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 本期内容更多

成功与成长(2004年3月1日播出)

央视国际 2004年03月02日 10:10

  微软亚洲研究院的一群青年才俊

  他们是天才吗?

  凌志军:在我眼中他们都是普通人

  他们如何成长?

  李开复:做最好的你自己。

  你可以像他们一样吗?


  

对微软小子的印象

  主持人:很多人都渴望成功但是成功不仅需要勤奋,还需要机会,现在市面上有很多书教你如何成功,在这些书当中,我们看到一本跟它们稍有不同,书名叫做《成长》。这本书的作者是凌志军,他为什么要关注成长呢?成长和成功有什么区别呢?今天我们就把这本书的作者凌志军请到了我们演播室,凌老师你好

  凌志军:你好

  主持人:那我们在进入今天的谈话之前还是一起来了解一下有关的背景。


  凌志军是《人民日报》华东分社的主任记者,经常奔忙于京沪之间,他同时又是一位作家,写的每一本书几乎都进入了畅销书的行列,作品《交锋》《变化》等等,都在读者中引起过强烈的反响。然而在2000年,凌志军一改自己以时事政论见长的写作风格,推出了一本《追随智慧》,这本书写的是北京微软亚洲研究院里的一群青年学者。作为微软研发的重要一环,研究院里高手如云,他们的经历不同、个性不同,相同的是聪明,年轻和才干;在凌志军的笔下,他们被称为“微软小子”,他们的成功光芒四射,令人心动。三年后,凌志军再次以这些“微软小子”为原型,推出了一本新作《成长》。作者声称:《成长》是一本与《追随智慧》截然不同的书。

  主持人:凌老师,你的两本书,一本是《追随智慧》,还有一本是《成长》。我们先说这两本,写的都是这些微软小子,那么这些微软小子,我们也去采访过,为了做这期节目。我觉得采访他们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情,那么您为了写书,采访他们一共花了多少时间?

  凌志军:第一本书的时间长一些,大概前前后后有十六个月,第二本书前前后后有十个月左右。

  主持人:整理出来的应该是采访录音,录音有多长?

  凌志军:录音有300个小时以上,采访了90多个人,

  主持人:对他们来说时间是非常宝贵的东西,所以我们就想不通他们对您怎么这么慷慨?

  凌志军:他们比较相信我,相信我能够比较客观地、公正地去对待他们。

  主持人:你能给我们描述一下微软小子们的工作状态吗?

  凌志军:给我的印象非常非常深,那是三年前我的采访,后来的三年我一直在追踪他们,他们让我感受到一种真的很新鲜的东西,我觉得连我自己都年轻了,虽然我并不懂他们的技术,但是那种工作状态,真的让我有些激动。

  主持人:最与众不同的是什么?

  凌志军:最与众不同的就是每个人都在拼命地做,我没有听到他们一个人发泄对领导的不满,对单位的不满,他们所担心的所不满意的仅仅是自己为什么没有能够做得更好。他们每天都感觉到自己的不一样,今天和昨天他们感觉不一样,明天他们相信会和今天不一样,当他们做出了一些成绩的时候,马上就能得到承认。

  

为什么要写《成长》

  主持人:你自己也有孩子,是不是也有私心,也想让自己的孩子向他们学习呢?

  凌志军:对,你说得很对,我在写他们的时候是有一点私心,我有一个儿子,当我写第一本书的时候他上高中,他酷爱电脑,我就有一点私心,希望他能够成为一个很杰出的电脑科学家,我希望能写一本他喜欢看的书,

  主持人:但是你写了《追随智慧》之后给他看了以后,他是不是并不领情?

  凌志军:有一点点,但是不能这么说。

  主持人:那我们来看一段片子好不好,因为我们也采访了你的儿子凌淳。

  凌淳(作者的儿子):当时我就觉得这帮人太强了,我就说这帮人不是人,反正都不是普通人。一个个的都是几岁就上大学,然后几岁大学就毕业。但是那帮人并不代表大多数人,实际上很多人他达不到那种高度。或者说是他没有那种习惯。说是成为那么优秀的人。所以我就觉得有点不以为然。

  主持人:这一番话你是第一次听到吗?

  凌志军:不,他以前跟我说过。

  主持人:他的这些话对你最大的触动是什么?

  凌志军:给我最大的触动就是说,我认为他的这种观点代表了大多数他的同龄人,这跟我刚开始写作《追随智慧》的初衷不太一样。

  主持人:《追随智慧》的初衷是什么?

  凌志军:《追随智慧》的初衷是想给他树立一些希望他可以学习的榜样,但是我从他的这番话里面我就感觉和他们的感觉不太一样;他也跟我说过这个话:他们都是人精不是人。所以这是我要写作《成长》的第一个想法。

  主持人:第二个想法呢?

  凌志军:第二个想法就是我希望恢复他们的学习过程,《追随智慧》写的是他们成才的过程、成功的过程,现在我想回过头来研究他们成长的过程,所以《成长》这本书的焦点不是成功,而是成长的过程,是他们从小学到读书的过程,受教育的过程。


  

做最好的你自己

  主持人:我们说现在这个市面上很多书都在关注成功,但是你提出来一个不同的角度就是成长。我还想让你来说服我,怎么让我觉得成长特别重要,可以让人们淡化对成功的渴望?

