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 编导手记

关于农民

------“故事村的故事”编导手记

央视国际 2003年09月23日 10:57

  (一)靳正新——耿村的国家级故事家

  靳正新,男,76岁,河北省藁城市耿村人。他一生坎坷,政治上几起几落,但始终没有放弃对口头文学的爱好。他共讲述过民间故事5000多个。他的故事结构完整,情节曲折,不乏五千字以上的长篇幅故事。 1990年,靳正新被吸收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还被评为“全国十大民间故事家”之一。

  因为在河北采访的缘故,我认识了靳正新。

  那天,我和石家庄市驻耿村故事普查组的组长樊更喜准备出去采集故事。走到耿村中央,樊更喜指着远处一个老农对我说:他就是大故事家——靳正新。正新老人,身着布衣,孤独地坐在一堆红砖前面,看着路来路过的村民,等待来买菜的人。他的身旁是一篮绿油油的韭菜,上面蒙着一块打着补丁的布。农民大都有自己的菜园子,老人的菜怎么能卖得出去呢?这就是被誉为“中国十大故事家”之一的大故事家。为了不打搅老人的生意,我们匆匆离开了。

  这天晚上,我冒着细雨,又一次来到了靳正新老人家。在耿村村南的那个院子里,有三排房。前面是老人孙子的,大门楼高院墙。后面是老人儿子的,也是大门楼高院墙。老人的小屋就夹在这两排房中间,矮得在夜色中几乎无法辨认。

  老人屋里点着一盏15瓦的灯泡,为了拍摄效果,我们换了个大灯泡。在老人极其简陋的家里,我看到了他的故事作品集,看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给他的证书,看到了好多外国故事爱好者送给他的纪念品。我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对比,物质和精神的对比。这,就是一个国家级故事家的贫困而又富有的生活......他曾经和耿村的其他故事家一起,向人们证明了:中国口头文化的生命力十分强大,证明了耿村的文化挖掘是“世界上了不起的事情”。因为他们的努力,因为故事普查组的辛勤努力,耿村已经扬名四海。故事给了老人很多荣誉,也给他带来过灾难。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民间故事被视为封建糟粕,爱讲故事的老人因之受挫。爱也故事恨也故事,老人对故事的感情是复杂的。

  临走的时候老人再三要求我们:你还把我那个15瓦的灯泡,给换上!

  我离开耿村已经有2个多月了,《故事村的故事》也播出一周了。正新老人也许早就忘了我这个匆匆过客,也许他正忙活在韭菜地里,也许他正蹲在地头抽烟。也许,他会就着烟缕在飘忽不定的思绪中构思新故事。也许,他正提着韭菜篮,望着路来路过的村民,反复思考着自己那与众不同的人生......

  (二)小区里的菜农

  小区里来了卖菜的,走近一看,是一对六十多岁的老人。老俩口慈眉善目,一看便觉得朴实亲切。不知为什么,我很想与他们多待一会。

  老大妈告诉我,小葱儿一块两把,莴笋八毛一把。我买了一大捆菜,一算才两块七毛钱。我忽然生出好多感受来:几毛几毛地挣钱,一天能挣多少呢?农民的钱来得多么不容易呀......我递给阿姨五块钱,吩咐她不用找了。可憨厚的老伯却说,那不行,你不要钱,得拿点菜。最后,他硬是给我塞了些西红柿。我应该知道,他们的菜种得不易收得不易卖得不易。他们一早离家,也许还没来得及喝一口早茶。他们费力地驮着刚下地的新鲜蔬菜,相互扶将,四处叫卖,还得看好多人的脸色。他们用汗滴浇灌出来的东西,在城市里换取一些基本的生活保障......但是,他们踏实、舒服,眉头舒展,心比天宽。

  写到这里,我的眼泪又在打转。我已经无数次地被农民感动。

  去故事村时,给当地村民照了好多相片。有天真无邪做着鬼脸的孩子,有背着一个又抱着一个的年轻媳妇儿,有柴门前抱着孙女的老妪,有满脸皱纹舒心大笑的老大爷......我说不出看到那些面孔的时候,自己有着怎样一种感动。我知道,这种感觉,是我一生的营养。它能使我的路不偏离,使我的心不迷失,使我的心智不浪费,永远向上向善,并最终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因为他们,我的心灵永远柔润。

  (三)“父亲母亲”告诉我的

  《我的父亲母亲》,我一共看了5遍。

  “父亲”和“母亲”的故事离我很远, 但是“美”离我很近。

  爱,是世界上最动人心魄的美。

  在这部片子当中,音乐、画面、情节、眼神......这一切好象都不是重要的,最重要的那种东西你看不到听不着,只是一种感觉。她觉压迫着而又放纵着你的神经,让你在读懂导演者人格、志趣的同时,觉得自己又增了点厚度。这种东西就是至诚至热、至善至美的爱。这是张艺谋的“父亲”“母亲”展示给我的,是中国千千万万朴实如泥土的农民,教给我的。

  真的,心中充满爱的感觉,真好。

(编辑:福伟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