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 本期内容更多

纪念穆青

央视国际 2003年10月20日 18:38


  解说词:2003年10月11日,享誉全国的一代名记者穆青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青少年时期,穆青受进步思想的影响,于1937年参加八路军从事宣传工作,1940年到延安就读于鲁迅艺术学院。1942年起,穆青到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当记者,开始了他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新闻生涯。新中国成立后,穆青长期担任新华社领导职务,特别是在担任社长的十余年间,他为强化新华社的国家通讯社职能,为把新华社建成有影响的世界性通讯社,付出了大量心血,做出了重要贡献。生前,穆青还担任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名誉主席。作为一名杰出的记者,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穆青都有催人奋进的新闻力作问世。

  提起穆青,人们不由自主地就会想到那篇新闻史上不朽的通讯杰作《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

  字幕: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这篇东西是1965年冬天采访的,1966年的2月7号人民日报和新华社同时发表的。这个人物的报道呀,可以说是穆青同志在战争年代写了赵占魁,陕甘宁边区的劳动英雄,劳动模范,赵占魁之后,就是说解放以后写的有影响的人物第一篇。

  当时人民日报正在开展关于县委书记的讨论,就是说应该做什么样的县委书记,我们并不知道人民日报有这个讨论,我们只是觉得我们国家的整理来说,从全局考虑,需要这样一个典型,他在非常危难艰难的时刻,义无反顾地带着人民群众,去迎接困难,战胜困难,特别是跟灾害做斗争,而焦裕禄正是这样一个典型,特别是他所在的兰考县那是我们河南最苦的县,他是黄河故道,本来我们准备要到那个林县去,去采访红旗渠的战天斗地的这个时机,后来一商量我们到兰考去,因为兰考这个焦裕禄这个人物是在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具有时代强烈的时代感,所以他当时周岩同志先去打前瞻做了一个大体一个星期的采访,然后我们三个一块去的。


  转了五六个县吧,七八个县,然后最后转到兰考,兰考到兰考以后呢,当时我们了解焦裕禄有些事情我们了解一些,但是没有想到到兰考以后,群众反映那么强烈。不管是给干部,给群众谈话都是流着眼泪讲焦书记的事情。这些对我们非常感动了,所以现在从那以后我们就把其它的东西都丢开,就集中力量写这个焦裕禄。那个时候觉得一个县委书记能够在群众中,在那里工作了一年半的时间,能够在群众中间产生那么大的凝聚力那真是不简单,所以听了他的许多故事,我们群众说了哭了,我们听了也哭,就实在是感动,令人感动。所以说不把这篇文章写好,那简直是太对不起老百姓,所以当时就下决心就,当时一再下决心就抓住这个典型呀,向全国来做一个宣传。所以当时也不知道能够产生那么大的。在全国产生那么大的影响也没有想到。所以那个稿子一共但是我们是下了功夫的,一共写了七遍,七稿。

  实际上大概大改小改也不止七次,最后改出来的稿子以后又返回河南,请周岩同志继续到兰考,征求县委负责同志的意见,征求兰考县三级干部的意见。根据他们的意见再做修改,最后请我们当时的社长吴伦齐同志,还有当时的书记处的彭真同志,总书记是邓小平了。他主持日常工作。因为是县委书记吗,彭真同志最后都看过定稿的,这才是2月7号由人民日报、新华社同时发表的。


  那个广播,特别是广播,7月广播广播的非常好,它还有一个故事就是广播那篇稿子怎么也广播不下去,他本身就哭,念着哭,那个哭声不行呀,你不能在那个广播里面搞了好几次才广播成,成了以后确实挺感人,念了以后听着,那个兰考那个全县都在电线杆子地下,那个大广播喇叭底下都围着一群人在那儿听。所有人都要求广播,再多广播几次,多广播几次。

  人物报道,或者是写人物的新闻作品,穆青同志强调一点就这个人物必须具有时代感,必须具有时代感,就是说你选择这个典型,它对我们当今的时代,当今的人民群众到底给他们带来什么,人民群众从这个人物里面能够吸取什么营养?所以他非常强调这个时代感。你比如说焦裕禄,就是那个时代是我们国家处在困难的时刻,这个时候需要一个这样一种人物,他能带领群众抗灾来振兴发展恢复发展我们的经济。而他恰恰是这样认为的。

