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国家地理 > 赤峰 > 赤峰 > 正文

赤峰 《古韵新风》  

央视国际 2004年12月30日 15:44

  编导: 迎旭 摄像: 宝力道

  内蒙古赤峰市位于内蒙古草原东南部,被称为东蒙草原,这里是中国北方民族广阔的历史舞台 ,也是北方人类文明的策源地,历史上曾有数十个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这些民族有的来去匆匆,有的威震欧亚,有的湮没无闻。

  人们说北方少数民族是一个粗心大意的民族,他们没留下太多可以让后人考证的印记,却留下了太多的疑问和猜想。比如他们古老的艺术。也许在某个黄昏, 熊熊的篝火旁,他们的旋律曾响彻天空,而这些音符是否会被后人一代代传承下来。

  几千年以后,在红山脚下,我们还能寻找到关于他们的这些遥远而亲切的记忆吗?

  听说,只要找到赤峰市的剪纸艺人李从春,就能找到在这个地区仍留存的,关于古老民间艺术的信息。因此在这个铺满剪纸的家里,我们开始了对李丛春的寻访。

  李丛春,痴迷于剪纸艺术已经有三十多年了,他的剪纸不仅传承了传统的技法,还增添了国画的技巧。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这些剪纸作品中,我们能看到国画的写意,刺绣的细腻,和纂刻的流畅。不仅如此,在李从春用剪子创造的世界里,我们果真发现了一些与众不同的内容。 这就是赤峰地区独有的一些民间艺术的影子。这也正是我们千方百计,想要寻找的,对北方民族古老艺术的记忆。

  这副剪纸作品的题材,来源于曾经流传在北方少数民族中的古老乐器。其中,最古老的莫过于来自来两千年前的胡笳了。

  胡笳是中国古代吹管乐器。就是这样一个在中华民族乐器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的胡笳,在中国的宫廷和民间流传了几代之后的,突然就销声匿迹了。

  只有汉代女诗人蔡文姬的《 胡笳十八拍》,还依然依荡气回肠,千古流传。 而胡笳却变成了一个遥远的谜。

  据说,胡笳还有一个蒙语名字叫茂登朝尔,也许在蒙古族的民族乐器中,我们还能寻找到关于胡笳的蛛丝马迹。

  这里是赤峰市民族歌舞团的排练厅。在这个简陋的排练厅里,歌舞团的团员们成就着一件了不起的事业。从1984年开始,他们先后挖掘试制出了,九种二十八件蒙古族古代民间乐器。在这些古代乐器中,我们发现了胡笳这个近于绝迹的古老乐器。

  这是一首蒙古族民歌诺恩吉雅,这首歌唱远嫁他乡的姑娘诺恩吉雅的旋律,让我们联想到了蔡文姬的哀婉凄切,也捕捉到了让人痴迷了几千年的胡笳的声像音容。

  我们想把自己的这些乐器挖掘出来, 组建成自己的一支乐队,这样我们蒙古族就有一支比较完整的,可以说是原生态的这种民族乐队,去表现我们蒙古族的生活。

  胡笳是汉魏鼓吹乐,辽代散乐,以及元代宫廷乐中很重要的一种吹管乐器。与胡笳一唱一和的这支轻柔婉约的乐器叫 比力》 ,比力也是蒙古族古老的乐器之一。

  胡笳和比力的这曲和谐的敖包相会,让我们和艺术的珍宝变得咫尺,和千年的时光变得咫尺,。

  这似远似近的悠扬,诉说着在这片古老的大地上,除却金戈铁马,仍有胡笳长笛。

  令人好奇的是,人们是怎样发现,这些已经消失了的古老乐器的呢?

