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 往期回顾

《大唐风韵》(2004年5月13日首播)

央视国际 2004年05月20日 20:18

  小片一:

  公元618年至907年,中国历史进入一个鼎盛时期——唐代。唐王朝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创造出了高度发达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大唐风韵》展览上,200多件唐代文物精品,涵盖了从宫廷贵族到平民百姓的衣、食、住、行、宗教、音乐、舞蹈等众多内容,这些展品件件栩栩如生,反映了唐代社会繁荣而多姿多彩的生活。走进这个展览,我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那个开放与融合的辉煌年代。

  这幅从章怀太子墓中出土的壁画《客使图》,描绘了各国使节前来唐代都城长安朝拜的景象,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些使者有的来自西方,有的来自朝鲜半岛的古代新罗国。

  这些波斯银币是唐代与波斯友好交往的生动写照。据史料记载,当年波斯王朝被西方的大食吞灭后,波斯王子前来投奔唐朝,选择在中国度过自己的晚年。

  这件十二莲瓣花角鹿银碗,是生活在中亚细亚一带的粟特人制造的。埃及风格的项链,伊斯兰的玻璃器,波斯的花纹砖,以及希腊的银壶,这些精美的器物,都是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中国的。

  自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开通了由长安到中亚细亚以至阿拉伯半岛以西的贸易通道。到唐代,丝绸之路出现空前的盛况。骆驼是丝绸之路上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这些驮物骆驼俑,记录了漫漫丝绸之路上行进的各种商旅队伍,他们源源不断地来往于西亚与中原之间,见证了唐代中外发展史上的繁荣与强盛。

  主持人:好,看完我们的小片之后,我要介绍一下今天走进我们节目的两位嘉宾,一位是来自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齐东方,欢迎您齐教授,另一位是北京大学的中文系教授王岳川,王教授欢迎您,两位咱们一块看了这个片子之后,发觉这个里头有一个比较壮观的商队,这个商队都是什么人组成的呢?

  齐东方:现在发现的形象里头,就是胡人,我们说的胡人比较多。胡人在当时呢主要是指西北的一些各民族和中亚和西亚的人,但是它也泛称当时中原以外的各国和各族人,当时往来丝绸之路上的这个外国人非常多,有很多人都住在长安,当时首都长安呢,大概有将近一百万人吧,其中有几万外国人。

  主持人:我们现在说一个城市,它是什么一个地位,愿意放在国际和全球的大范围里面去对比,当时这个唐代,咱们就说长安吧,它应该在全球范围内是一个什么样的地位?

  王岳川:可以这样说,它的城市的规格之大,世界可以说是数一,它的人均的GDP(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的头牌,到达百分之二十五,占人口四分之一,包括在政治的开明,经济的发达,文化的拓展,使得八方来客,涌入到了长安,就有点像今天我们到了纽约,到了东京,到了巴黎一样,心醉神迷,梦寐以求。

  齐东方:对,当时这个王维不有一首诗嘛,叫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实际他讲的就是长安城那个大明宫里面有一个叫麟德殿的这个地方,每年都有各国的一些使节到这个地方来,所以他用这个万国衣冠拜冕旒来形容当时这个长安的国际大都会的盛况。

  主持人:那就说外国使团是来拜长安,用的这个拜字。

  王岳川:尤其是像日本,日本到了隋代的时候,就遣隋使就有了,唐代的时候(派)遣唐使一共十八次,那么到了(公元)645年的时候,出现了一个很新的一个东西,叫“大化革新”,这个有点像明治维新,明治维新我们知道它是欧化,全盘学习西方,而“大化革新”是学习中华,就是全部的尽可能唐化,这可是了不得的,它代表了一个民族,它用世界上最好的水准,最好的制度,最好的文化形态,它全盘学习。

  齐东方:它甚至官的这个名字都按照中国的唐朝这个叫法来叫,有那么一段时间,还有它的都城建设,整个都城的规划布局,完全仿长安那种样子。

  王岳川:所以内藤湖南有一个说法,就是日本著名的汉学家,他说中国对周边国家,尤其包括对朝鲜半岛和日本的辐射是非常厉害的,这个辐射到了什么程度,他说在日本受中国唐代影响之前,是一锅豆浆,唐代的精神像卤水一样一点,于是日本就变成了豆腐,成了一个有形态的文化。