  我感到穆青同志他是对时代的迈步把握得还是很准的。所以他的作品里面你看充满时代的精神,而且他是应该说是站在时代的,站在潮头,他是站在潮头的。你看他这些作品应该读了一些作品以后感到有一些正气有一种风度,就是说反应了那个时代大家想说的话,他说出来。

  原谅我在想焦裕禄,一直在想,比如说焦裕禄他为什么有那么好的魅力,后来我就在想穆青就是抓住了这个时代精神,抓住这个时代的本质然后站在很高的历史视角,然后来完成了这件作品。


  而以后一般的记者很难达到这个高度,穆青作为一个记者来讲,他有几点是别人达不到,第一他的使命感我发现穆青是一个使命感很重的记者。历史感,别人更难达到。最后一条还有文笔好,文笔好的记者容易做到,有新闻敏感的记者也容易做到,但是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记者这个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

  解说词:穆青一生撰写和创作了大量新闻文字和摄影作品,新闻史上许多不朽的名篇都与他的名字连在一起。早在1943年,穆青就创作了广受赞誉的通讯名篇《雁翎队》,以冀中抗日游击队雁翎队的英勇事迹,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日热情。建国后,穆青采写和参与采写《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记农民科学家吴吉昌》和《历史的审判》等新闻佳作,更是脍炙人口,影响了中国几代读者。


  字幕:穆青写了焦裕禄以后,又写了这个比如后来想了潘纯正,还写了吴齐昌这个,关键是他写了焦裕禄以后就是带动了中国在新闻学,在新闻采访学里面实际上成长了一个专门的报道领域叫典型报道,而且是人物的典型报道,这个典型报道似乎成了我们中国新闻学的一个很有特色的一个东西了,这应该说穆青对典型报道是做出了很大贡献的,当时穆青开创了一个就是怎么用文学的、新闻的手法更丰满地表现英雄人物的世界,当然这个在文革当中这个是比较多的,但是从从新闻学研究来讲,从这个应用新闻学来讲,就是穆青他在典型报道这个研究这个领域里面他做出了突出的甚至可以说是开拓性的贡献而现在我们是搞新闻学家,我们经常在研究这个典型报道,我们研究典型报道常常讲到穆青的新闻作品经常拿他的作品来作为范例来分析来研究来对比,所以穆青他的新闻作品应该说是很有历史穿透点,他对新闻学里面的典型报道领域,他也是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也是供后人去研究去分析的,这应该说也是穆青的另外一种贡献了。

  在他的新闻工作生涯里面有许多创新。我给你举几个例子。这个散文是新闻,就是用吸收文学方面散文的写法来写新闻,这是他提出来的,视觉新闻你们不是听视艺术。吗。视觉新闻就是让人读到新闻以后,如身临奇景,亲临其境视觉新闻是他提出来的,还有适用性新闻,就是你这个新闻是其中一类了要让读者有关的行业看了以后他马上能用地现场新闻等等这都是他提出来的,这个最后实践证明它这些新的观念的提出,都是非常有用的,所以我说他都是他在新闻学实用理论上的发展。


  解说词:穆青曾长期担任新华社领导,对我国新闻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他的领导下,一批有为的年轻人成长为名记者、名编辑;在他的帮助下,一批后起之秀走上了新闻战线的领导岗位。在同事们眼里,穆青是一个平易慈祥的好老头;在青年人眼里,穆青是一个循循善诱的良师;在采访对象的眼里,穆青是一个为人民写作的名记者。

  字幕:特别是他主持新华社编辑以后,把新华社由一个国家通讯社建设成世界型通讯社这个是很了不起,在这样情况下工作这样忙挤时间去写作,去拍照片我觉得这个很了不起,这个可以说带出来一批干部都是这种作风,所以新华社的分社社长都是首席记者,不是光开会,发指示,传达总设计指示,文章把关,不是这样子。都要亲手写,比如说中央领导同志去了,那么社长有的时候参加采访,不仅要会写,还会拍照,这些我觉得都是向穆青同志学习,就是怎么说社长首先是他一边领导新华社工作,同时他还写作,这个带出一些好的作品来,这一点我感到也受穆青同志的影响也很深的影响。就是像我当时在河南就是首席记者,首先是首席记者,当然每年从是这方面对我们有考核,这些是有些新闻单位是没有的。那到那头你要把把关,不然你要亲自写,要亲自拍照,亲自写,我到光明日报工作以后,穆青同志也嘱咐我,你一定要保持这个不能放下手中的笔和照相机。穆青同志摄影作品也是他也很有特色,他的摄影作品的水平、水准也是很高的。那么他去河南除了采访写些文字报道之外,他也经常拍照片,那么我过去在河南也拿过相机,但是基本上是不行的,那么在18年当中我就带着相机跟着他,可以说穆青手把手教我,如果我在新闻摄影方面有一点进步的话穆青同志手把手教的。