  一切关于这些乐器的发现,除了厚厚的历史文献外,都来自赤峰市喀喇沁旗王府的这张珍贵的照片。这是日本学者鸟居龙藏1903年拍摄的一张照片,照片上惟一 一次记录了赤峰市喀喇沁王爷府乐队。同时也惟一 一次记录了北方少数民族古老的乐器。这张照片几乎成为了研究和再现这些古老乐器的,惟一生动的佐证。

  雅乐使用的是笛,笙,双管 ,四弦,萧,琵琶等乐器。溯于隋唐,盛于辽金,只有到了元代才随宫廷乐工流播民间。赤峰演奏雅乐,起源于清朝光绪初年,明清又与蒙古草原藏传佛教相结合,形成了具有地区民族风格的赤峰雅乐,而后便销声匿迹了。

  生活在红山脚下的很多艺术工作者,从八十年代开始,整理发掘这些几乎绝迹的音响,今天,这里的人们会像捧持家珍般的把这些乐器展示给人们。在这个王府大院里,我们依然能够听到久违了的曼妙旋律。

  雅乐最早是宫廷祭祀和朝会活动时演奏的音乐,因此,总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距离感。但是,这些来自宫廷的音乐,在赤峰这个地方,却没有随着宫廷的消失而消失。而是融入了民间,一直流传到了今天。

  演出的日子到了,艺术团的老人们一大早就来到了广场。对于他们来说,每次演奏雅乐的经历,都令人兴奋而难忘。

  雅乐,这个历代在高贵的宫廷中演奏的音乐,今天就在这座城市的露天广场,面对着普通百姓上演了,台上的演奏者,眼里已经没有至高无上的帝王将相,但是心里却一直揣着一个至高无上的理想,那就是把很久以前,曾在这片土地上辉煌灿烂的古老艺术一代代传承下去。

  李丛春的剪纸作品,很多都源自古老的民间传说。其实,有很多民间艺术,就是在古老的传说中代代相传的。

  传说中的这八个仙女是女神娜若卡吉德玛的化身,娜若卡吉德玛,是驱逐邪恶的裸体护法女神,能会给宇宙带来光明。

  娜若卡吉德玛的神像被供奉在赤峰喀喇沁旗王府善通寺,关于娜若卡吉德玛还流传着一种神秘的密宗乐舞。

  善通寺八十高龄的喇嘛 王斯楞,是整个赤峰地区,惟一一个会跳这种密宗乐舞的人。

  密宗乐舞属于藏传佛教祭神乐舞的一种。自清代乾隆年间1788从西藏穿入,至今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密宗乐舞是具有一定学识资格的高僧为了自身的修持,装扮成仙女形象,在女神像前诵经歌舞的一种神秘艺术。这种宗教艺术且不说普通群众,就连众僧受其教规的约束,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此,很少有人能看到这种乐舞的场面。

  为了不让这种流传几百年的乐舞失传,王斯楞老人决定在一年中最吉祥的日子,让艺人们表演这种神秘的娜若卡吉德玛。

  娜若卡吉德玛,融歌 舞 祝赞词于一体,是一种十分高雅的寺庙艺术, 这些纷繁多变的密印手势代表了各自不同的含义。据说娜若卡吉德玛还和古代印度宗教的《金刚舞》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

  娜若卡吉德玛在赤峰善通寺长期的流传过程中 ,又注入了新的内容形式,从而成为具有内蒙古东部区特色的宗教艺术。

  随着藏传佛教在内蒙古草原的流传,一些神秘的宗教乐舞也渐渐融入了民间,从李从春剪纸里的一个关于白老头和黑老头的传说中,我们看到了宗教艺术和民间艺术最有趣的结合——好德歌沁。

  表演好德歌沁,是为了除邪去灾,求子招福,而且,好德歌沁表演中的第一步,就是按宗教礼仪,让面具复活。这些面具,和藏传佛教中的查玛非常相似。所以,好德歌沁,这种流传在民间的古老艺术形式,过去具有很浓的宗教色彩。

  好德歌沁盛行在赤峰敖汉一带,至今已有250多年的历史了。

  每年的正月十三至十六,白老头阿林查干都会携妻子、女儿和助手黑老头朋斯克,载歌载舞走向通完艾里的大道。

  好德歌沁具有固定人物情节和程序。但是不知道从那一年开始,在好德歌沁的队伍里多了猪八戒和孙悟空两个神话人物。而且好德歌沁的演出内容与汉族秧歌中的“ 灯管爷子查访民情” 异曲同工。

