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国家地理 > 赤峰 > 赤峰 > 正文

赤峰 《山水之间》  

央视国际 2004年12月30日 15:37

  编导:崔建军 塔娜 摄像: 高雪松 李宪峰

  赤峰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处于蒙古高原向辽河平原过渡地带,总面积九万多平方公里,人口400多万。赤峰市可以算是世界上幅员最辽阔的城市,在九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高山,有草原,还有纵横的河流。西拉沐沦河和老哈河流过大兴安岭以南,燕山以北的广袤原野,最后汇入了西辽河。

  离赤峰市区不远有一座红山,而赤峰正是红色山峰的意思。那么一个疆域辽阔的城市,为什么会以一个山峰命名呢?就让我们从红山开始,追溯赤峰在山水之间的历史脉络。

  走进正在修建的红山文化遗址主题公园,远古的感觉似乎扑面而来,我们可以看到6000多年前红山先民的生活场景。

  这就是红山,因为山体中钾长石的含量很高,所以呈现出赭红色,因此被叫做红山。那么红山文化是怎样被发现的呢?

  很多学者都意识到,红山文化可能是我国北方新石器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原始文化。 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著名考古学家梁思永、尹达、苏秉琦、刘观民等先后来到赤峰做了大量的研究调查。

  采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刘国祥

  “红山文化的正式命名是在1954年,尹达先生在他所写的中国新石器时代一书中,根据病中的梁思永先生的建议,认为红山文化应该作为一章单独写出来,加强对北方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的认识。也正是在这一章中,尹达先生正式提出了红山文化的命名。同时指出,红山文化在研究长城南北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交流中,所占的重要位置。”

  灿烂的远古文明就诞生在红山脚下,因此人们用这座山命名了自己生活的城市,赤峰。今天,生活赤峰的人们也许不会想到,这座城市早在六千多年前就已经是一个原始文明的社会 。据考古学家推断,当时生活在这里的先民以农业为主,兼有游牧渔猎等多种经济形式 。

  如此美丽的山水,我们的祖先又如何能够舍弃。在漫长的远古时代,他们在这片美丽的山水之间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远古文明。红山文化遗址大量出土的彩陶用品 石制农具和精美的玉器,让今天的人们看到六千年前,在红山脚下,西拉沐沦河和老哈河流域,就存在着一个具有国家雏形的原始文明社会。

  采访: 红山文化遗址主题公园导游 毛以亮

  “整个红山文化的先民村建立在一个黄土缓坡上,它们的地理结构与当时出土的红山文化遗址是完全相似的。前面整个这个广场上面有祭坛,女神庙、积石冢依次排开,它的结构和性质与北京的天坛、太庙和十三陵的结构和性质是完全相似的。”

  1971年一个偶然的发现,让这个叫三星他拉的小村落震惊了中国考古界。这就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时代最早、体形最大、制作最精美的龙型玉器。学术界认为,红山玉龙是中国最早的中华龙图腾,也许中国人自称为"龙的传人"就是由此而来。

  在过去,也许人类的迁徙大多都是沿着河流行进的,所以往往他们的足迹就留在这些山水之间。同样,在赤峰那些远古的文化遗存,大多都分布在西辽河上游的西拉沐沦河和老哈河流域。在老哈河下游有个叫小山村,这就是被称为华夏第一村的兴隆洼遗址。

  采访: 赤峰市敖汉旗文管所所长 邵国田

  “这片遗址是1982年冬天,在我们第二期文物普查中发现的。当时天气特别寒冷,我们走到这个村子以后,向当地老百姓了解,而且到现场看。这块地当地把它叫做荒圈子地,就是说地面上看出一个一个的灰坑,我们就在地表采集了一些遗址的标本。当时看到100多个房址,是我们调查中保存比较完整,而且遗物比较丰富的一个遗址。把这个遗址(标本)捡回以后拿到北京,请先生进行鉴定,当时就看出这是一种新的文化类型。”

  大约在八千年前,这里还是一处规模壮观、构筑严密的原始建筑,在这个3万多平方米的原始村落内,整齐地排列着10余排170余座房屋。在兴隆洼遗址首次发现了生者与死者同在一个房间内的奇特的"居室墓"以及人与猪的合葬墓。出土文物中包括陶罐 各种渔猎工具,和用蚌壳制作的"蚌裙",蚌裙和玉器可能是中国古代人类最早使用的服饰。

  可以说兴隆洼人为早期人类营造了一个功能齐全、和谐完美的氏族群体聚落形态。在这片青山绿水中,他们游牧 渔猎 采集 耕作,不断繁衍生息。

  离兴隆洼不远的赵宝沟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罐中,有一个这雕刻有猪龙、巨鹿、神鸟花纹的陶罐。很难想象,四五千年前人类已经可以绘制如此精美的图案。中华民族的龙凤崇拜,也许可以追溯到赵宝沟文化的"龙凤鹿"崇拜。

  经过文物考古工作者的田野调查,这里先后发现了各种不同历史时期的遗址和墓葬4000余处,相继确立了小河沿、兴隆洼、赵宝沟、小河西等考古文化。

  依山而存,伴水而居,人类远古的生存选择可以说一直延续至今。如今看来,这里的每一片山水之间,都曾经演绎了沧海桑田的奇迹。

  200多万年前的第四季冰川运动,给赤峰地区留下了目前国内外发现的海拔最高、数量最多、分布最广、保存完好的古冰石林和冰臼群。冰川过后,这里的生态环境变得甜美而纯净。良好的生存环境使得以赤峰为中心的西辽河流域,很早就留下了人类活动的印迹。

