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大型活动 > 伟大历程 >

农家“博物馆”的述说

发布时间:2011年08月16日 18:48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CNTV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伟大历程网上作品大赛”文字类银奖作品
作者:石家友  推荐网站:安徽中安在线

  回乡下老家,每一回老父亲都让我到小院北角的那间破屋里去看看。那是一间早已弃用了的小房。这些年来,家里不用的农用工具,逐渐淘汰的生活用具,都堆在那间房子里。

  拉一拉,这是风箱。我还是个十来岁的孩子的时候,母亲烧锅做饭,用的就是这个风箱。风箱其实就是4块木板钉起来的长方体箱子,一头装有两根拉手,拉手的一端连上软矛头;另一头开个安上小舌头的小孔。风箱的一侧留有通风的通气口。依稀记得母亲坐在灶门前,一只手往灶里填柴,一只手来回拉风箱,灶里红红的火苗呼呼直响的情景。想起来,这都是30多年前的往事了。我读中学的时候,家里支了省柴灶。我读大学的时候,家里开始烧煤炉。再后来,家里也从城里买成罐的液化气。在这个变化过程中,风箱的位置,从厨房挪到了这间破屋子里。

  拿一拿,这是镰刀。镰刀是每一户农家的必备生产工具,它甚至是农民的象征,党旗上的镰刀斧头图案不就分别代表了农民和工人队伍吗?一年四季,割草收获,都离不了镰刀。每一年秋收的开始,农民都称为“开镰”,足见镰刀之于农民、农业的重要。没人知道从哪年哪月起,镰刀渐渐地从农民手中放下,代之而来的是机械作业。俺家的这几把镰刀,也不知道有多少个年头没用了,锈迹斑斑地躺在破屋的一角,默默忍受无情岁月的侵蚀。

  摸一摸,这是犁和耙。耕地用犁,平地用耙。犁还是曲辕犁的样子,耙是木耙。曲辕犁据说是唐代农民的发明,可它的使用寿命一直延续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几十年前的农村,不会使牛犁地耙地,就肯定不是个合格的农民。那时候的十里八乡,“名人”都是“田把式”,谁犁地犁得深,谁耙地耙得平,谁就是种地的一把好手。自从改革开放的大幕开启,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极大激发了生产力的发展,耕牛犁地耙地在不足30年的时间里就成了历史。联合收割机收割,播种机播种,拖拉机耕地,速度快效率高,传统的犁和耙完成了它们的历史使命。今天的农村,“田把式”风光不再,讲究科学种田的“田秀才”却声名远播。

  推一推,这是石磙。过去,小麦呀,水稻呀,大豆呀,这些庄稼熟了收割拉到晒场上,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晾晒。晒干了,才能摊在场上,用牛拉着石磙一遍又一遍地碾,直到粮食籽儿与秸秆脱离,才能抖场。抖起秸秆堆成堆,剩下的粮食籽儿迎风扬一扬,再经过晾晒才能入库存放,当作一年到头的口粮。实际上,石磙碾的过程就是脱粒的过程。我在十几岁的时候,午秋农忙季节,经常帮着干这些农活。至今还记得石磙碾过一遍,就要抖一遍场,为的是将粮食抖在下面。每抖一遍,都能累得大汗淋漓。那时候就想,啥时候能实现机械化,干农活能不这么累?边抖场边这么想,就像做梦一样。如今,梦已成真,家家户户的门前场上,再也见不到石磙的身影了……

  在农村,几乎家家都有这样的“博物馆”,废弃不用的用品用具,扔了可惜,不扔又占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存放在破屋里。这样的农家“博物馆”是最好的见证——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巨变的历史;也是无言的述说——述说着我们党推进改革开放进程的智慧和成就。

     伟大历程网上作品大赛官方网站   

打印】【复制链接】【转发邮件【一键分享 i贴吧 新浪微博 责任编辑:张秋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