡伊犁。您看我们这一幅照片,就是您的家乡。

  嘉宾:这幅照片确实很美,但只是伊犁的一景而已。

  主持人:只是伊犁的一景。你看这个照片上面,美丽的天山脚下是一片肥美的草原。说到这个草原,草原上这个牧民生活应该说生活中有个很重要的,那就是马,是和马分不开的。

  嘉宾:有这么一句话吧,歌和马是哈萨克的两只翅膀。离开马,草原上牧民的生活将不再称其为生活。

  主持人:清晨起来,骑上自己的马,再唱着歌儿,就可以飞翔了。

  嘉宾:马可以载着他奔驰,歌可以载着他们的心灵飞翔。

  主持人:说起这个伊犁,我想这个伊犁马是值得一说的,因为这伊犁马在中国众多的马种中是应该说是很有名气,而且是很有特色的。


  嘉宾:伊犁马在我们中国的马种中是首屈一指的,而且伊犁马历史上被称之为天马和西极马,我们也为这种称呼而感到骄傲。伊犁马在那里而讲,是整个伊犁草原的一种灵魂。它是一种自由,一种奔放,一种舒畅,一种美的象征。

  美丽的伊犁大草原是伊犁马的故乡,提起伊犁,不能不说起伊犁马。深入到伊犁的大草原,就可以看见这些矫健俊美的马群。伊犁马比较集中的区域是伊犁河谷,它地处中国的西北边疆。生活在这里的各民族同胞长久以来与伊犁马相依相伴,伊犁马成为他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新疆伊犁州旅游局 朵振国】“伊犁马原产于伊犁河谷,就是在这片草原上成长起来的,由于当时的生活条件和气候,使伊犁马长得非常剽悍。一般它的身长在两米左右,个高都在一米五以上,前胸非常发达,四蹄也比较细,属于快速奔跑的马。”

  伊犁马从它的种源上来说,它除了原产地的马之外,多数都是通过历史上的交往,特别是丝绸之路,中西交往也带来一些马的改良,主要改良的马种就是苏联的英顿马、顿河马、奥克洛夫马,和这些马杂交以后,使马的优势,得到不断发达。

  伊犁是亚欧大陆草原游牧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自古就有塞外江南之称。生活在这里的各民族同胞在这里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伊犁河流域就是乌孙古国的游牧地。据《汉书·西域传》记载:“其国多马,富人至四五千匹”。这些马当时被称为乌孙马,也就是现在伊犁马的前身。

  这些现在看起来很像一般土坑的墓穴,就是乌孙古国留在伊犁草原上的土堆墓。在伊犁草原上像这样大大小小的土堆墓就有两万多个,在这些土堆墓里挖掘出土了很多与马有关的用品或用具,可想而知当时的人对马已是相当的重视了。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吕恩国】

  “一边是固定马缰绳的,一边是固定马镳的。这种马衔的年代应该在公元2700、2800年,属于青铜时代向早期铁器时代过渡的时候。在哈萨克斯坦,在新疆的北部,以及伊犁地区,都发现过这种马衔。”

  根据考古学、类型学的原理,这种马衔是排在最早的。这种马衔的发现,说明当时伊犁地区,在距今2700年以前,已经驯养了马。


  自东向西流淌在伊犁草原的伊犁河,默默滋养着这里的土地和人们,伊犁马也正是在伊犁河水的滋养中一代代繁衍生息下来的,也只有伊犁河才知道伊犁马究竟在这里驰骋了多少年。

  现在人们习惯于把伊犁称作“天马”的故乡,把伊犁马叫做“天马”,那么“天马”这个称谓是怎样得来的呢?

  西汉初年,北方匈奴的势力强大起来,它不断侵扰汉朝的边境,对汉朝形成威胁。汉武帝刘彻曾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寻求同盟,以便共同对抗匈奴。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与伊犁河流域的乌孙国建立了联系。

  大约公元前110年,乌孙王派使者以一千匹乌孙良马作为聘礼向汉朝求婚。在当时,拥有大批良马对于汉朝加强军事力量对付北方匈奴有着重要意义。汉武帝刘彻看到这么多来自西域的良马,非常高兴,立刻为乌孙马赐名“天马”,并留下了一首《西极天马歌》:天马来兮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承灵威兮障外国,涉流沙兮四夷服。从此,乌孙马就有了“天马”的美誉。

