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阅读情调

央视国际 (2003年05月16日 12:04)

  解说:

  1965年,英国的“披头士乐队”创作了一首名为《挪威的森林》的歌曲,这首歌很快就流行起来,并成为“披头士乐队”的代表作之一,很多人认为这首歌曲代表了六十年代西方青年人的一种暧昧而反叛的精神状态。15年后,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在1987年出版了同名小说《挪威的森林》,这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描述了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透过作品折射出日本战后伴随着经济的起飞,那一代青年的生存状态。

  在小说的一开始作者写道:“飞机刚一着陆……我听见天花板扩音器中低声传出的背景音乐,那是一个管弦乐队自鸣得意演奏的披头士乐队的《挪威的森林》,那旋律一如往日,使我难以自己……”引自(第一章,渡边的回忆)。写这本书的时候,作者年近四十岁,村上春树本人曾说过:我想写很轻松的小说,二三百页纸,漂亮的,留在记忆中那种小说,一本把全国女孩的眼泪都逼出来的小说”。他确实做到了。这本书为作者带来了巨大的声名,到1996年为止,仅仅在日本就销售出七百万册之多,村上春树几乎是世界范围内知名度最高的日本作家,《挪威的森林》也成为了村上春树的代表作。

  上个世纪80年代末,村上春树的作品被介绍到了中国,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挪威的森林》爬上了畅销小说的榜首,村上春树也成为了时下文学阅读的热门人物。人们阅读,讨论,关心着有关村上春树的话题。在网上如果你打入“村上春树”,可以看到很多的文章和链接,同时也出现了专门的网站,名字就叫“挪威的森林”,喜爱村上春树的读者在网站里交流着彼此的阅读体会,讨论与村上春树有关的各种话题,小说,音乐甚至是村上春树描写过的食物。在所有这些文字和议论的字里行间,有一种说法出现频繁而格外引人注意——那就是村上春树化——“小资”式的阅读。

  徐昕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瑞典语专业的老师,每天清晨,他都这样匆匆忙忙地,从老师宿舍赶往教室去为同学们上课。

  作为一位年轻的老师,徐昕的年龄和他的学生差不了几岁,在很多地方,他和同学们有着许多年轻人共同的爱好。让我们感兴趣的是,徐昕也是一位村上春树的爱好者。在村上春树刚刚开始流行的时候,他在书店里偶尔看见了村上的作品,好奇心使得徐昕成为的村上春树的热情读者。

  采访徐昕

  我觉得村上春树的小说,它的情节不是特别明显,但是他更注重一些气氛的渲染。我觉得他有一种很空灵的东西在里头,就是虽然他体现不出什么情节,但你看的时候,它会给你,好像很忧郁的一种心情带给你,或者说他有一种,很发自内心的一种东西带给你。

  解说

  利用休闲的时间,徐昕几乎阅读了村上春树被翻译过来的每一部数作品,在他看来,村上春树平淡冷静的文字说出了自己这一代人对生活的很多看法。正是这一点使得《挪威的森林》成为年轻读者心目中的经典作品。

  采访徐昕

  因为我觉得,现在我们这个社会处于一种比较稳定的发展时期,它虽然是在一种微妙的变革的一种过程中,但是它是一种很平和的一种变革,所以在这种安逸的生活下,很多人可能会思考这样的问题,就是说我的这个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东西,可能会有这样的想法。村上春树他经常会讲到,他说的生活是你自己的,想怎么活都无所谓,这是他对人生的一种态度,包括他说的那个,他有一本《夜半蜘蛛猴》里面,他讲道生活就像一个面包圈,中间是空的,生活的终极目标可能也是一个空的。

  解说

  “小资” ,或者说“小资”产阶级情调,最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被人们用来批判一种生活方式,在那个时代的话语中,“小资”无疑是一个很不受欢迎的词,然而比较起来,“小资”大概又是那个时代语气最轻的一种负面评判。

  现在的人们在使用“小资”这个词语时,往往并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定义。一般说起来,被别人称为“小资”的人往往都受过高等教育,他们都有着收入相对较高的工作,都市中的白领往往被认为是“小资”最集中的阶层。

  在北京和上海这样的城市里,三里屯,衡山路上的酒吧,星巴克,小西餐厅都被看作是“小资”们常常光顾的地方。每个夜晚,这些地方都晃动着“小资”们模糊的身影。“小资”不是一个阶层,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情调,一种姿势。“小资”喜欢看伊朗电影,喜欢看王家卫,孟京辉的戏剧要时常挂在嘴边,要在深夜里盘腿坐在地板上看黑白老片,感动得流泪。“小资”是怀旧的,要听老歌,“小资”要有一只灵敏的鼻子,嗅得出时尚的气息,“小资”的世界里永远充满了诗情画意,当他们坐火车外出旅行时,窗外一定是金黄的麦田和白桦林

  而最典型的“小资”,就是下午的时候,在星巴克里用笔记本电脑写文章或者工作的人。不难看出,很多人在谈论“小资”时语气里充斥着一种嘲讽和批评的味道,很多人对、“小资”和“小资”情调不以为然,认为“小资”的本质就是虚假,“小资”一词本身常常被用作指责,而不是心平气和的讨论。