  在位于西拉沐沦河流域的百岔河岩壁上,有200余幅岩画。这是人类早期生产活动、生活场景的真实记录。

  据考证,远古时代赤峰地区的林草覆盖率高达97%,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出2℃,胡桃楸等史前人类的食物遍地生长,一些在气候湿润、土质肥沃的环境中生长的落叶、阔叶乔木也随处可见,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极为丰富。沿着这样的山川河谷,人类的先民不断迁徙,扩展着自己的生存空间。

  采访: 赤峰学院历史系 王惠德

  “根据文献记载,商的先民是从赤峰地区开始南迁到中原的,因为《荀子·成相篇》有这样记载"契玄王,生昭明,居于砥石,迁于商。十有四世,乃有天乙是成汤。那么在随后的许多文献中,都记述了契所居住的砥石。那么根据文献记载,砥石就是今天克旗南部的大光顶子山。也就是说,商的先民是从今天的西拉沐沦河上游,一步一步移居到中原的,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在西拉沐沦河老哈河流域自然就留下了他们的历史印痕,比如说百岔河的岩画,有一部分就是商代先民的遗存。”

  如果说商的先民是从这里南迁中原的,那么夏商时期的先民们在赤峰地区又是怎样生活的呢?

  夏家店文化,恰如老子所说,是一种“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典型景象。夏家店先民们的房屋,已经由简陋的半地穴式逐渐改进为夯筑地面式建筑,房子的外边还有围墙,并且最早产生了城乡对立意义的城郭。这一地区的远古文明,已经由红山文化的古国时代,进入到夏家店下层文化的方国时代,为中华国家的“原生形态”,起着一种规定性的奠基作用。离夏家店遗址不远有一个古铜矿,围绕着这条古铜矿,还有40余条古采矿坑。4300多年前,赤峰地区的先民在中国北方最早进入了青铜时代。这说明中国北方冶铜技术,早在商朝大量青铜器出现以前,已被这里的先民所掌握。透过这些斑驳的短剑 马具和头盔,我们似乎可以遥想当年的武士盘马弯马,驰骋疆场的勃勃英姿。夏家店下层文化是北方地区人类脱离玉器时代进入的第一个金属时代,也是北方草原人类文明的第二个高峰时期。

  赤峰地区古称平地松林,气候温暖,森林繁茂。大概距今3500年以前,由于气候原因,湖泊消减,森林退缩,草原面积扩大,这种自然的变化使这片山水逐渐演变为北方游牧民族的大舞台。

  在赤峰市南郊,矗立着一座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花岗岩雕像。契丹族兴起于西拉沐沦河和老哈河流域,公元916年,创建了辽王朝。辽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多民族的国家,它的疆域,东临日本海,西到新疆的阿尔泰山,北抵外兴安岭,南到华北地区中部。 比当时的北宋王朝大一倍还多。辽上京临潢府是契丹人建造的草原第一都城,辽上京的建立标志着草原民族结束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草原社会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辽上京字型结构,汉城在南皇城在北,这种南商北政,分而治之的治国方针应该是契丹人的首创。

  如此广阔的疆域,为马背民族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在辽王朝鼎盛时期,一些中亚国家并不知道中国还有北宋,还以为契丹就是中国。20世纪80年代,文物工作者在维修辽庆州白塔时,在古塔顶部的天宫中发现了总数达600余件的辽代珍贵文物。据说这批文物是契丹国章圣皇太后所供奉和秘藏,品位极高,其中包括百余尊金属和木雕法舍利塔,数百件织品及部分佛、菩萨雕像、瓷器、漆器、数十件雕版和手写佛经。

  公元1214年,在女真人强大的攻势下,契丹人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从此销声匿迹。

  这平静的湖水,曾经是金戈铁马的战场。随着北方民族的兴起,他们的马蹄从这里越过燕山山脉,构成对中原地区的威胁。

  被当地人称为土龙的,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长城。这些沿着燕山北麓和老哈河走向分布的长城,"因边山险,以河为固",成为当时南北政权对抗的最前沿。在赤峰境内,先后出现了燕长城、赵长城、秦长城、汉长城和金界壕。那么为什么这么多不同历史时期的长城都在这里交汇呢?

  赤峰地处大兴安岭之南,燕山之北,处在塞外与关内的过渡地带。从春秋战国开始,活跃在西辽河上游的山戎、东胡、匈奴等游牧民族,势力逐渐强大,不断侵扰中原。为挡住北方民族的铁骑,不同的政权在不同的时期都在这里修筑了长城,又由于每一时期双方的势力不同所占有的领地不同,使赤峰地区的长城在方位和走向上都不尽相同。

  一方面是新兴的、富有生机与活力的北方文化,另一方面是高度成熟的中原文化,二者在这里不断交汇碰撞。使原本意义上作为阻隔的长城,逐渐演变为各民族之间交融的纽带。

  红山脚下的赤峰,一路从远古走来,就这样在山水激荡之间,不断演绎着沧海桑田的传奇故事。

(编辑:红立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