  一千匹好马博得了汉武帝的欢心,汉武帝答应了乌孙王的请求,于是选江都王刘建的女儿细君为公主远嫁乌孙,(当时乌孙王为迎娶细君公主,还在夏都,也就是现在伊犁的特克斯城为细君公主修建了宫殿。)细君公主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留下姓名的和亲公主。细君去世后,应乌孙王的请求,汉武帝又把解忧公主嫁给了乌孙王。作为汉朝与乌孙的友好使者,这两位公主使汉朝实现了与乌孙国的政治与军事联盟,(并最终达到了辖制匈奴的目的,)这其中伊犁马的功劳是不言而喻的。

  据说当年乌孙王向汉朝求亲所送的乌孙马,就是在特克斯河以南的喀拉峻草原的赛马会上选的,如今喀拉峻草原依然草肥马壮,在这里生活的人们依然世世代代传唱着细君、解忧远嫁和亲的动人故事。

  如今位于特克斯河河谷的特克斯城据说就是当年乌孙国的夏都所在地,这里现在已成为草原上一个极富文化特色的城市,也是中国惟一依据“八卦”形式建造的城市。

  特克斯八卦城,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中国易经文化,也说明了西域草原对中原文化的吸收与接纳是由来已久的,如今生活在这里的各族同胞通过对八卦城的理解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文化的多元性。

  从汉武帝赐名天马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当时汉武帝对这个马是很重视,而且是非常喜爱的。

  嘉宾:最早的时候,马是一个战争的工具。它不光是生活和生产的工具,它是战争的工具,那会儿,在古代战争中,任何一场战争都离不开骑兵。谁要是获得了好马,谁的军队的马最多,那么他绝对就可以主导这场战争。

  主持人:历史上还有很多帝王与马的传奇的故事,比如像成吉思汗、唐太宗、乾隆都有与马发生的这种故事。

  嘉宾:冷兵器时代,整个主导战场的制胜的作用是靠骑兵,其实到了后来的火器时代以后,骑兵依然发挥作用。在中世纪冷兵器时代最杰出的战争是成吉思汗横扫欧亚大陆。他靠的什么?他就是靠的马。他一共125000军队,每个人有两匹马,骑着马驰骋。这匹马累了,就再换乘那匹马,那匹马累了,再换乘这匹马,所以他的速度是奇快的。那么中世纪的闪电战完全靠马来发挥作用。

  主持人:应该说这个马在过去战争年代,就是没有现代装备的战争年代,马的作用是很大的,相当于现在的装甲车。

  有史以来,马一直是战场上不可缺少的力量,特别是在古代战场,兵强马壮就意味着胜券在握。据记载,公元前71年,乌孙对匈奴的一次战争,就掠获匈奴七十余万头牲畜,其中大部分是马。人们对于许多英雄的敬仰大多也正是从他们在战马上的威风开始的。

  由于伊犁马所特有的健壮和剽悍,在古代的战场上,它一直都是战功赫赫的生力军。

  喀班巴依峰是天山支脉一个常年积雪的山峰,这座海拔四千多米的雪山,关于它名字的由来还有一段与伊犁马有关的故事。

  喀班巴依是哈萨克的民族英雄,18世纪中叶,在多次保卫家乡的战斗中,他都表现得非常英勇,为哈萨克族的繁衍和生存立下赫赫战功。据说,在一次战争中,喀班巴依就是骑着伊犁马翻过了这座雪峰,使军力得以保存,后来,人们为了表示对这位民族英雄的崇敬,就把这座山峰命名为喀班巴依峰。

  这位哈萨克的首领喀班巴依,在1757年,就是率领他那只骑着伊犁马的哈萨克军队,在协助清朝政府平定准葛尔叛乱中,立下汗马功劳的,那一次的战争也发生在喀班巴依这座雪山脚下。

  立于伊犁昭苏县城、中哈边界的格登碑,就记录了清乾隆年间平定准葛尔叛乱这一段重要的历史。

  (1755年乾隆皇帝派五万大兵讨伐准噶尔叛乱首领达瓦奇,达瓦奇败退格登山负隅顽抗,清军特派阿玉锡等率领22名骑伊犁马的骑兵乘胜追击,终使准噶尔割据政权覆灭。)这幅《阿玉锡持矛荡寇图》就是乾隆帝为让后人记住那段历史专门请当时的意大利宫廷画家郎世宁所画的,图中所绘的阿玉锡的坐骑就是伊犁马。

  据说经过这次战争后,乾隆皇帝更加重视对伊犁马的驯养,于是在清朝乾隆二十五年的1760年,在伊犁兴办马政,成立马场,培养伊犁马,以备军用。据说,清军骑兵大量增加以后,军威大振,清政府的军事力量也由此得到加强。

  说到这个伊犁,伊犁马和伊犁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生活在这个伊犁草原上的人们,可以说,世世代代都是与马相依相伴的。


  嘉宾:作为一个马背民族,它和马相依相伴这么延续到今天,历史上形成了很多关于马的风俗,关于马的一些习惯。比如说,一个家族的长者如果过世的话,他曾经骑过的马不可以再给别人。

  主持人:那怎么办?