  因为从清朝开始,汉人进入敖汉境内 ,大量开垦种粮,使敖汉旗从纯牧区渐渐形成了蒙汉杂居的半农半牧地区。

  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好德歌沁虽然是蒙古人用蒙古语表演,但却虽吸收了多种民族的艺术营养,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成为这个地区独特的风俗。

  好德歌沁始终以滑稽可笑的舞蹈动作,风趣幽默的即兴对答 ,载歌载舞的欢快形式, 贯穿着整场演出。

  好德歌沁的独特,还在于他们的演唱。好德歌沁共有十七首歌曲,在每个不同的阶段,他们都会演唱不同的歌。而且每一首歌曲的歌词和旋律都不尽相同。

  好德歌沁表演一直延续到晚上,在篝火旁他们又唱起了《祭火歌》。好德歌沁是神秘的宗教艺术和朴实的民间艺术相结合的产物。

  也许,正是因为融和在民间艺术的营养中,他才保持了如此强大的生命力。

  最具有生命力的民间艺术,还属蒙古族的乌力格尔。这种说书艺术在草原上流传了七百多年。

  秋天是打草的季节,在草场上,牧民们正津津有味的听张布和老人讲述的乌力格尔《韩秀英》。

  乌力格尔是流传在蒙古族民间的一种说唱艺术。过去,在茫茫的草原上,没有任何通讯工具,甚至文字还没有形成 ,这个在马背上流动的民族,就是通过说书这种形式,顽强的传递着信息,传承着历史。很多历史文化,风土人情都是通过这种说唱形式代代相传的。再后来,三国演义、水浒传等许多经典篇章也是通过说书艺人在民间广泛传播的。

  说书没有固定的演唱脚本,对所闻所见的故事,艺人们全凭渊博的知识、惊人的记忆力,丰富的想像力,形象的表现力来即兴表达。所以象张布和这样的说书艺人在牧民心目中备受尊敬。现在张布和老人不仅为牧民说书,还记录抄写了几百种流行在赤峰地区的说书曲调。他希望这些宝贵的民族艺术永不丢失,代代相传。

  代代相传的还有古老的蒙古族刺绣艺术。在赤峰市的阿鲁科尔沁旗,牧民们仍然保留着的浓郁的蒙古族民俗。

  在阿鲁科尔沁旗的一个民族服装店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巨大的烟荷包。这个烟盒包出自一位普通牧民的手。

  目前,额尔登其木格正为这个巨大的烟荷包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

  自古以来,蒙古族就认为烟盒包袋口向上,是吉祥之物。同时烟盒包上精美的图案体现了女人的心灵手巧,又藏有女人打开心意的暗喻 ,因此烟盒包还象征着美好的爱情 。

  阿鲁科尔沁旗的姑娘娜日苏就要出嫁了。按照当地的习俗,姑娘出嫁前,要给婆家的每一个人做一双靴子,作为从娘家带给婆家的见面礼,特别是给新郎做的靴子,就得更加细心,造型和图案花纹十分讲究。

  新娘那日苏正在为未来的伴侣绣烟盒包。这一针一线的交错,充满了对幸福生活的期盼。

  结婚的日子很快到了,今天,每个参加婚礼的人都穿上了自己最得意的蒙古族服装。

  蒙古族服饰实用,美观。尤其是阿鲁科尔沁旗的蒙古族服饰,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我们很难想象,作为粗狂的马背民族,能够拥有如此绚丽多彩的服饰。

  新郎乌日根达莱和迎亲的队伍来到了新娘的家。

  到新娘家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为新郎换上新娘亲手缝制的新蒙古袍。并且为他戴上象征着爱情的烟盒包。在阿鲁科尔沁旗,每个男子都佩戴烟盒包,戴上两个烟盒包表示乌日根达莱已经成为已婚男子,从此将撑起生活的重任。

  婚礼将在祝福的歌声中延续,在阿鲁科尔沁旗这个普通的家庭里,我们仍然能看到许多刺有精美图案的传统用具。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有妇女善于刺绣的传统,她们喜欢在用具上绣上图案,而且每个花纹都有各自吉祥的含意。

  吉祥的花纹,传递着蒙古人对生活的热爱。五彩的刺绣,绣出了一对新人美好的明天。这片北方的净土,还将孕育新的神奇。

(编辑:红立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