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 往期回顾

《岁月如意》(2004年4月15日首播)

央视国际 2004年05月20日 09:44


  在故宫博物院景仁宫内,一个名为“清代宫廷珍藏如意”的展览正在举行,这是故宫博物院成立八十年来第一次举办如意专题展览。景仁宫前后两进大殿,共五百多平米的展厅内,展出了二百零七柄皇家御用如意,它们是从故宫三千多柄如意藏品中精选出来的。自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后,这些御用如意就被整理出来并登记造册,但多年来它们一直深藏在文物库中,这次是首次公开与参观者见面。这些如意虽然形态基本类似,但大小、材质各不相同,大的有一尺多长,镶金嵌玉,小的有巴掌长短,精巧秀美。有整块翡翠雕琢的,也有紫檀镶嵌古玉制成的,虽然历经数百年,但它们依然光彩照人,引得大批游人驻足观赏。

  如意,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象征吉祥寓意的的传统工艺品,然而,如意在它的诞生之初,只是一件普通的日常生活用品。那么它是一件什么样的生活用品呢?它又是怎样由一件生活用品演变成一件吉祥物的呢?

  主持人:看完咱们这个短片之后呢,就等于是又提出了一个问题,在博物馆节目里头往往是这样子,就是要回答这些正确问题呢,就完成了一个历史长河的演变。比如说这个如意怎么样从一个普通的生活用品,变成了一个吉祥如意的符号,为了说清楚这个问题呢,今天我们也有意请来了两位重量级的嘉宾,我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北京大学的白化文白教授,欢迎您。

  白化文:谢谢。

  主持人:同时还有我们国家的一个著名的作家,刘心武先生也来到了我们的现场,也谢谢您。今天是这么一个看似简单但是其实里头内容很多的东西,就是这个如意,刚才说了这个东西最早是一个生活的用品,咱就从如意开始今天咱们的节目。我想第一个问题也就出来了,那么它最早这个如意到底是(干)什么用的?

  白化文:就是咱们平常说的叫痒痒挠那个东西,古人叫爪杖,爪是手爪的那个爪,杖就是手杖的那个杖。

  刘心武:北京叫老头乐。

  白化文:对对对。

  主持人:还有叫抓挠。

  白化文:对对。

  主持人:它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现在有没有一个定论的东西?

  白化文:咱们现在所见到的考古发现的爪杖,最早是在山东的一个东周墓里面。

  主持人:那就可以明确一点,就是它出现的时候它不是叫如意?

  白化文:那绝不是叫如意。如意这个词当它还没有跟爪杖结合的时候,它就是一个表示吉祥如意的词语,这个词语呢,大概在西汉就很流行了。

  主持人:就是这个如意这个词,在西汉是比较流行的?


  白化文:因为咱们知道西汉的人起名字,大概有好多好多人都起名叫如意。那么爪杖什么时候变成了又能叫如意的爪杖,那可就是到了这个差不多东汉末年南北朝时期了。

  刘心武:他认为这个爪杖可如人意,最后就把如意这个已经存在的这个词,跟(爪杖)这个东西就结合在一起了。

  主持人:到后来以后因为它的这个用法可能让人比较如意,然后就把这两个东西就结合了一下?

  白化文:刘先生这个意见是对的,但是我还应该给补充一下,就是根据记载呀,这个如意所以能跟这爪杖结合起来,大概跟这个东汉以后的佛教翻译很有关系。因为这个南亚次大陆也有爪杖,它那爪杖的名字叫阿纳律,就梵文吧,这阿纳律咱们给它翻译成如意了。

  阿那律原是佛教徒随身装备之一,它的功能是用来搔痒的,在佛教传入中国后,阿那律被直译为如意二字。在北宋的佛教典籍中有这样的记载:(字幕)“如意,古之爪杖也,柄可长三尺许,或脊有痒,手所不到,用以搔抓,如人之意,故曰如意”。意思是说它原来叫爪杖,有三尺长,背上痒了,用手挠不到,用它可以够着,很如人意,因此就叫如意了。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的各代皇帝都崇尚佛教,佛教在上层社会十分流行。如意这种本来登不了大雅之堂的东西,也成了贵族士人用以显示身份的随身物品,进而派生出许多挠痒之外的功能,成为身份地位的一种象征。

