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科技频道 > 中国武术传奇 > 节目内容 > 正文

  抛石车对于忽必烈的军队来说,曾是他们攻城掠地的法宝,但是为什么这一次攻打襄阳却失去了威力了呢?我们看一下,这台抛石车是我们按照文献上的记录仿制的。介绍结构。它发射时底端的人用绳拉产生一个力,另一端的抛射物就会产生一个速度,向高处飞去,当达到一个高点时,在重力的作用下向斜下坠落击中地面目标。如果要想使它威力巨大,就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射程,一个就是准确性。要想射程远,那么向下拉的力必须很大,经过我们计算,要想毁坏襄阳的城墙就必须石蛋的重量在60公斤以上,而要飞跃150米宽的护城河,就必须要长达20米的抛石机用两三百人一齐拉才行。而据史料记载,当时忽必烈的军队并没有这么大型的抛石车,即使有的话几百辆抛石车就得上万人来操纵发射,这对于当时攻打襄阳的蒙古军队来说也是不可能的。另外,几百人一齐操纵,他们之间拉的力量也不能达到平衡协调,当然石蛋抛射的方向和准确性就大为降低。

  其实针对蒙古军队的抛石车,襄阳守军也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据说他们在城墙架起了皮垫、竹帘用以防御打过来的石块,同时他们拥弓箭滚木雷石与蒙古军队展开对攻,防止敌军靠近城墙。

  针对襄阳城方坚固、防御体系完善的特点,忽必烈改用了围困的战略。首先建立水军封锁汉江,同时在通往襄阳的陆路等个个关口建立了城堡,从而堵住了襄阳的水路进出通道。

  经过了近十年的精心准备,忽必烈完成了围困襄阳的军事部署。在这十年当中,南宋援军和守军都曾经为打破围困于蒙古军队发生过多次战斗,最终还是没有冲破蒙古的重重铁壁。到1271年,襄阳守军已经到了外无援军内无粮草的境地,而此时忽必烈并没有先攻打襄阳,而是针对樊城防守相对薄弱的特点,制定了先取樊城再攻襄阳的战略方针。

  这个襄阳城这个城防体系,它不仅是襄阳城,它还有其他的一些的这个算的上是子午城,你比如说樊城,它和襄阳隔江相望,它成了一个犄角相互依靠,互相防护的这么一个体系,遏阻了这水路要道,你不把樊城打开,就没办法打襄阳。

  公元1272年蒙古军队攻打樊城。这次蒙古军队仍然用抛石机作开路先锋。没想到这一次的抛石车却是威力无比,它不但可以打穿城墙上防石弹的皮垫竹帘,还飞跃城墙砸塌房屋,一时之间樊城石如雨飞城内立刻死伤无数,顿成废墟,蒙古军队乘机攻入城内,樊城失手。几百年过去了,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但是在城内仍然遗留下大量的用石头做的弹药。

  襄樊市第五中学历史教师 李志和

  这里有许多蒙古人进攻襄阳的时候,使用了回回炮的炮弹。这个炮弹,我从襄阳旧城改造中,襄城里面挖出来的,刚挖出来的时候,我也不知道什么用,以后我查襄阳县志,还有一些史书,这才知道,这是蒙古人进攻襄阳的时候,使用叫做抛石机的炮弹,我们最大的炮弹有多大呢,有300多斤,还有200多斤的,100多斤的大小不等。

  这是我们的记者从李老师那带来的石弹。我们可以看这个石弹磨得圆圆的,但是它的表面非常粗糙。因为这个石弹埋在地下才几百年,不可能是在埋藏的时候风化侵蚀掉的,只能是在开始打磨时就是这个样子。为什么呢?就是为了在发射时增加它的摩擦力,使它不容易从抛石机上脱落。这一个是比较小的,我们看到最大的有上百斤重。现在就产生一个问题?当时忽必烈最初攻襄阳的时候造的抛石车并不能抛得那么远,为什么这次攻打樊城威力突然提高了呢?

