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科技频道 > 中国武术传奇 > 节目内容 > 正文

  原来青龙偃月刀更多的是在仪仗中作为摆设使用的,在实战当中使用的不多。这是为什么呢?在中国武术当中,有一种说法叫做“一寸短一分险”。在真正的实战当中,长兵器虽然勇猛强悍,但是随着战国后期骑兵的大量出现,战争的攻击速度加快,格斗形式很快转为近身的短兵相接。这时长兵器变得十分不灵活,而刀短灵活的作用就被体现出来。所以在我国更多装备士兵的是短柄刀。而明朝腰刀的发展也经历了几个时期。

  刀在我国新石器时期就有了,常见的是一种长方形的多孔石刀,据推测是安上长柄使用的。在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制作的刀,由于青铜刀质地较软,不适合于劈砍格斗,所以那时的刀形体较小,多作为工具使用。到了汉朝,随着铁兵器淘汰青铜兵器,出现了一种以钢铁制作的短柄长刀。这种刀直而且窄长,长度一般在一米左右,宽约3厘米,刀身单侧有刃,刀背厚实,没有护手,柄首均做成椭圆的外形,所以被称为环首刀,但是与环首刀相比明朝军队使用的腰刀与它看起来有很大的不同,这主要是明朝的腰刀受到宋代手刀和元代弯刀的影响。

  手刀民间俗称大刀片,据北宋《武经总要》记载,它不是直身,而是刃口增加了弧度,刀头较宽,背厚刃薄,肩重有力,更适合于对身穿护甲士兵的砍杀。元朝时,蒙古骑兵使用的是弧度更加弯曲的弯刀,它的特点是刀身窄,刀刃锋利,符合蒙古骑兵旋风式的作战特点。

  到了明朝,在结合了宋朝手刀和元朝弯刀特点基础上,形成了明朝的腰刀。这种腰刀比手刀窄,所以更加轻便灵活,在弧度上没有弯刀大,所以除了砍劈还可以刺,应该说腰刀从形制上更适合各种战争需要。但是这种腰刀在和倭寇的对战中却屡屡败下阵来。那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根据我们现在收集到的一些古董,明代的那些刀尖,最好的也不过是夹钢,大多数用的还根本就是铁剑、铁刀,这种铁剑、铁刀根本就没有跟倭人的那种高强度的刀去对抗。因为日本人的兵器,源用于我们中国隋唐时候的包钢的技术,而且它的锻炼方式含碳量让这些强度都非常的高,因为中国的部队比较庞大,出于成本的问题,中国的装备一般都比较简陋,而且兵器真正使用情况,它跟好的兵器是不能对抗的。

  日本刀最初源于我国汉代的环手刀,但是它受到最多的是我国唐代出现的一种柄部设有护手,尾部没有圆环的唐刀。迄今为止这种唐刀在我国还没有实物出土,我们只能从一些残留的壁画上面可以看到这种唐刀。但是在唐朝日本和中国交往密切,频繁来华的日本遣唐使把一些唐刀带回国内并被珍藏至今。其中一把藏于日本奈良正仓院的唐刀,成为了唐刀的最典型代表。后来名声煊赫于世的日本刀,就是在唐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前面我们说了倭寇使用的日本刀,刀长刃利光亮无比。这种特点与他的打造方法有关。日本刀的做法是使用一种含碳量极高的玉钢整体打造。含碳量高有什么好处呢?我们都知道金刚石和石墨,他们的碳分子结构都是一样的,但是金刚石的含碳密度非常高,所以他就比石墨更加坚硬。而刀剑也是这样的道理。碳含量高,再经过千锤百炼,就使碳分子更加紧密,所以这种刀就更加锋利。再加上精心磨制,就变得光亮无比,看起来杀气腾腾。而明朝使用的刀是用普通生铁打造,本身含碳量就不高,它只是在刃部加上一层钢进行复合打造,这就是夹钢。这种夹钢虽然使刃部比较锋利,但是整体的强度不够,所以在与倭刀相碰时就很容易折断。而所谓包钢做法就是把刀身在生铁基础上全都加入钢一起来锻造,这样整个刀硬度加强了。但是由于这种做法很难锻造,而且成本极高,只有一些将领的刀这样制作,装备整支部队的情况很少。