  嘉宾:那只好给它放生,重新放归马群。哈萨克语有一种说法,我和他断绝往来了,叫什么呢,就说我和他把我们家的马的刘海切了,剪去了,把谁家马的刘海剪去了,那就是说和他断交了。然后呢,你比如说,你要想羞辱谁,那就你就可以把谁家马的尾巴给他剪秃了,那就是对他的奇耻大辱,就是对他的最大羞辱。

  主持人:那么这个马和人的生活真的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您举的那几个例子,而且在马的身上寄托了人的很多的情节,不论是爱还是恨。

  嘉宾:形成这种风俗有种符号学的意义,离开这个民族文化,你有时候是不可思议,不可理解的,但是因为它几千年来和马相依为命,和马,马与哈萨克的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形成了这样一些在其他民族可能没有的或者是不可思议的这样的一些风俗习惯。

  主持人:那您小时候也是骑着马奔驰在草原上的吗?

  嘉宾:那是。我小时候也是骑过马的人了。在草原上,有很多的风俗习惯现在依然存在,但是现在很多人去旅游去观看的时候,只是看到一种表演性的一种项目了。草原上过去姑娘追、叼羊、赛马,这一切的一切都是非常丰富的。

  主持人:您有没有亲身经历过与马有关的这种活动,这种事?

  嘉宾:那是80年代,有一次,我和几个朋友到草原上去,正好赶上有一个婚礼,结果他们就把我推出来,说这是远道来的客人,北京来的客人,你应该参加一次姑娘追。然后我说没马,他们说有马,有马,立即牵来一匹马,然后上去了。

  主持人:是一匹什么样的马?

  嘉宾:我看的那匹是很好,但真正跑起来才发现,那匹马实在是跑不动。那姑娘一路把我就撵着回来的。好在他们可能看着我这个人还比较顺眼吧,鞭下留情了,没有挨鞭子,要是不顺眼了,那一路上这鞭子不是落在马身上,而是要落在我身上了。

  主持人:但不管怎么样,我想对于您来讲,都是一种非常幸福的感觉。

  嘉宾:是一种快乐的感觉。

  姑娘追是哈萨克青年男女的一种马上体育游戏,他们借助这种活动传递和抒发彼此之间的爱慕之情。每年在草原上都能看到这种热闹的场面,姑娘用手中的鞭子衡量的是自己未来的幸福岁月。被看上的男青年肯定是被温柔的鞭子轻轻地抽打,没有被看上的可就惨了,所以,姑娘追也被称为马背上的恋爱,鞭子抽打出的爱情。

  在伊犁河谷生活的哈萨克、蒙古、克尔克孜等马背民族,他们几乎每个人从孩提时代就生活在马背上,由此也就产生了很多以马为主的娱乐活动。赛马、叼羊就是伊犁各民族同胞普遍欢迎的传统娱乐活动。

  哈萨克有句谚语:“英雄靠骏马,飞鸟靠翅膀”,这句话所隐含的正是少数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草原牧民与马群与草原最自然的一种交流,一种融合,是他们对生活所抒发的无尽的爱。

  伊犁马在为马背民族的生活带来欢乐的同时,更多的还是生活中的方便。草原上的牧民,有的五、六岁时就学会了骑马。

  在草原上,也许看上去并不是多么英俊的牧民,只要跨上马背,英武之气就立刻表现出来。 驯马是每一个草原小伙子必须要学的,一般在十二三岁就开始了,而驯服过伊犁马的小伙子在草原上才算得上是真正的男子汉,否则,他的本领就不算过硬了。

  马从十三岁开始都没有事,最难的是套马,刚才看的是套马训练,抓到以后,驯服就没事了,我们这个地方五岁就开始骑马,我在这里骑马四十多年了。

  伊犁马对于生活在草原上的这些牧民来讲,应该说马已经成了他们家庭的一个成员了,可以这么讲吗?