  过去那种传统观念,新闻界不是全部,是局部,传统观念,重视文字报道,不重视图片报道,当时还没有电视呀,什么这些还没有这种新闻的欣欣媒体还没有,不重视图片报道,穆青首先提出来而在大声疾呼就是要图文并茂,两翼齐飞,既要重视文字报道,同时要重视图片报道,甚至有些时候一张图片的作用超过了一篇文字报道,这都是他的观点。他为了实践他这个观点,他自己背上照相机,我不记得那一年开始照相,学照相的,身体力行。

  解说词:对年轻人,穆青重言传更重身教。他要求别人做到的事,首先自己做到。身为领导干部的他,为了培养出全能的新闻记者,以身作则,在花甲之年开始习学摄影,刻苦钻研,半路出家,居然有多幅作品在国际国内的摄影大赛中获奖;身为一代名记者的他,采访中总是深入一线,深入基层,来到田间地头,与普通百姓打成一片。

  字幕:我们这一代人是在农村里长大的,站在那边跟老百姓一起滚的,那么老百姓出生入死的都是老百姓掩护我们,支援我们,所以跟老百姓的感情是非常之深。至于他共同的一种感情都有所以他他既能够体贴老百姓,老百姓也能体贴我们。即便是这种心灵共同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些创作者中间有一个人叫任养成,是穆青的好朋友,这个人是干什么呢,普通的石匠,普通的打石头的石匠,他在红旗渠建设过程干什么,干的最危险的活,红旗渠不要把这个山劈开吗,甚至要钻山洞吗,在这个劈山和挖山洞过程中间,往往是一些非常危险的石头悬在那个地方,这个任养成呢就是专门去除掉这些险石,他怎么除呢,那太行山很高呀,他在腰里捆一个绳子,这个绳子系到太行山顶上,悬空,悬空就在那儿用凿子把那个危险的石头除掉,当然也需要打石头,也需要除石头,这红旗渠建设了好多年了,他尽干一天到晚尽干这个事,你想一想那个悬下来的,悬空的有时候还荡来荡去,腰里还系个绳子,年长日久,整个的腰都磨成,全都成血了,全成血了。

  我把他的衣服脱下来,我说把你的衣服脱下来我看看你的腰,那个就是搞红旗渠的时候,腰里系个绳子,在那个悬崖上抖呀,摇来摇去,那么转,那么血红的拉的。这个地方血红的拉的,拉扯用这个,他脱衣服都脱不下来呀等等都是沾上了呀。疼得要命,那个皮肉都揭下来了,就那样子天长日久就变成了一条老茧,这个腰里面生了一条茧。我一看我就,我把他衣服脱下来,脱下衣服看一看我一看就掉眼泪了,我说这样,为什么呀,还不是为了建设我们国家,这么个苦干,那个精神实在另人感动,我说这样的共产党员上哪儿找去。


  解说词:穆青的笔,总是饱含情感;穆青笔下的人物,总是催人泪下、催人奋进;穆青的作品,总能把住时代的脉搏;穆青作品的读者,总会深受鼓舞、深受感动。穆青的新闻作品,无疑是中国新闻史上的一块丰碑。对此,研究新闻史的学者会从不同的角度给以评价,但有一点却是大家的共识,穆青的一生对人民群众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

  字幕:穆青同志非常平易近人,他下去采访呀,群众都愿意跟他说心里话,一点架子没有,就是也不是说上来采访拿个本子,就是采访那篇报道就是人民呼唤焦裕禄,就到各地和干部群众就是,让大家谈谈心里话,就谈心当中就形成了这样的主题,最后回来到现场了。这是我是全程陪同,就是这个好像不经意间他这个构思都有了,实际上他和群众谈话,和基层干部谈话这个交流当中就很自然地把这些把握住了,把握住了群众在想什么,广大干部群众在呼唤什么,就把握住这个问题了,这一点也是穆青采访作风对他的一些作品的形成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新闻工作是一个非常艰苦的工作应该说,但是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值得为之奋斗一生,特别是我们现在这个共产党员这样的一些人虽然艰苦,从而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就是更应该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所以能为人民做出点奉献我说那是最大的荣誉,也是最大的幸福。”(完)

(编辑:小文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