  小片二:

  来到中国学习的遣唐使和留学生们带回去了中国的先进文化,同时大批云集唐朝的胡人也带来了多彩多姿的异域文化,各民族的文明在这里相互交融,不分彼此。

  这件色彩斑斓的三彩载乐骆驼俑,是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宝贝。骆驼上有五位乐舞艺人,中间站立的这位深目高鼻,身穿唐装,显然是胡人的形象。坐在他周围的是四个奏乐俑,其中两人也是胡人。据说当年长安城常会见到类似的场面:一匹骆驼驼着乐舞艺人载歌载舞招摇而过。

  乐舞就是有音乐伴奏的舞蹈,唐代是我国乐舞发展的黄金时代,乐舞表演的节目除继承中原传统的《燕乐》、《清商乐》外,还大量吸收了不同国家与民族的音乐舞蹈。《天竺乐》、《高丽乐》、《安国乐》、《康国乐》等,单听这些名称就知道它们来自异域。

  这些演奏俑手中所持的各种乐器,既有中国的笙、笛,也有从域外传入的琵琶、箜篌。每位演奏者神态专注而传神,是唐代宫廷小乐队的真实写照。

  主持人:看到咱们刚才小片,你看那个箜篌,好像就是外来的这些东西,当时也应该很多是吧?

  齐东方:我们现在发现的很多陶俑,或者壁画里头,这个乐器有很多就是西域的,原来唐朝没有的,传到中国来的。

  王岳川:包括我们今天说所拉二胡,胡也是从西边来的,胡琴,所以可见今天中华民族所谓的国乐当中的很多包括胡琴,琵琶,箜篌都是从西域来的,是文化大交融的结果。

  齐东方:中国吸收外来的这种歌舞和乐器呀,是一种主动的吸收,就是在接受他们的这种东西,然后经过融合改造,制定出唐朝的最新的这种乐舞。

  王岳川:是的,尤其是像那个大型的乐舞,它包括器乐歌曲和舞蹈,包括像著名的《霓裳羽衣曲》,可以说是它代表了当时唐代的大型乐舞的最高的水准。胡人的那种艺术精神呀,对中华大地影响是非常大的。从乐舞当中他们那种狂放的气质,大风起兮云飞扬的那种感受,以及就是那种,就是在戈壁沙滩,草原上驰骋万里的那种雄风,正好注入了那种农耕社会的那种温文尔雅,那种就是一种(精神)血脉当中,所以出现了我们大唐的诗歌,舞蹈,音乐的一种雄强之气。

  齐东方:比如像舞蹈里面就有一种叫《剑器舞》,这个《剑器舞》呢实际就是把这个西域传来的一种舞蹈,把中国的这个舞剑的形式,融汇进去创造出一种新的形式,那么这种舞蹈,杜甫有一首诗,做过很详细的描述,而且这个诗写得很长呀。他其中提到有一个叫公孙大娘的人,他在很小的时候,4岁的时候看到的这个舞,当时给他印象特别深,实际这个就是外来文化和中国文化融合以后的一种创新。

  王岳川:怀素据说有一次也是看到了《剑器舞》,它这种剑器舞既有中国武术的这种刚直,阴阳天地的交融,也有西域的舞蹈的那种腰身的伶俐的那种抖转。所以他把书法从里面获得了那种圆转流畅和一种对天地万物的一种浑然的一种理解。把那种中国书法的一笔一划的化解为一种圆形的运动。本来中国的汉字是一种方形的写法,但在狂草里面,我们可以看出它变成圆形,进入最高的艺术境界,舞蹈的境界。

  小片三:

  乐舞已成为唐代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无论是皇室宫廷还是达官贵族,甚至文人雅客的家中,常常宴饮欢歌,通宵达旦。