  凌志军:首先我们对成功的标准应该有一个新的看法,过去我们认为成功的标准只有一个,比如说只有考上名牌大学,只有考试得了第一名你才算是成功,这样一种标准就会把很多人逼到不成功的那条路上去,因为考上名牌大学的人毕竟是少数,第一名只有一个,那么大多数人就会认为自己是失败者,所以说首先我们对成功的标准就需要有一个重新的看法。

  主持人:那么再说到成功,我们也采访了这些微软小子,采访了几个人,他们对成功也有一些定义,我们一起来听一下。

  张宏江(微软亚洲工程院院长):对我来说能够找到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而且长期的干这份工作,还保持一份热情,这是成功非常好的标志,并不一定说你要干出轰轰烈烈的事业。

  沈向洋(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我自己觉得就是说一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一个期望自己可以成功的人,他等于在不断地推自己,希望自己不断地做得更好,不断地做得更好。

  王坚(微软亚洲研究院主任研究员):如果在他的环境下他可以动用所有的资源,在这种情况下,他如果能做得最好的话,我觉得这个人就比较好。

  主持人:凌老师其实这也就是你书里的一个观点,就是说做最好的你自己,

  凌志军:像刚才我们看到的王坚,他从来没有上过重点高中、重点初中,也没有上过重点大学,为什么呢?不是没有机会,他不去,这就是他选择想要做的事情,选择自己想要去的那个大学。但是说句老实话风险是很大的,所以做最好的我自己,或者做最好的你自己也好,都不是一件说说就能做到的事情,但是有那么多人在不同的道路上面他们同样都做到了。

  主持人:关于成为最好的我自己,我们还采访了李开复,我们来听听他是怎么说。

  李开复(微软全球副总裁):我觉得人生在世,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能有最大的影响力,那么如果能达到最大的影响力就要能够发挥自己所有的潜力,如果要能发挥自己的潜力,就要追逐自己最有激情,最热爱的工作,能够让你真正达到做到你最好的你自己。

  主持人:所以他们的这个做最好的我自己,确实特别有感染力,但是我在听到李开复说这些话的时候我就觉得他们的最好的我自己和他们的成功一样,让我们都可望不可及。这些微软小子他们都有一个共性,我觉得他们的共性就是他们想成为最好的自己,还有别人眼里的成功它刚好是吻合的,所以你有没有想过你用他们来做例子有说服力吗?

  凌志军: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因为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当中,可以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到工作以后,我们有时候会发现我们想做的事情和周围期待我们做的事情是不一样的。只有很少的人能说服自己真正地去做那些和周围不太一样的事情。

  主持人:你有没有想过用普通人来做例子,来说明你的这种观点呢?

  凌志军:在我眼里他们都是普通人。

  主持人:但是在我们眼里他们不是普通人?


  凌志军:对,这就是社会的标准有问题,社会衡量一个人是不是普通总是看他有多少钱,职务有多高,有形的成就,比如科学研究做了多少发明。其实不是,当我跟他们接触的时候,我真的觉得他们都是普通人,

  

“我们既然无法改变教育,那就改变对教育的看法”

  主持人:虽然我们想有些行为有些想法跟普通人是一样的,但是他们所取得的成就在我们这些世俗人的眼里还不是普通人。

  凌志军:问题在于,我们的教育有问题,

  主持人:那您觉得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凌志军: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要把孩子塑造成一模一样的人,没有孩子自己。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人,但是我们期望所有的孩子都成为一模一样的人,我们的社会这么多年,改革开放25年了,我们社会每一个领域都在变,大家都知道变得多种多样、丰富多彩。

  主持人:已经多元化了。

  凌志军:我们的手机铃声都好几百种可以供你任意选择,但是有一个领域,我不知道大多数人想过没有我们没有什么变化,就是我们大家对孩子的期望没有变化。

  主持人:现在这本书卖了多少册了?

  凌志军:它的首印是十几万。

  主持人:首印十几万非常厉害了,也就是说你已经影响很多人了。然后你看着他们的改变很有成就感?

  凌志军:很难说他们就在改变,但是他们真的意识到自己过去的看法有问题,我觉得这就是一种影响。我并不希望用一些很深刻的,对于教育的那种批评、解析。因为那个东西太复杂了,我本身不是教育专家,那是教育专家的事情,我更期望用这本书去唤醒很多人对自己教育现状的不满,哪怕你是第一名,你会对自己不满,同时也期望这本书去唤醒另外一批人的信心,哪怕你是最后一名,你不会因为得最后一名而失望。我可以讲一个故事给你听,泉州的一个高中三年级的学生,他的父亲是我的同事,我说我送给你儿子一本书,我就把这本书《成长》就给他了,结果他过了几天以后他跟我说,你这本书可是把我儿子完全改变了,他儿子拿到这本书以后,把自己关在家里边三天,就没出门,也不去上学了,出来的时候,这个书的上边就画得满满的都是密密麻麻的批注,然后带到学校里。学校正在准备高考,连续进行了两次模拟考试,他没参加,老师说你去干什么去了,他说我在看一本书,他说我不仅要看,而且我希望把这本书介绍给同学;老师说我把同学给你集合起来,如果同学爱听你说,我就算你上学,如果同学不爱听,你就不及格,你就零分,结果他讲了两堂课,同学都非常爱听。后来他上大街买了20本这个书发给他们,他的选择非常有意思,他说我送给了我们学校最好的五名和最差的五名,就是考试成绩,他说我从这本书里知道他们是平等的。

  主持人:所以你的畅销书就是《成长》这本书,它也是用很多事实说话,用很多生动的例子去感染别人,而不是用大量的说教,力图用这个影响别人。

  凌志军:我是这样期望的,所以我讲了很多的故事,这里面有一百多个故事。

  主持人:凌老师,我们今天就聊到这儿,谢谢你。

  凌志军:谢谢。

(编辑:小文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