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国家地理 > 记录战争 珍视和平 > 首页 > 正文

记录战争是为了珍视和平

央视国际 2004年08月05日 14:53

  两个月前,16国政要聚会法国,隆重纪念诺曼底登陆60周年的壮观场景还在眼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9周年的纪念日又已临近。翻开我们的战争胜利纪念册,每年的这个日子,所有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都用各种方式写下了共同的愿望。人们记住战争,记住战争的残酷,是为了更加珍视鲜血换来的和平。

  为此,央视科教频道《探索·发现》栏目经过近一年的筹备和拍摄,制作完成了《丧钟为谁而鸣——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日本战犯纪实》(7集)、《战俘存亡录》(5集)、《打捞“阿波丸”》(3集)、《鏖战大西洋》等一系列纪录片。将从8月10日起每晚21:00在科教频道播出。

  尽管“战争”并不是一个新鲜的题材,但在这些纪录片中我们仍然感受到许许多多的“第一次”,许许多多的“之最”,它们给我们留下的除了震撼,还有震撼后的思考。

  《丧钟为谁而鸣——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日本战犯纪实》:首次以中国人的视点描述史无前例的大审判

  2004年3月,《丧钟为谁而鸣》正在紧张的后期制作中,摄制组编导张焰、撰稿邓建永忽然接到一个电话:周锡卿先生去世了。

  周锡卿曾经参加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是盟军国际检察局中国检察组的翻译,也是中国检察官向哲浚的内弟。

  在《丧钟为谁而鸣》一年多的摄制工作中,这样的事情不是第一次发生。

  对于大多数今天的中国人来说,发生在将近60年前的那次审判是一个非常遥远而陌生的事件。1946年5月3日,赢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同盟国,共同决定在日本东京开设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元凶之一,日本军国主义集团。在这之前的欧洲,美国、苏联、英国、法国在纽伦堡正进行着一场清算德国纳粹的军事审判。在开始策划这个选题的时候,我们就意识到,这将是一个挽救性的工程:58年前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11个战胜国通力合作,818次开庭,1000多个日日夜夜,惊心动魄的法庭较量,鲜为人知的内幕故事,日本战犯是否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公理和正义是否得到了伸张?

  尽管曾经参加过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的当事人与亲历者越来越少,但摄制组还是采访到了6位亲历当年审判的古稀老人,那些鲜活的叙述是无价的;

  尽管现存的文字和影像资料极为有限,但摄制组还是通过全力挖掘,独家披露了中国法官梅汝滶一本从未公开的法庭日记;搜寻到许多珍贵的影像资料,其中包括大清帝国末代皇帝溥仪前往东京出庭作证的影像和同期声。

  7集的篇幅,280分钟,浓缩了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持续了3年的1000多个日日夜夜,波澜起伏,悬念叠生。1948年12月23日凌晨7名战犯被执行绞刑,片中有这样一段精彩的描述:

  “巧合的是,次日,就是西方国家的圣诞夜,7天后,就是公历1949年新年。自1894至1945年,共51年。在这51年的光阴中,中华民族备受屈辱,生灵涂炭。好在这个民族从未屈服。终于,他们看到了侵略者的下场。”

  《战俘存亡录》:以新闻的敏感和敏捷独家披露一段尘封的历史

  2003年8月,《探索·发现》栏目的编导张兵在筹备选题时看到了一本叫《奉天涅槃》的纪实文学,书中讲述了二战后期,一批在菲律宾战场被俘的盟军士兵被日军押送关押到了中国沈阳,直到1945年9月,他们在沈阳监狱里度过了三年多。他们来自哪里?为何被关押在中国的东北?面对16%的死亡率,他们经受了怎样的生死磨难?一系列疑问在张兵的脑子里产生。

