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 | 搜视 | 电影 | 电视剧 | 直播 | 点播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房产 | 家居 | 论坛 | 访谈 | 博客 | 星播客 | 网尚文摘
>> 往期内容

来自欧盟的声音

央视国际 2003年06月24日 09:10


  策划:郭建新 马丽君

  编导:马丽君

  助编:包玉婕

  摄像:牟小松 刘艺

  帕斯卡尔·拉米1947年出生于法国的诺曼底,学习成绩优异的他先后就读于在全球享有很高声誉的MBA学府法国高等商业学校、法国行政学院等多所学校,拿下了商学、法律学和政治学等多个学科的学位。

  对工作充满热情的拉米是个非常认真专注的人,他思维敏捷,还是个名副其实的“工作狂”。同时,他是个谈判的高手,和拉米进行过谈判的人都知道,在拉米微笑的背后,往往是极其凌厉的攻势。

  主持人:8个月前,欧盟委员会贸易委员帕斯卡尔·拉米先生就反倾销问题接受了我的专访,当时他的睿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事隔8个月,帕斯卡尔·拉米来到北京,我又看到了他旺盛的精力和热情的笑容。在这一段时间里,世界经历了伊拉克战争,国际局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欧盟内部以及欧盟与美国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各种变化,这种变化已经或者将要对欧盟产生什么影响?这种影响的后果将会给世界带来什么?这都将是我们关心的话题。

  在伊拉克战争爆发前,围绕着美英两国不经联合国授权就对伊拉克诉诸武力的问题,欧洲曾分裂为公开对立的两个阵营。号称欧洲一体化“发动机”的法国和德国与俄罗斯结成联合阵线,公开反对美英对伊动武,主张在联合国框架内政治解决伊拉克问题。而以英国、西班牙为首的另一派系则公开发表声明支持美国的强硬立场。此时的欧洲已经不再像以往面对许多重大问题那样只发出“一个声音”,欧盟领导人曾公开对这一现状表示“感到难过和痛心”。

  拉米:我认为伊拉克战争确实给美欧关系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在这个问题上,像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丹麦和爱尔兰都有自己不同的立场。我对此并不感到有什么新鲜的,因为他们没有达成一个在外交政策上行动一致的承诺。我认为这是不对的。伊拉克战争就给我们上了最好的一课。如果欧洲各国在这个问题上各执己见的话,那么最后的影响力肯定是会被削弱的。如果欧洲希望增加自己的影响力,那么它就必须形成自己统一的力量。我们都必须意识到,我们的子孙后代最后都会和“大象”(势力大国)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我们最后自己能不能成为这象群中的一员是由我们的人民说了算的。根据我的经验,我觉得团结可以兴邦,而分裂则会削弱我们的力量。

  伊拉克战争成了美国政治外交上的试金石。根据欧洲国家对待伊拉克战争的不同态度,美国通过国防部长拉姆斯费尔德之口将欧洲划分为新欧洲和老欧洲。在伊拉克战争后,被称为老欧洲的法德等西欧传统盟友在美国战略棋盘上的重要性似乎有所下降。

  水均益:说到欧洲的分歧,您是否担心现在所谓的“新欧洲、老欧洲”的说法?

  拉米:作为一个欧洲人,不管是旅游还是工作,我去过欧洲的很多国家。我不认为欧洲有新旧之分,只有一个欧洲。我们的脑子里必须有这样的历史观。

  水均益:说到伊拉克问题,我们注意到欧洲当时有很多人反对这场战争,这跟美国国内的情形还不大一样。这是不是欧洲新的一次“变脸”?

