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 往期回顾

  丁兆林:对呀。

  知县日常办公和处理民事案件一般在二堂,所以无论是堂前的对联还是堂里的布置较大堂来说要亲和的多。二堂名为“思补堂”,取“退思补过”之意。知县在这里基本上会给当事人讲一些三纲五常之类的道理,一般不用刑。而且在对面宅门上悬挂 “天理国法人情”的匾额,随时提醒自己断案时要合理、合法、合情。

  主持人:一个特热的字眼啊,就是钱。那古代县太爷的工资是多少钱。


  孙英春:一般,这么说吧:就是清朝一个县官按规定七品县令收入是年俸是45两银子,外加20担俸米。如果全算成米的话,大概我看不到七八千斤米吧。但是你说这45两银子要是用干别的就不行,当时还相对来言这个米的价格是比较低的。他一身官服就得五六十两银子。

  主持人:你说这个45两是年薪还是什么?

  丁兆林:年薪。这是只是我们讲的叫做帐面上的工资,工资条上写的45两银子。

  主持人:如果说是年薪的话,那这45两其实平均到每个月就很少了,总的来说感觉是不够呀,我觉得。

  丁兆林:显然不够,而且缺口极大。

  孙英春:所以好多知县确实是很穷啊,两袖清风。

  丁兆林:所以你说清朝,他也想办法,他想一个什么招儿呢,叫养廉银。他的养廉银能够到七品的时候大概能有个四百到两千两银子。就是说一年给你补贴,400到2000两银子。你想,这是你正式工资的10到20倍 30倍这个样子。

  主持人:那我其实疑惑的是二位,从你们掌握的这个史实的情况这养廉银养廉了吗?

  丁兆林:这个,人是怎么讲呢,欲望是无止境的。有一句话怎么讲呢,叫“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你这400两银子算什么2000两银子也不够呀。

  孙英春:不过清官还是有的,清官我想还是大多数的,因为他毕竟读过书他有一种责任,他有一种使命,你比如说我们都知道那个郑板桥。

  丁兆林:好像郑板桥还卖过字画。

  孙英春:对,所以做这个官员也不容易,不好过。

  丁兆林:一般来讲他还有一个期限呀,他不是说无限期的。你到这儿一个县令做了以后,就全都是你了。三年,实际上我们过去所说的“三年清知府 十万雪花银”。那个三年实际上它是只讲的他的任期,就是合法的任期他只有三年。

  主持人:那他们的家庭生活呢,咱们说一说。除了事业之外生活是什么样子的,是不是也让人羡慕,或者也这么忙呢?

  丁兆林:通过一些典籍你就可能知道,其实县官的生活其实还是比较清苦的。

  孙英春:他很单调,很乏味。因为你想他那么多事情,他要从早忙到晚,各种各样的公文,除了审案子,各种各样的事情他都要管。

  如果在县衙里找一个地方当做知县的家,那一定是三堂了。明清时期规定知县上任不能带家眷,也不许家眷来看望;更不能出入戏院等场所,甚至在明朝初期知县都不能随意出县城,否则会以扰民在论处。所以知县的生活并不象我们想象中的自由。除去日常的工作外,知县可能更多的是在这里看看书写写信而已。

  丁兆林: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过去的这些官员大部分是两地分居,而且必须是两地分居。

  孙英春:因为当时有一个规定就是明清的时候有个规定,任何一个地方官员不得在离家500里以内的这个地区为官,就要离家乡很远,而且好多官员要是南方出身的官员他要到北方来做官。北方的要到南方,比如你要当了县官就可能让你到青海去了。

  丁兆林:所以他不能带家属,家属也不能来看他。

  主持人:这都是规定?