  他们专门派人到了波斯,找到了几个特别善于制造这种大炮的机匠,一个叫阿老瓦丁,一个叫伊斯马音,他们跑到中原来带了这种武器。在到襄阳之前,曾经在他们的国中都试用过这种大炮,效果相当不错,这时候忽比烈就想到了,最需要用它的地方就是襄阳,就把他们派到这儿来了。

  原来忽必烈攻打樊城的抛石车叫回回炮,是从中东的阿拉伯人手中引进的。这种抛石车最初也源自中国唐代,而后阿拉伯人在中国传统抛石车基础上进行了改进。他们去掉了抛射干末端繁多的拽绳,而改为在杆的末端悬垂一个重物。发射时就将抛射杆前段压下,用扣发装置锁住,在皮窝里装上石弹后把扣发装置打开,这时重物下坠,石弹就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飞射出去。在美国电影《指环王》中这种投石车的威力表现的非常逼真。

  回回炮他在当时了不起的原因一个是射程远,一个威力大,另外一个就是命中率高,三大特点。它的射程应该是500米左右, 他上面有挂钩,把炮弹固定在某一个位置,上面还有一些瞄准的刻度,就类似于现在设置的标尺,根据这些你的距离设置里不同的刻度来打出去,方向也比较准一些,距离也比较准一些,这样几点构成一线,他就可以比较准的命中目标了。

  前面我们说了中国传统拉绳式抛石车最大的特点就是要用很多人拉拽,这到后来也成为了它的最大缺点。除了射程准确性差以外,操纵的人在抛石车前面,容易受到敌军的攻击,而且石担如果脱落的话很容易砸伤人。另外发射几次后,操纵的人力量消耗很大就必须再换人发射,人力浪费严重,发射效率很低。而回回炮利用重物代替了人力拉绳,就大大节省了人力,使用人拉拽的不利因素被消除掉。而且更重要的是发射效率、命中率、射程、弹丸的重量大为提高。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看回回炮用重物替代人拉后,当发射时把扣发装置打开,这时重物急剧下坠那么就会产生一个瞬间的爆发力,这个爆发力就充分地发挥了杠杆作用,使另一端的抛射物更快速的发射出去,那么它在空中的时间就更长,这样射程就更远力量就更大。同时它在前杆设置刻度,我需要抛射多远距离就把重物放在哪个位置,这样就极大地增加了回回炮的准确性,从而避免了人力拉拽造成的力量损耗和不协调性,也大大增加了它的机动性和发射效率。据说金在攻打北宋都城汴梁时用了5000多架拉绳式抛石车,才把汴梁拿下来,而忽必烈使用的回回炮在樊城之战时只用了20多台,就攻下了坚固的城池。由此可见回回炮的威力。樊城已经拿下,这时忽必烈准备对襄阳进行最后一击。

  樊城拿下后,忽必烈放火将城池焚毁,然后用近十多万的部队将方圆不足3平方公里的襄阳城团团围住,此时的襄阳真称得上是一座孤城。当时襄阳城的主将李云焕天天到襄阳城的东南角,向当时南宋都城临安的方向眺望,希望南宋的军队来增源,但是它看到的是已经调转方向的回回炮。

  把樊城打下来了,打下来以后就把这种新式武器,又用来围攻攻打襄阳,从襄阳城东南角一炮打进了襄阳城里面的桥泸上,当时把桥泸打垮了一角,落地了好几尺深,这个炮发射的时候的声音就像晴天霹雳一样,传了好几米,在当时这个武器打进来就几乎是相当于后来的原子弹。

  城里面很多的将领一见到这么一个大炮打到襄阳这么大,就纷纷不打招呼,自己撬城逃跑,城中的民心就涣散了,在这种情况下,蒙古的这个统帅这个的李云焕亲自跑到成下来劝降说你防守襄阳已经五六年了,你也尽了心了,你不为别人着想,你要为城里的老百姓着想,如果你要不听我的话的话,我打进襄阳城,你也知道全城的人都杀光,在这时候呢,李云焕没有办法,只好把襄阳城交出去投降了。

  一个誓死抵抗10几年的襄阳城,就在一声巨响面前缴城投降了。说起来简直令人不敢相信。虽然襄阳的投降主要原因在于十年围困和当时南宋王朝的腐败软弱,但是我们不可否认,回回炮的出现起到的震慑作用,和在樊城之战中显现的巨大威力。直接促成了忽必烈兵不血刃的拿下了襄阳。而从抛石机的发展来看,回回炮是抛石机发展的顶峰阶段,它因襄阳一战声威大震,后来也被人叫做襄阳炮。在忽必烈以后进行的许多次战争中,襄阳炮被大量制造和使用,而后随着火药的广泛应用,历经千年的抛石车终于被威力更加巨大的火炮所代替,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

<<上一页
第2页
(编辑:戴昕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