  《胡旋舞》原是西域的舞蹈,传入大唐后,深受各阶层的喜爱。这种舞蹈的特点,是舞者在一个小型的圆毯上,快速、轻盈的旋转。唐朝名将,后来发动安史之乱的安禄山就常在宫廷宴会上跳《胡旋舞》。安禄山身体肥硕,大腹便便,但跳起胡旋舞来却十分敏捷,总是得到满堂喝彩。

  传世名画《韩熙载夜宴图》,描绘的是宰相韩熙载在家中宴请官僚文人欣赏歌舞,饮酒行令的的情景。

  这件 “论语”龟负银筹筒,是唐人酒宴上的常备用品。一只神态如生的鎏金龟,背负着纹饰精美的圆筒,筒内装有酒令筹,每根酒令筹正面都刻有文字。文字的上半段是记载孔子思想的《论语》,下半段是是酒令的具体内容,如“自饮“、“劝饮”等。饮酒行令在唐朝盛极一时。

  主持人:咱们看过这个小片之后,也可以看出当时唐人饮酒的这个风行,就咱们这个片子里头那个酒筹。

  齐东方:就是行酒,行酒令,这个事情很有意思,因为实际上它也是在喝酒的时候助兴的一种方式,但是唐朝这个发现的这个东西不一样,它每个酒筹呀,它上面是有这个《论语》的上半句,然后你抽到这个你要把下半句对出来。

  王岳川:这是高智商的活动。

  齐东方:对,你必须得有这个修养,所以你在喝酒的时候,也是比试个人的一种修养,这么一个活动。

  主持人:感觉这个喝酒必须是文化人。

  齐东方:而且这个传统很久了,一直到《红楼梦》里都有,它有这种联诗呀,你对不上下句最后就得罚酒。所以在唐代文物当中,就把这个喝酒当中的高雅这一方面都表现出来了。这个唐诗里面呀,有很多都是在喝完酒创造出来一些名篇佳句。

  主持人:我还记得有一首诗,是杜甫叫《饮中八仙歌》,就是评述这八个人饮酒的故事。

  齐东方:《饮中八仙歌》里头就有一句话,他把这个饮酒写的非常有气魄,很豪迈,比如他那里叫什么,饮如长鲸吞百川,就是喝酒呀,像鲸一样把这个百川大河都吞进来了.

  王岳川:《饮中八仙歌》表明了唐代的,几乎所有的有名的文人,他们的思维的高妙,诗歌的漂亮,甚至行为的放达,以及不问俗事,不走俗务而坚持一种个性跟酒密切相关。包括一些书法家,像张旭,喝醉了以后,把头发解下来,蘸着墨写字,很像今天的行为艺术,他已经不仅仅是说(去)简单的写个一幅字,我们作为一个静态的审美这样去看,我行动本身,我的体态,我的癫狂的样子,就是艺术。

  小片四:

  这个展厅展出的是唐代的男女服饰。唐代受外来文化的影响,男子服装一改褒衣博带,高冠革履的传统样式,而把头带幞头,身着圆领袍服,脚穿高腰靴作为最流行的着装,称之为“常服”。除举行盛大典礼外,上自达官贵族,下至普通百姓,人人都穿常服。穿着者身份的高低贵贱,是靠袍服颜色、纹饰、质地和佩饰来区分的。各个阶层之间有着严格的规定。

  由于外来文化的影响,唐代妇女的服饰则呈现出由保守向开放,由遮蔽向暴露发展的风尚。初唐时,外出妇女必须带幂离,就是一种将全身遮蔽的帽子。后来随着社会风气的开放,帷帽,也就是这种只遮蔽两颊及颈部的帽子开始流行。到盛唐时妇女帽子也不用带,完全可以露髻外出了。

  唐太宗李世民时期,源于波斯的马球运动传入中国。由于皇帝的提倡,马球运动在皇室风靡一时,后来逐渐传入民间。这组彩绘骑马击球俑,马上坐着的均为女性。她们个个身着男式球衣,从容自信中透露出女性的柔媚,姿势神态十分传神。这组俑生动地说明,当时唐代女子马球运动也十分盛行。

  这件彩绘女陶俑,上穿窄袖衫,下着坠地长裙,显得人体昕长,这一时期女子以清秀为美。但到中唐之后,风气骤转,这样的丰腴女子已成为时尚。

  这幅《簪花仕女图》中,描绘的是盛装的贵族妇女,头梳高髻,佩戴花冠,发上插着金凤银钗,身着袒胸长裙,外罩薄如纱翼的广袖衫,精美花鸟绣于胸前,仪态万方,雍容华贵。

  主持人:唐代妇女的这个服装,低胸,长裙,广袖,还有这个披肩,还有这个发髻上头还有花冠,插满各种饰物,她为什么这么穿呢当时?