  拉米:这个问题问的很好,但是要对这个问题有一个结论性的回答还为时过早。现在欧洲是有这样一种认识,就是我们必须在国际法范围内慎用法律的作用,慎用武力。当然一些反对者会搬出联合国宪章,因为里面并没有说到恐怖主义的问题。里面涉及的只是旧式的冲突斗争。这就是拉姆斯非尔德先生和福威茨先生的论调,我觉得他们有自己的理由。欧洲比较倾向于用国际协商来解决问题,这可能和美国的舆论不太一样。我觉得这很正常。

  欧洲现在有43个独立的国家,从1973年开始,经过四次扩大,到1995年的时候,欧盟的范围已经覆盖了欧洲的15个国家。进入新世纪以后,大欧洲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中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概念,而是成了努力实现的目标。伊拉克战争硝烟还未散尽的2003年4月16日,欧盟新老成员国的领导人聚集一堂,在希腊首都雅典举行了10个新成员加入欧盟条约的签字仪式。 这10个新加盟的东欧国家将在2004年正式搭上欧盟这列快车。

  水均益:能不能简要的告诉我欧盟的扩充究竟会带来什么好处呢?

  拉米:首先我们的出发点是政治方面的考虑。一堵柏林墙曾经隔成两个欧洲,50年前,欧洲曾经因为意识形态的分歧而分裂。柏林墙被推倒的那天,东欧和中欧的人民就有强烈的愿望来加入西欧。他们要求加入欧盟,主动提出这样的要求。而我们的法律规定,只要有欧洲国家主动提出加入欧盟,我们就应该给他们谈判的权利,商讨加入欧盟的具体细节。虽然我们答应谈判,但是要加入这个组织就必须遵循它的规则,而这些规则是非常严格的。

  水均益:那么最后我们是不是会看到一个真正的“大欧洲”?这个“大欧洲”的概念是不是出于一种力量壮大上面的考虑,来同美国这样的大国来抗衡?

  拉米:我不确定这种说法的正确性。这不是一个现在就可以回答的问题。任何想与美国叫板的势力必须首先壮大自己的力量。自身的力量排在势力抗衡或者是伙伴关系的前面。不管是哪种情况,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团结起来,这样就能壮大自己的力量。在自己的力量壮大以后什么都好谈。就现阶段的实力而言,说要怎么同美国抗衡是一个不切实际的问题。

  1999年7月,52岁的拉米被认命为欧盟委员会贸易委员,并担任中国加入WTO谈判的欧盟首席谈判代表。2000年5月,在拉米先生的积极推动下,中国终于与世界上最大的贸易集团欧盟达成了双边协议。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一年多的时间里,拉米先生曾多次来到中国。

  水均益:根据报道说,这次的中国之行是您这次行程的重头戏,是这样的吗?

  拉米:在新一轮的WTO谈判中,中国在里面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美国,欧盟,中国,再加上一个日本,现在可以说是世界贸易这个池塘里的四条大鱼(世界贸易领域的“四巨头”)。我们希望在这次谈判中与各方都建立必要的信任合作关系,其中也包括中国。

  水均益:作为欧盟的贸易专员,您一定很清楚中国与欧盟的贸易双边关系,特别是这几年的发展情况。能不能告诉我们双方现阶段的贸易状况呢?

  拉米:如果你仔细观察双方的贸易额的时候,你会发现贸易数总额一直在增长。当然欧盟对中国的贸易赤字同样呈增长趋势。

  水均益:你对此很吃惊吗?

  拉米:我不感到吃惊,因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它需要向外大量的出口。中国本身的生产效率也大大提高了。

  水:是不是一些欧洲人对此感到不满呢?

  拉米:我本人对此没有任何的不满。只要人们能遵守游戏的规则,不去盲目的降价和设一些贸易壁垒,那么中国向欧盟出口的东西越多,相应的从欧盟进口的东西也会更多。这就是我们一直寻求的游戏规则。

  帕斯卡尔·拉米先生曾经对媒体说过这样的话,自担任欧盟委员会贸易委员以来,他最大的成就莫过于使欧盟和中国就中国“入世”问题达成了双边协议。2000年5月,由于谈判一度出现僵持,拉米先生为此一再推迟回国时间,最后双方的诚意促成了双边协议的达成。我记得当时拉米先生曾高兴地说:“我此次来北京,就是要找到合适的钥匙,打开这扇中欧谈判之门。没有中国的世贸组织,根本不是一个世界性的贸易组织。”三年过去了,今天的事实说明,拉米先生是有眼力的。

(编辑:复苏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