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六边” 和平努力
央视国际 2003年09月01日 17:50
8月27日,北京时间9点,参与朝核问题六方会谈的各国代表走进会谈会场,走到这个地方意味着持续了10个月的朝鲜核武器问题紧张局势开始步入谈判的轨道;会谈开始之前,六方代表面对着摄像机,六只手握在一起,随后坐在特意设计的六边形谈判桌旁,世界瞩目的朝核问题北京六方会谈正式开始。
主持人: 毫无疑问,整个世界都在关注着这次会谈,当参加北京六方代表走到六边形谈判桌旁,坐下开始会谈的时候,从去年10月开始的朝核问题从对抗升级、深化危机,开始转向多方共同磋商,谈判解决问题的方向。
8月27日到29日,北京成为世界最为关注的一个城市,500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媒体记者来到这里,报道朝核问题北京六方会谈。29日11 点40分,当参加朝核问题北京六方会谈的代表最终离开谈判桌时,一个和平解决朝核问题的机制已经正式启动。相信所有关心东北亚局势的国家和地区,与国际局势利害相关的所有国家,都会为北京六方会谈的举行感到庆幸,了解国际政治的都知道,如果朝鲜核问题不能得到妥善处理,他所引发的危机将给这个世界带来灾难性后果。
主持人:为什么说,朝核问题走向危机将给世界带来灾难性后果?
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时殷弘:东北亚和东亚地区的地缘政治形势,我想可以说是大国林立,同时美国在这个地区有大量的军事存在,加剧了这个地区的某些紧张。同时,毋庸讳言,中国和美国之间、中国和日本之间,在这个地区也有一些安全上的互相的警戒,如果朝鲜拥有核武器,我想会大大加剧这个地区的地缘政治跟国际政治的复杂化。那么同时我们看,东北亚以及整个东亚在世界政治中,还有在世界经济中,都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如果这个地区出现,非常严重的紧张局势,我想对世界和平和整个世界的稳定都会产生非常不利的严重后果。
东北亚地区位于亚洲东北部、北太平洋的西海岸,间隔一条冬季封冻的白令海峡与北美洲毗邻,在国际政治上,东北亚地区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地区,在这个地区有中国、朝鲜、俄罗斯、日本、韩国;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以来,东北亚对美国国家安全就具有了特殊的战略意义。这样看来,东北亚地区集中了中国、俄罗斯和美国等世界大国的重大安全利益,这三个国家是合法拥有核武器的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所以,东北亚地区无论从政治、经济上还是从安全稳定上,对全球的和平稳定都是至关重要的。然而,朝鲜半岛始终是这个地区令人感到担心的地方,南北双方长期对峙,尤其是那条被称为“三八线”的军事停战分界线,悬系了太多太沉重的历史冲突与现实利益。朝鲜半岛的危机必将引起东北亚的动荡,东北亚的动荡必然导致世界的不安。
主持人:朝鲜半岛局势稳定为什么特别重要?为什么朝鲜半岛无核化得到国际社会的特别重视?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朱锋:朝核危机恰恰我们说它有两个很重要的特征,一个特征是它涉及到核问题,刚才我们知道这是国际安全议题中最敏感最核心的问题之一。第二个是朝鲜的核问题,现在它在相当程度上对国际安全制度有关围绕着核而建立起来的国际机制,比如我们说的国际核不扩散机制、国际对有关核问题的原子能机构的这种核查机制、以及大国政治的相互合作来保证这样的国际不扩散机制的维护和执行问题。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可以看到“9.11”事件以后,国际反恐斗争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是进一步加强这种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的国际的斗争。在这样一个敏感的时刻又产生了核问题,那么这种核问题使得现在整个东亚围绕着朝核问题的发展前景,对整个世界的和平与安全的架构来说就有很大的冲击。
冷战结束后,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一度出现了缓和的迹象,在国际社会的推动下,1991年的最后一天,朝鲜同韩国在板门店草签了《关于朝鲜半岛无核化共同宣言》。1992年1月30日,朝鲜在维也纳同国际原子能机构签订了核安全协定。但是,1993年美国通过间谍卫星所表明的一些迹象,发现朝鲜正在进行核计划。根据朝鲜已经加入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中的相关规定,美国要求对朝鲜进行核查,朝鲜坚决不同意,并提出三个月后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朝鲜核问题由此形成。美国曾经制定了外科手术式的军事打击计划,由于韩国坚决反对计划放弃,1993年到1994年,经过朝美之间的三次会谈,10月21日,朝美两国在日内瓦签署了关于朝核问题的《框架协议》。在此期间朝鲜国家最高领导人金日成去世。根据朝美1994年签订的《框架协议》,朝鲜放弃其核计划,美国负责筹款为朝鲜建设两座采用轻水反应堆的电站,电站运转前美国向朝鲜提供用作燃料的重油。第一次朝核危机宣告化解。
主持人:朝鲜为什么要在冷战结束后开始刻意追求拥有核武器?第一次朝核危机为什么能够解决?