  主持人:这个东西的确立,刚才按您说的其实佛教在中间,它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白化文:是,现在咱们这儿就有一个例子,这是山西的佛教寺院图,这个是文殊菩萨,文殊菩萨是佛教里面最能说理的菩萨,所以他能拿如意,别的菩萨就不(能)拿如意。在佛教里面能拿如意的人不多,它必须是某一种能够说佛理的高级人士才能拿如意。

  刘心武:有时候它代表一种威严,比如说我是一个大和尚,我在这个弘法的时候,辩论的时候,那我可以手里握着一个如意,表示我的威严,表示我这个就是怎么说呢,就是真理在手。

  主持人:那么比如说从它这个演变的过程中间,有没有像分水岭一样的事件存在,才让它从一个生活用品,变成了这个表示身份地位的东西?

  白化文:从这个魏晋南北朝开始呀,它被一些高层人士拿着,慢慢的变成一种身份的标志。比如说帝王是可以拿如意的,咱们看那个陈文帝、陈宣帝,看那个片子里边就是这样。另外高级的清谈名士是可以拿如意的,高级人士拿着这种如意,它就有一种象征意义,说明呢它是在这个文教方面的领袖,他可以参加清谈,甚至可以说法。

  主持人:平头百姓就不允许再拿这个(如意)?

  白化文:绝对不允许,绝对不允许。曾经有一个大官给一个军阀送去一个如意,吓得那个军阀把那如意挂在那个墙上,就冲那个如意磕头,说我可不敢领您这情。因为那军阀是个武人,这个武人不是不能拿如意,但是必须像诸葛亮那种身份的,他是文人而执掌军队才能拿如意。

  主持人:它是什么时候让我们这个整个民众不论各阶层,把它作为了一个吉祥如意的一个东西的确立?

  白化文:在乾隆时期,可以说是如意,变成一个纯粹表现吉祥如意的这么一个事物,相当于藏族那哈达似的,可以互相赠送,你送我如意我送你如意。


  刘心武:你从《红楼梦》可以看得出来,《红楼梦》它主要的内容它是写乾隆朝的情况,《红楼梦》你看他写那个元春省亲,元春省亲的时候她给她自己家里的一些人就赏赐礼物,身份最高的是贾母,所以唯独贾母是得到如意,其他人都没有。贾母是得了一个金如意,一个玉如意,后来有一回还写到元春还给贾母了一个香如意。这香如意我估计可能是,一种有香味的木头雕的估计是,因为《红楼梦》它这一点它一带而过,那么就说明那个时候,像这种家庭就已经成为一种很流行的东西了。

  在清代,由于被赋予了简单而明确的吉祥寓意,上层社会对如意的态度几近痴迷,在很多场合,人们都要手执如意,借如意的祝福来驱除不祥。

  而在清宫里,对如意的推崇更是达到顶峰。特别是乾隆时期,每逢宫中有喜庆节日,臣子们都要晋献如意以示祝福,这些如意多为九柄一套,成为宫中贡品之首。具史料记载,当时清宫有如意十几万柄。紫禁城内无论是外朝举行庆典仪式的太和殿,还是内廷作为寝宫的养和殿,甚至与大臣、学士们一同饮茶咏诗的重华宫,凡皇帝所到之处,如意成为最重要的陈设品。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当年紫禁城中如意无所不在。

  主持人:就是像清宫,像这么多的如意,在清宫存在的状态是什么状态呢?比如它是不是也有规定啊?什么时候用,怎么用,它是不是有这个明确的规定呀?