  在与此书作者联系时,张兵得到了一个意外的消息:半个月后,驻美国的“世界抗日史实维护协会”将派出一个小型代表团访问中国沈阳,代表团成员由当年被关押在沈阳的两名美国士兵、一名营救战俘队员等4人组成,在沈阳逗留的时间仅为5天。张兵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向栏目领导汇报后,制片人和主编立即做出派摄制组赴沈阳采访的决定。在很短的时间内,经过复杂的与有关方面联络协调后,摄制组和代表团同期到达沈阳。

  几天紧张的采访,摄制组成员在与两位当年死里逃生的美军战俘,如今已是近90岁高龄的老人的交谈中,他们被深深震撼。曾为战俘的阴影、当年在战俘营中地狱般的生活、日本人的残暴以及他们对生活的乐观豁达、和中国普通人建立的特殊友谊,尤其是对战争的憎恶和对和平的珍视,这一切都感染着摄制组的每一个人。

  返回北京后,摄制组又通过各种渠道搜集资料,其中包括从美国国家档案馆找到的6分钟当年营救这批战俘的电影胶片,还有大量战俘营和战俘的照片。这些资料更加深刻展示了这段历史的厚重。

  几个月后,“被俘”、“地狱”、“炼狱”、“抗争”、“新生”5集构成的《战俘存亡录》诞生了。而让张兵久久不能释怀的还是美国老战俘沙哑痛苦的声音:“我那颗破碎的心留在了奉天(今沈阳)……”

  《打捞“阿波丸”》:谜中之谜的魅力

  “阿波丸”号是二战期间日本的一艘万吨巨轮。1945年2月,日本与美国达成协议,派遣“阿波丸”给日占区的盟军战俘和难民运送人道主义救援物资,而美军和盟军则保证不攻击“阿波丸”。但是,返航时,于1945年4月1日,在台湾海峡被美国潜艇“皇后鱼”号击沉。

  由于“阿波丸”在被鱼雷击中仅仅3分钟后,就迅速地沉没了,2000多名乘员只有一人幸存下来。这就使得“阿波丸”事件成为“太平洋战争中最不可思议的事件”,其中隐藏着太多的秘密。如东京关于“阿波丸”装货和指定乘客的电报就发出3000多封,其中意味着什么?美国潜艇究竟是出于故意还是因为误会才击沉“阿波丸”?为何“阿波丸”这艘万吨巨轮会在3分钟后就沉没且只有一人脱险?“阿波丸”究竟装载了什么贵重货物?“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是否在“阿波丸”沉船上?

  1977年,我国曾组织打捞“阿波丸”,捞出3000吨锡、很多桶胶、私人用品、骨骸,打捞上来的物品中还有各方资料都没有记载的物品:云母5.661吨、铌钽1285.5公斤、黄蜡11公斤。但是,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并没有找到黄金、珠宝等贵重物品。这样,“阿波丸”仍然笼盖着很多未解之谜。片中首次展示了打捞“阿波丸”的珍贵影像资料。

  《鏖战大西洋》:尽现中国军人诺曼底战场风采

  在今年纪念诺曼底登陆60周年的报道中,一条“20名中国参战军人今何在?”的消息报道吸引了《探索·发现》栏目组的注意。为了深入挖掘这一段被人忽视的历史,《探索·发现》摄制组奔赴杭州、南京、大连、福州等地,寻找采访这段历史的亲历者,挖掘出更多更翔实的历史细节。

  从围歼德国纳粹王牌舰艇到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两栖登陆战役,20余名年轻的中国海军军官悉数参与。那么,这些原本属于几万公里外另一个战区的中国军人为何会出现在这里?他们在血雨腥风的大西洋里又经历了怎样的生死考验?他们后来的命运如何?

  战争是残酷的,然而战争的脚步却从来没有止息,战争罪行总是和人类如影随形,特别是在21世纪刚刚起步的今天。因此,《探索·发现》栏目此次推出的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9周年系列纪录片,旨在让人类远离战争,珍视和平。

  中央电视台10套

  《探索·发现》栏目

  2004-8

(编辑:陈玥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