  王岳川:她是因为是胡汉交融,民族的大交融的过程当中,她其实打破了汉民族的比较拘谨,比较儒化的那一部分,所以她能充分的展示个性的美。

  齐东方:就是这种袒胸露肌的形象,在唐朝受到赞美的,比如唐诗里长留白雪照胸前,就是作为一种美来歌颂。这说明大唐社会的一种社会时尚。

  主持人:看完这个小片之后,我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好像唐代对这个男子的规定是非常严格的。

  王岳川:这个服装其实是一个等级秩序的表现,在商周的时候,服装已经包括色彩,包括款式包括级别,都跟礼仪密切相关.

  齐东方:像唐朝三品以上的是紫衣服,四五品是红的,五六品是绿的,八九品就是这个青的,所以这个当时唐代好像形容这个人是个低品的官,就叫它青衣,老百姓就叫白衣,如果没有服装这个颜色深入人心,这种语言是不能够在社会上流通的。

  王岳川:白居易的“江州司马青衫湿”,他怎么能够穿“青衫”呢,这个很有意思。

  齐东方:因为这个白居易他的官江州司马,是五品官,应该穿的是红衣服,但他说穿青衫,实际白居易当时他的等级是八九品的,他的那个担任那个职务江州司马这个是高于他那个等级,所以江州司马青衫湿,也正好符合它的这个身份,这是一个等级观念。

  主持人:我怎么听着像制服一样,军衔。

  齐东方:那不能随便穿,就像军衔似的。

  主持人:刚才我在小片里看到了,女子还要骑马打球,那是一个普遍现象吗?

  齐东方:唐代这个妇女上街,骑着马在长安城里面走,这个大概在中国古代社会里只有唐代会有这种情况,而且她们比较广泛的参加社交活动,大体上和男人一样享受这种受教育的权利。

  王岳川:她的一种精神的解放,她不需要把自己隐藏起来,所以妇女可以出去打马球,也可以在很多地方出现。

  主持人:那从它这种开放的这样的角度,是不是也说明当时唐代妇女的地位其实也是蛮高的?

  王岳川: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妇女藏在深闺,然后继而庭院深深深几许,越来越藏在深闺的时候,然后开始上楼,于是望尽天涯(路)断肠,其实越藏得深,越登得高,她的地位就越低,她们只有走到公共领域,走到民间,走到大家聚会的地方去,它才具有真正的一种女性的地位。

  主持人:就等于在唐代,就可以在长安街上看到一个女子,穿着胡服的男装策马扬鞭而过。

  齐东方:对呀,这个是在其它朝代是不可以想象的。没有任何一个时代,我们看到的不管是雕刻也好,绘画也好或者什么也好,像唐代妇女那样袒胸露肌,胡服骑马;没有任何一个时代的出土文物当中,有那么多的外国人,就是所谓的胡人;另外没有任何一个时代,我们发掘出土的文物当中,有那么多外来的物品。

  王岳川:可以说中国文明,在唐代可以以一种开放多元互相交融,向先进的学习,并且输出先进文化。可以说中国的纸,如果不传入欧洲,那么西方用羊皮做圣经一本需要三百张羊皮,正是中国的纸传入了西方,使得西方的文艺复兴以后,平民社会,能够每一个平民的底层人都能够用到书。这种拿来以后输出,达到一种均衡的状态,值得我们今天的社会深深思考。

  主持人:现在我们正在进行的这个大唐文化的这个展览,可以让我们很详细的去了解一下,大唐文化的发展脉络,也让我们对大唐文化有一个全面深入,和详尽的了解。我们也再一次感谢两位嘉宾,谢谢齐教授,也谢谢王教授。

(编辑:纪东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