  白化文:反正在清朝啊,慢慢地如意就变成办两件事情一定要用的,一件是祝寿,另外一件就是结婚。特别是皇后大婚,皇后大婚它有规定,见于则例,比如说它应该下定拿什么如意,结婚那天吧,包括在轿子里头应该怎么安设如意,在他那喜床上应该四角安置什么如意,都有明确规定。乾隆的母亲祝寿六十、七十、八十三次办大寿,在寿安宫里办大寿,特别给他母亲搬到寿安宫去住,目的就是希望她又寿又安。每天给她送九把如意,从她大寿前半个月一直送到祝寿后半个月,送了一个月的如意。

  刘心武:乾隆是现有历史记载当中最大的一个提倡者。

  主持人:当时乾隆那一块从他开始提倡这个东西,就引起了当时的,我估计是官员阶层的一种震荡,都争相孝敬,是不是这个情况?

  白化文:乾隆60岁生日那时,送如意到达高潮。咱们现在在清宫这回看见,全国的高级的官吏大家凑了1361两银(金)子,给乾隆铸的六十甲子的六十柄如意。你看这个《紫禁城》杂志这里边就有其中的一柄,就是这柄。

  刘心武:而且这还是古式啊,它不是双头。

  白化文:哎,不是双头,不是双头。

  刘心武:它是用金丝编的,纯金丝编的,这柄如意有具体名字,我给你念一下,它叫做这个八成金累丝嵌绿松石干支纪年如意,一共有六十柄,因为他正好六十岁,一个甲子一柄。年年如意,每年一个。它是用金丝像那个织毛活儿似的很精致的给它编起来,还要嵌宝石是不是啊,每一个上面的那个具体的字还不太一样,因为它不同的那个干支。

  主持人:而且黄金本身就用去了1361两。

  刘心武:我觉得你光计算黄金重量呀,这个是意义不大的。因为在当时黄金就跟粪土一样,用在皇帝身上啊,《红楼梦》里就讲啊,它要是整个拿金块来铸,可能用的黄金量比这还大,这工艺当中所含有的那个价值,骇人听闻。

  白化文:所以我想它的工费和料费大概相当于那1361两黄金的百倍以上了。


  在清代宫廷,如意不仅在数量上大大超越前代,而且质地更注重精美、贵重和种类的变化,工艺更讲求精巧、繁丽和纹饰的古雅,代表了如意发展的最高水平。清代如意的型制十分丰富,单柄首就有葵瓣、云头、莲花、灵芝等不同样式。乾隆时期还创造出了这种三镶如意,在如意的首、身、尾三处用古玉镶嵌,突出玉石为主,如意反成为陪衬。三镶如意被认为最具雍荣富贵的皇家趣味,是清宫后期如意的典范。这柄竹丝雕梅花嵌玉如意,是如意工艺制作的精品,它用一根根黑色细如毛发的竹丝粘贴上去的,竹丝上又用竹簧嵌成冰梅纹,墨地黄花,精美绝伦。是一名工匠花费两年时间才完成的。清代如意选用材质非常广泛,竹木、金属、牙骨、琥珀、珐琅、珊瑚等无所不包。乾隆二十五年,和阗玉大量输入中原,宫廷内玉如意制作开始兴盛起来。玉如意因为它的柄细长屈曲,极易折断,所以用料十分考究。还要用珍珠、翡翠、玛瑙、螺钿、象牙、松石和红、绿宝石镶嵌,这样的如意不仅能够表达吉祥的祝愿,而且本身就含有了珍宝的意味。在故宫收藏的大量如意中,最为珍贵的却是这种被称为粉彩的瓷如意,它数量最少,现存只有几柄,是难得一见的珍品。这种瓷如意,在制作之前,宫廷造办处要呈上画样,经皇帝亲自审定后方才送交景德镇御窑厂烧制。而且清代官窑的如意开光时的主题图案,也都要按照皇帝的旨意,根据不同节气和时令来制作,有很严格的规定,不能随意改动。

  主持人:就是根据这个节气不一样,他还要去烧制一些不同的这个瓷如意?