朱锋:90年代初,冷战结束了,朝鲜可以赖以支撑它自己的这种安全保障的资源迅速流失,但是同时,朝鲜南北双方包括围绕着军事分界线所产生的激烈的军事对峙依然还保留了相当程度的冷战的残余。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朝鲜认为它需要依靠自己的某种新的安全力量的发展来使自己获得有效的安全的保障。那么核问题就开始凸现。
时殷弘:我想93年危机能够得到解决,跟当时美国克林顿政府最后采取的一个同朝鲜进行双边对话,同时对朝鲜做出今后逐渐争取朝美关系正常化这样一种保证有关。另外也配合了关于轻水反应堆和关于粮食援助、关于重铀援助这样一整套的经济援助计划来加以支持。
2002年10月,朝鲜核问题经过8年的平静期之后突然再度爆发;问题的爆发是从朝鲜宣布重新启动和计划开始的,而朝鲜期望拥有核武器的动机来自对自身安全的极度担心。2001年布什政府改变了克林顿政府对朝鲜的政策,2002年1月29日,布什总统在国会发表了上任以来的第一次《国情咨文》,在这份确定美国多方面政策的重要国情咨文中,出现了一个令朝鲜感到坐立不安的字眼儿。
(布什同期:就是这些国家以及他们的恐怖盟友,构成了邪恶轴心,他们武装自己,危及到世界的和平)
美国对“邪恶轴心”的确定意味着,朝鲜和伊拉克、伊朗三个国家将成为美国国际战略重点遏制、打击的对象。
主持人:布什政府为什么改变了对朝鲜的政策? 美国为什么要把朝鲜列入邪恶轴心的范畴?
朱锋:美国的整个对外战略的基本的指导思想和原则都在发生着自40年代末威慑战略正式出台以来最深刻和最具有革命性意义的一次大的转变。所以布什政府更多的强调说,美国需要依靠自己超强的综合的实力优势,通过体现美国使用实力的这种决心来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所以布什一上台就开始重新审查美国的朝鲜政策,然后停止原来克林顿政府执行了八年的对朝有限接触政策。布什政府现在的整个政策的基调,他的政策的这种战略性的指导思想和需要达到的基本战略目的都和克林顿政府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1994年框架协议签订之后的几年中,朝鲜半岛南北双方的关系出现了松动迹象,但是美国始终在密切关注着朝鲜在核工业方面的动作。911事件发生之后,美国感到自己处在恐怖袭击的危险之中,在这种危险中,已经没有技术门槛可言核武器及其难以控制的核扩散,可以使恐怖分子得到核武器,美国随时可能成为核攻击的目标。防止核扩散成为美国安全战略的重中之重。
阿富汗战争之后不久,美国把军事打击的目标确定在伊拉克,打击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同时具有发展和扩散核武器的计划。想到邪恶轴心的定义,美国的军事动作不能不让朝鲜对自身的安全感到担心。
2002年9月26日是一个重要的时刻,美国总统布什向国会提交了要求授权对伊拉克动武的决议草案。很少有人知道当美国的议员们在为授权动武的决议草案进行辩论的时候,朝鲜平壤的决策机构做出了什么样的决断;也不会有人相信在这期间美国总统特使凯利到达平壤是一次无足轻重的访问,美国卫星又发现了朝鲜启动核计划的动向。
10月3日至5日,总统特使凯利在质问朝鲜违反相关协议的期间,正式得到了一个令美国震惊恼火的消息;朝鲜承认自己正在执行核计划;美朝在1994年的《日内瓦框架协议》已名存实亡。朝鲜核问题相对平静8年后,在伊拉克战争前夕再次凸现!
主持人:朝鲜核问题的再次凸现与伊拉克战争有什么关系?朝鲜对伊拉克战争有什么样的感受和判断?
时殷弘:伊拉克战争酝酿和发动意味着美国9.11以后国家安全政策产生了一个重大变化,就是说打击的主要对象已经不是泛指恐怖主义组织,而是非常明确,就像布什多次宣布的就是被怀疑或者被确认掌握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所谓无赖国家。这个主要成员之一,美国所指的就是朝鲜。另外我想朝鲜从伊拉克战争的发动过程中看得非常清楚,就是说朝鲜认为如果接受国际核查,如果像美国对伊拉克所要求的那样解除武装,等于是朝鲜安全的自杀。在当时的情况下,朝鲜确实有相当多的原因可以怀疑就是说下一步很可能是美国军事打击,所以朝鲜做出了非常强烈的、也许是过度的反应。
美国在紧张地推进伊拉克战争的同时,对朝鲜重新启动核计划做出了强烈反应。2002年11月中,美国停止向朝鲜提供重油,朝鲜则指责美国故意拖延轻水反应堆的建设,严重违反了《框架协议》;12月22日,朝鲜宣布对被冻结的核设施启封,拆除监测核冻结的摄像机,2002年的最后一天,国际原子能机构监察人员在朝鲜发出逐客令之后离开。美国断然拒绝朝鲜提出的各种要求,最具威胁的语言来自美国国防部部长拉姆斯费尔德,警告朝鲜美国完全有能力同时在两个战场作战并取得胜利。但是,中国、俄罗斯、韩国等国家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坚持朝鲜半岛无核化,朝核问题只能通过外交谈判和平的方式加以解决。
主持人:朝鲜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美国为什么不与朝鲜进行双边会谈?朝鲜半岛无核化和和平解决的重要意义?