  嘉宾:草原上的牧民爱惜马简直是不可想象的。在赛马之前呢,专门会请一些驯马师,然后他们给马披上各种各样绣花的披挂,然后(驯)马。参赛完回来以后,整夜整夜的守着,生怕这匹马因为参赛回来后着凉了或者是干什么了,生病了?整夜整夜的守着。那种呵护,简直是,应该说是无微不至,好像是对人的一种关爱似的,而且哈萨克对于马,喜欢到什么地步呢?比如说,谁家生了女儿的话,就说谁家生了马倌儿。如果谁家生了儿子,就说那家生了羊倌儿。他把女孩视为尊贵,马和女孩视为尊贵。

  主持人:那既然马都成了家庭的一个成员了,那就对马的一些装饰,比如说马鞍什么的,应该很讲究了。

  嘉宾:马鞍是多种多样的,你一看这个马鞍,你就知道他们家的富有程度,他们家的地位。你比如说,出嫁姑娘首先要给她配一幅好马鞍,陪嫁品必须有一幅好马鞍。男人呢,他有几种马鞍,有圆头的马鞍,这个叫哈萨克马鞍,还有个叫鹰头马鞍,鹰头马鞍是武士用的。叼羊的人经常用的是鹰头马鞍,把羊往马鞍头上一挂,一般的人是扯不去的。它马鞍都是非常有讲究的。然后马鞭,马鞭编织法有六棱的,八棱的,十二棱的。

  主持人:这里说明了什么呢?

  嘉宾:那就说明它的巧度。他对马具的那种考究度。

  主持人:那要这样说来,在这个草原上是不是就会有很多以做马具为生的手艺人?


  吐尔干是莫合乡有名的哈萨克族手艺人,他常年做着打铁和为马钉马掌的生意。祖辈传下来的这个手艺到他这一代,也不知道有多少年了。每天,吐尔干都重复着同样的工作,但他都一样认真、一样仔细地对待每一匹马、每一个马掌,对于他来说,这个工作就是能够给马穿上一双结实的鞋子,所以,他每次都是尽力而为,直到他的顾客满意为止。

  在草原上,对于马的装饰是很有讲究的,就像给人穿衣服一样,不同的性别、不同的年龄就会有不同的特点。这里边的说法和讲究自然也是很多的,特别是在一些喜庆或特别的日子里,这些银饰的马鞍就会派上用场。当然,对于伊犁马的装饰也是要根据牧民家庭的富有程度来决定的,并不是家家都能把马装饰的很华贵的。这样一来,就出现了很多像铁匠、银匠、木匠等各类手艺人。

  伊犁马和草原牧民相依相伴走过了一代又一代,对于伊犁马,牧民们也倾注了不一般的情感。

  艾尔肯原来是昭苏县一户普通的牧民,后来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他和妻子在夏塔古道上做起了小生意,这样一来,在草原上骑马的机会就少了,但是,在他做生意的地方,他仍然养了三匹马,生意不忙的时候,他就骑骑,用他自己的话来说,骑了一辈子马了,哪天不骑,他还真有点不习惯。

  帕孜尔是伊宁市巩留县库尔德宁牧区一户比较富裕的哈萨克牧民家庭,在他们家的毡房内,时常会传来祖孙三代欢乐的歌声。对于帕孜尔来说,一辈子的游牧生活就像流动的山泉,在他心中有一个不变的旋律和节奏。但是,对于脑袋灵活的儿孙门就不一样了,帕孜尔的儿子早就骑上了摩托车。马或许还是他餐桌上的美味,但早已不是他在草原上的主要交通工具了。对于这一切,帕孜尔还不能马上接受,他认为,骑了一辈子的伊犁马是不能轻易放弃的。现在,每天在毡房前和他的马儿说说话,是帕孜尔最高兴的事情。帕孜尔认为,只有伊犁马在身边,他的生活才真正没有牵挂,才算真正地踏实。

  因为伊犁马是很俊美的,所以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尤其是一些艺术家们,把目光投向了伊犁马。您看我这有一张照片,这个是伊犁摄影协会主席高旭老师在七十年代的时候拍的一张照片,名字叫天马奔腾,场面很壮观。我不知道现在在伊犁草原还能不能见得着这样的场面?

  嘉宾:高旭是我的朋友,拍这个照片呢,当时大家都觉得拍得非常好,这是一种历史的记载。现在在草原上,这种壮观的场面依然存在,这样壮美的马群还是存在的,但是马的作用在社会这个历史舞台上逐渐的好像有点淡出。

  主持人:任何一种事物的发展都是和社会的发展有密切联系的,相同步的。

  嘉宾:最近又出现了一些新的迹象。就在咱们北京吧,北京郊区有很多马术俱乐部,那么很多马术俱乐部里有很多马就是伊犁马,很多京城青年以到马术俱乐部骑马为时尚。马的作用好像在生活领域中已经变了,但是在草原上,在哈萨克的世界里,在他们的情感中马依然是过去的马。

(编辑:红立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