  其实明朝刀落后于日本刀有其更深层的历史原因。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两千年来战乱不断、改朝换代频繁,刀的形制根据不同时代的战争特点发生比较大的改变。而刀的打造方法也不断变化,所以许多先进的打造方法难以传承发展。尤其到了宋代以后,火器的引进和发展逐渐盛行,这就使刀的地位快速下降,而且由于历代战争都是大规模作战,制造武器的成本就成为一个重要因素,部队很难大规模装备那些质地优良、成本昂贵的常规作战兵器。而在日本由于山地多、人口少,大规模作战很少,许多战斗都是近身作战,所以刀在战斗中的作用十分突出。而且在日本参加作战的大部分武士,这些武士因为要保护各个封建主的利益,所以在各个朝代都受到大力尊崇。而他们要想获得尊崇就必须获得战斗的胜利。获得一把上好的战刀,就成了他们保障胜利的重要条件。久而久之,日本刀就成了武士道精神的一种象征。这时源于这种传统,日本在上千年的时间里对刀的制作精益求精,并逐渐摆脱中国的影响,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最后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分析了倭寇特点的戚继光制定了自己的对敌策略。首先,他在浙江沿海招募义兵组成了自己的亲兵进行严格训练,俗称戚家军。但是戚继光认为除了有精良的士兵,还必须配合精良的武器,鉴于倭刀的凶悍,戚继光根据倭刀对明朝的腰刀进行了改造。

  经过改造的刀俗称戚家刀,这种刀和倭刀形制上比较相似,刀身较窄弧度增大,刀长有130厘米,仍然单手使用。它的刀柄仍然采用中国传统的向下弯曲,以适应中国士兵的使用习惯。从整体来看,戚家刀比明朝传统的腰刀从锋利程度、硬度和韧性上,都有了大幅度提高。

  我们看,这是一把周正武复制的戚家刀,它十分的光亮,但它并不是镀银镀亮的,而是磨制的。从外形上它和日本刀十分相似,弧度大、刀身窄,惟一不同的就是它的刀柄向下弯曲。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中国的士兵一般都是单手使刀,另外一只手可以使盾牌。而日本刀的刀柄是向上弯曲的,这样利于他双手使用。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因为明代中国的远程攻击武器,如弓箭、鸟铳使用比较多,而且步兵为了阻隔骑兵的快速攻击也使用长枪,所以使刀的士兵必须要使盾牌加强防护。而日本,我们前面说了,它山地树林作战比较多,讲究直接近身格斗,所以他们使用和形成的刀法以双手使用为主,这样他劈砍刺杀的力量就比较大,看起来就比较凶悍。

  在戚继光为戚家军配备戚家刀之后,他又从缴获倭寇的练兵刀谱中分析了倭寇的刀法和作战特点,而后针对倭寇刀长、人少,作战分散的特点,设计了我国古代战争史上有名的阵法——鸳鸯阵。这种阵法前面两人手持盾牌和戚家刀,后面的人手持长长的狼筅、长枪、镗耙。当攻击时,手持戚家刀的士兵在后面长兵器的掩护下攻击倭寇,这样就形成长短结合、相互支援的攻击阵型,对付小股分散的倭寇非常有效。

  比如上风岭之战,就是嘉靖40年,1561年5月,当时倭寇是要通过上风岭,戚继光了解了这个情况,事先把兵埋伏在上风岭上。但是倭寇过去一半之后,戚继光的军队就列成鸳鸯阵向下冲,然后就把倭寇首先因为鸳鸯阵战斗力就很强的,就打败了。而这个战役戚继光也只损失两三个人,损失人很少,就全靠鸳鸯阵,靠鸳鸯阵取的胜。从向下冲是用鸳鸯阵,攻敌人山头也是用鸳鸯阵。

  据史料记载,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共12年,他率领的配备了戚家刀和狼筅等武器的戚家军,征战浙江、福建、广东等地,由于武器配备合理,士兵训练有素,鸳鸯阵法行之有效,在他经历的大小近百次战斗,均获得胜利。从而在1566年荡平了多年横行无忌的倭寇。而戚继光和他率领的戚家军也成为流芳于世的民族英雄。他根据倭刀改制的戚家刀也逐渐流传下来,成为明清两代被广泛使用的部队装备。

  其实我们从戚家刀的形成和使用可以看到,刀的演变都是随着战争的需要发生着改变的。每一种刀都有它不同的用途和特点,而且一场战争的胜负并不取决于一种兵器,它往往是多种兵器装备相互配合的结果,从戚家刀在鸳鸯阵的使用,我们就可以看出这种军事思想的体现。所以刀虽然是我国实战当中使用时间最长的一种冷兵器,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对它的认识也只能更多地从各种文学作品和电影、电视中,领略它神奇的风采。

<<上一页
第2页
(编辑:戴昕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