朱锋:朝鲜半岛无核化,一方面就像中国这样坚持像韩国这样坚持一定要和平解决、只能和平解决;但是美国在一定程度上,还有日本,为和平解决打下了很大的折扣。按照他们政府的立场,争取和平解决,但是如果和平解决不成就不排斥用军事方法解决。所以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分歧。我想,和平实现朝鲜无核化是把目标和手段都考虑进去的这是唯一正确的。
4月9日巴格达被美英联军手占领,伊拉克战争结局已成定论;相当多的舆论判断美国将要把朝鲜作为下一个打击目标。而在此之前,朝鲜已经越走越远,宣布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伊拉克战争的结果无疑给朝鲜在安全感觉上造成巨大的危机感,也使朝鲜看到萨达姆即使接受核查也难逃遭受打击的结局,“超强硬”成为朝鲜在朝核问题上的一种选择。朝美双方尖锐对立,美国坚持朝鲜首先放弃核计划、采用多边会谈解决冲突;而朝鲜则要求先签订朝美互不侵犯条约然后再谈中止核计划。中国、俄罗斯和韩国坚持朝鲜半岛无核化,呼吁和平解决问题;日本则抓紧时间推进军事防御立法,朝核问题在陷入僵局中步向危机。
所有的局势都表明,这时候需要一个有足够影响力的重要角色,通过高超的外交手法打破僵局。中国承担了这个重任,在关键时刻起到关键性的积极作用。北京时间4月22日中国美国几乎同时宣布,4月23日在北京举行中、朝、美三方会谈。
主持人:三方会谈与朝美两方原来的主张都不相同,为什么朝美共同接受了这个方案?为什么中国能够起到这样的作用?北京三方会谈的重要性?
时殷弘:北京三方会谈由于中国的努力,使朝核危机去年10月发生以来实现第一次重大的程序性突破。三方会谈首先已经向全世界昭示,就是说可以通过一个朝美双方都能接受而且整个国际社会这样一个多边的框架来谈这些问题。
中国促成北京三方会谈展示的积极前景,令一些与朝核问题利害相关的国家如释重负,同时博得国际社会的一致好评。但是朝美之间在原则立场上的巨大差距,使这次会谈并不顺利。尤其是会谈后宣布开始提取浓缩钚,并数次威胁要退出“军事停战协定”,甚至发出对澳大利亚进行核打击的警告;美国则转而开始启动联合国介入制裁朝鲜的提案。
7月初美国声称发现朝鲜境内第二个核设施,开始组织11国“志愿者同盟”,计划针对朝鲜等国家的可疑船只飞机,展开海上设防拦截和强行检查措施;媒体上也不时地出现对朝鲜进行军事打击的各种方案;朝核问题再次步入危机状态。
此刻,中国再次发挥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展开了穿梭外交,外交部副部长王毅和戴秉国分别到美国、俄罗斯访问。7月12日,中国外交部副部长戴秉国飞往平壤,并给金正日带去胡锦涛主席的一封信;7月17日,戴秉国又飞赴美国并带去胡锦涛主席致布什总统的信件。中国的积极斡旋使美朝双方终于各退一步,美方表示不反对多边中也可进行双边接触的建议,朝鲜亦逐步接受多边框架下的对话形式。7月29日,胡锦涛主席在与布什总统通电话时告知,朝鲜已经同意举行六方会谈。僵局被打破,中国的外交努力再次起到关键作用。
主持人:中国为什么要展开积极的外交斡旋?其他国家可以发挥这样的作用吗?六方会谈举行的意义?
朱锋:六方能够有效地保持克制的原则,能够积极地通过这种对话的方式来反映各自的利益和要求,并且通过这种外交的手段来尽可能地凝聚共识。那么我相信六方会谈这个机制将会不仅有助于整个朝核问题的和平和外交的解决方式能够实现,而且最重要的,它也将会成为控制朝核危机在未来不应继续恶化和升级的非常重要的手段。
主持人:朝核问题北京六方会谈如期举行,这已经是一个成功。在三天闭门会谈中,各方坦率地表达了各自对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的原则立场和方案设想,并举行了各种形式的多边、双边会晤、磋商和交换意见;通过各种渠道得到的消息证实,矛盾的主要方面朝美之间的原则立场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分歧,但是同时经过北京会谈,六方也找到了六点共同点,确认北京会谈形成的会谈机制将继续下去。对于朝鲜核问题这样复杂、重大的国际问题,谁都不能期望通过一两次多边会谈就可以达到目标,但是只要谈下去,就有和平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