  丁兆林:严格的规定。除非是过年,就是腊月20到正月20这一段时间,大概一个月时间。他可以封印,县这个大印封了。谁也不做了,也不审(案)了。我们要回家探亲了。但是你想,那个时候如果是你是广东人,到黑龙江去做县官。那你得走多远呀。还没到呢,就回来了。

  主持人:我以前看过一个数据,就说从北京到苏州如果是骑马的话,要走,说要两个月。按古代那种行进的方式那等于是要走一半就得回来了。

  丁兆林:你想那个时候交通不方便,谁有事没事跑那么大老远。大部分也就是这些知县啦、官员啦,他迫不得已,他必须得要到外地去,而且如果家里面有什么亲戚什么之类的还不能在同一个地方做官。所以是举目无亲啊,这可能是县太爷真正的写照。

  主持人:我觉得咱们这说的是县官的一个生活。正常情况下的生活状态。当然也有非正常的。咱们就不谈了。咱们还是看一个小片子,我更关心下面更具体的事情。

  中国古代建筑按级别不同有严格的规定,皇家是九进院落,到省一级是七进,而到县就只有五进了。但是平遥县衙博物馆却是六进院落,这多出的这一进就是大仙楼。它也是平遥县衙修建最早的建筑,建于公元1346年,由于修建早,历代重修县衙将前五进修好后都没有动过这儿,所以得以保存至今,它也有别于前五进的平房式结构,而是砖砌窑洞。大仙楼上供奉着守印大仙,保证县太爷仕途平安。但它最重要的用途却是楼下知县的厨房和餐厅。

  主持人:看完这个小片,它可能有一定的特性,因为以前的衙门可能就是三堂了,或者食堂了。它叫大仙楼,但是不管是特性,还是共性也好。我们很关心在平遥县衙里头,当时的县官他都吃什么?

  孙英春:我们看到那个资料里头说这个平遥县衙博物馆当时的县令吃的是“二五眼”。就是平时吃饭,这个“二五眼”很有意思,你不知道它怎么来的。它实际上就是两道热菜,两道凉菜,再加一壶酒。

  丁兆林:这是早上吃的。早上和晚上。

  孙英春:早上和晚上,对,对,对。中午的那个叫“肥四盘”。

  主持人:哦,早上晚上叫“二五眼”,中午还叫“肥四盘”。

  丁兆林:中午来点丰盛的,来点荤的。

  主持人:就是“二五眼”是素菜?

  孙英春:也有点肉,比如说熏肉呀,熏鸡这些。

  丁兆林:肉不会太多啦,所以他要中午要添点肥的,所以叫“肥四盘”。

  孙英春:他那个肉也没什么,我看菜谱上就是什么猪头肉、羊头肉,都不是纯的那种。

  主持人:说到吃的是什么菜我就更感兴趣了。咱们来说说像古代这些县官,要接待外面的来人是不是也有一个标准呀?

  丁兆林:这上面来人的级别不同,吃的东西还不一样。你首先京官来了,朝廷来人了,你怎么招待?那个时候是摆开宴席,平遥当时的吃法是叫做“中八八”。什么意思呢?就是八个菜流水席, 我这从早上吃到晚上,不停的上,吃完了就换,但是一定要保证有八个菜。这是京官来了,这个不能慢待的,要从早吃到晚上。

  主持人:京官之后呢?

  孙英春:那就是省里的官了,省里的官吃的是叫做“九碗九碟”。九碗九碟就是九道热菜,九道凉菜,他这个菜其实没有什么意思。我看了一下他那个菜谱就是蒸肉、熏肉、炒肉,熘肉片、煮肉片、蒸豆腐、炒豆腐、煮豆腐。

  主持人:但是我怎么感觉主料单一,式样比较复杂一些,其实就是豆腐和肉嘛。

  丁兆林:那个时候的生活跟现在没法比,你用现在的标准去衡量那个那肯定不行。你想吃大虾,可不是那么容易的。

  孙英春:平遥我估计吃得好,那个地方有钱。

  丁兆林:平遥是个富县,因为晋商嘛,所以他当地的那些县民都比较富。他能有一些什么酒楼什么的。

  主持人:其实一个地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虽然说在这个县令的吏治方面他有一些明确的规定内容,也通过我们今天的这个五日谈博物馆,让大家了解到了在平遥这一所博物馆里头的,一个县令,他的生活。让我们今天的人给再现了一下,确实是知道了他的一个顺序,知道了曾经过往的一个东西。我觉得 不管是什么样的一个存在形式,都是无限丰富了我们这个博物馆的内容。当然了,这种丰富还得益于我们各界对我们这个节目的参与。所以也得感谢两位也非常感谢我们的孙老师和丁老师。也欢迎你们下次在聚博物馆。谢谢!

<<上一页
第2页
(编辑:纪东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