  白化文:对对,供各节日他手里拿着使,比如说这个八月节他可以拿一个有桂花的如意,到九九重阳节他可以拿一个有菊花的(如意)。

  刘心武:结合当时时令当中一些比如说花卉呀,景物啊什么的,它往往还是要结合咱们这个,就是说这个民间的,比如说啊,比如事事如意,可能秋天画上柿子,画俩柿子,它会有些这种想法体现在上面。

  主持人:但是他的这个目的,其实也是就是追求寓意吉祥,没有什么其他意思吧?

  白化文:他是在寓意吉祥的基础上,给它进一步加以规定化,在什么时候吉祥,说明这么一点。比如八月节吉祥,或者九九登高吉祥这么样。

  主持人:而且要怎么样才能吉祥。

  刘心武:所以它和生活和人的这个生存,人的生活人的其它方面,这些习俗习惯,包括这个年节转换当中的不同的寄托,它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到这个民国时期还可以看到很多普通家庭,普通市民或者是普通的那个稍微富裕一点的农民家里头,他可能都有,比如说刚才我说的这个平安如意,它是谐音,中国人讲谐音,就是一个宝珠瓶,然后里面插一个如意,叫做平安如意。事事如意,他那个如意可能呢质量也不太高,但是很吉祥,然后有柿子,柿子结出来以后,搁俩柿子,事事如意。

  主持人:你写发一本书不就叫《如意》吗?为什么取这个《如意》叫这个书名呢?

  刘心武:这很有意思,就是1980年我发表了一个小说叫《如意》,后来拍了一个电影,那么这里面主人公是一个清朝贵族的后裔,当年叫格格。她呢这个一直珍藏了一对如意,一对如意始终跟她是共始终的,而且跟她的爱情,跟她的向往,跟她命运共始终的。

  主持人:你这个小说和看你的电影,其实这个寓意也是深得很。

  白化文:我认为刘先生写这个《如意》啊,还有一个非常好的用意,就是这个如意在民间,是作为定亲的信物的,我母亲就有一个如意,我年轻的时候很不懂,我说您干嘛非常看重这个呀,那敢情那是她的定情之物,她给它永远是锁在一个柜里边,婚姻的一个信物,她想起来她的最幸福的时代了。

  刘心武:它承载着这个人生一些最美好的情感和美好的回忆,它最后成为感情的一个寄托。你像那个《红楼梦》里面写的林黛玉,下雪天她穿着那个雪氅,那个袍子上就有一个如意绦,《红楼梦》里写那个薛宝钗,她戴了一个那个金锁,缨络,那么这个在抄本上你可以看出来,它画出了那个图,它也是一个如意的形状。

  主持人:如意锁。

  刘心武:对对对,它从这个如意这样一个具体的器物,最后又衍生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建筑方面,比如说这个过去的老房子,那个隔扇呀,窗格呀,它都可能使用这个如意的这个图案,还有服饰,妇女的服饰大滚边呀,或者是男人的这个服饰当中那种腰带呀,绦带呀。

  主持人:如意这个词走入民间以后,其实也就成了一个大家去祈愿的这样一个表征的东西了。

  刘心武:今天我坐车来这个出租司机,出租车司机正好他身上就带了一个(如意),他说你做如意,你看他的朋友就送了他一个这个小小如意,它作为一种礼物的馈赠甚至延传到今天,当然这是一个今天的制品,它不是一个古玩了,可是这个东西本身就说明,这个有很久远的生命力。

  主持人:对,而且是真是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里头去了。比如说祝愿别人就是说祝你这个称心如意呀,或者说你生活得如意不如意呀,或者平安如意呀,万事如意呀。

  刘心武:如意也揉进了我们的语言发展当中,它派生出很多分支,比如说你有一个闺女,我就问她是不是有如意郎君了,语言上它就有所衍生。

  主持人:其实说了这么多呢,吉祥如意这变成了我们民间老百姓之间,互相表达祝福的一句话了,其实又何尝不是我们生活中间,一个终极目标的追求呢。也希望我们能够岁月如意,万事如意。同时也感谢我们两位嘉宾。谢谢!

(编辑:纪东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