  在众多评论“小资”的书籍里,中央财经大学中文系教授包晓光所著的《“小资”情调》一书是比较全面,也是比较客观的一本著作。作者包晓光详细列举和讨论了“小资”以及“小资”情调概念,更为重要的事,包晓光强调指出了讨论“小资”话题的前提,这一前提就是当今中国社会的都市化发展进程。而围绕“小资”所展开的种种讨论,都表明了都市中一个特殊群体的生存状况和他们的文化追求。

  采访包晓光

  它是一个在我们今天这样一个社会语境下,说到的一群人。这群人,我曾经开玩笑,这群人实际上面积相当广大,我们可能每个人都有一点“小资”的成份,或者说我们身边肯定得有一两个“小资”,它指的是人的精神生活;所以我曾经开玩笑,我说,比如说有那个预备“小资”,还有退役“小资”,还有前“小资”,还有后“小资”,我的意思就是说,它弥散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每一个人可能在某一个领域里面,都有它的影子。

  解说

  黄集伟是国内著名的文化评论人,曾经当过六年的中学语文老师。前几年黄集伟对于歌手雪村的精妙评论曾使得雪村感动的差点落了泪,也使得许多人加深了对他的印象,而他1999年出版的《请读我唇》,则被认为是一部收集与研究民间词语现象的精彩之作,正是这本《请读我唇》同时也被人列为小资读物,这真是一件令黄集伟无可奈何的事,

  采访黄集伟

  像vavan这样的人物形象,那样的一个女孩,作者处处暗示到,她可能有一个堕落的经历,比如说烟头在手臂上灼伤的疤痕,又比如说吸过毒等等,这样一些被人们认为很灰色的这样堕落的经历,而她的外在表现又完全的与众不同,在生活上、在生活的品位上,她有着某种非常特殊的一些,很个性化的追求、很西化的一些追求。比如说到咖啡厅听爱尔兰的音乐,她的穿着打扮都是很个性化,极力要区分出和周围的人群,这种大众有一种区分。

  解说

  除了村上春树之外,玛格丽特·杜拉斯,这位法国的女作家在所谓小资们的阅读书目里也是经常被关注的对象,她的代表作《情人》描写了一个发生在越南西贡而让人震惊的故事,一段13岁的法国少女和三十多岁的中国男人之间的爱情。在中国作家里,张爱玲被认为是小资的祖师爷,而当下最有代表性的小资作家就是安妮宝贝,她生于七十年代,先后在中国银行,广告公司,网络公司里任职,主要作品有《告别薇安》,《八月未央》,《彼岸花》,《蔷薇岛屿》等等,在网上开有自己专门的网站,像小资称杜拉斯为杜拉一样,安妮宝贝也被她的读者亲切的称为安,而她的写作题材大多关于另类的爱情都市生活,大多喜欢用第一人称来说故事,与传统的文学作品相比,这一类作品似乎更容易得到时下读者的认同甚至模仿。

  采访包晓光

  这样的作品它里面表达着一种,不同以往的文学的追求,就是对一种个人的感觉,对这种感觉的一种咀嚼和品味,甚至可以这样来说,我也做过这样的表述,在这样一个被表现的对象,在文学作品当中被表现的对象来看,他的这样一种对个人的这种精妙的感觉、微妙的感觉、个人化的感觉,做一种自我的玩味,我想这是他极为突出的一个特点,我觉得他们阅读有一个特点,就是追求比较新鲜的东西,甚至这个新鲜,我们都不是说它是时尚。你比如说有人归纳“小资”喜欢看的电影是伊朗电影,那么在伊朗电影之前是法国电影,那么他们在看法国电影的时候,可能大家都没看法国电影,等大家都去看法国电影,只有“小资”可能就不看法国电影了,看伊朗电影。我觉得他可能在阅读这个领域当中,可能也有这个特点,就是他追求特别新鲜的东西,而不是整个社会人群都在读的一本书,那可能“小资”就不读了,就另外再找一个。所以“小资”的阅读可能跟他们的生活状态也有相似的地方,就是他们比较追求那种新鲜奇特的东西。

  解说

  除了安妮宝贝以外,像赵波,卫慧,棉棉等等,也都被人看作是小资作家。她们的作品风靡一时。另外一些流行的读物,例如美国漫画家查尔斯·舒尔茨笔下的卡通小狗史努比,台湾作者几米的都市绘本,还有一些关乎时尚与品位的书籍和杂志,例如生活与艺术丛书,雅眉丛书系列等等,都被看作是小资阅读的热门话题,如果要列出一张小资必读的书单,那么我们会发现选择的标准过于的宽泛,而可以选择的门类和数量又太多了,那么到底小资读物的特点是什么呢?

  采访黄集伟、包晓光

  当时设计的时候我们基本上设想,不会有很多人来申请,因为我们感觉“榕树下”的知名度没那么大,能有一万多人来玩就很不错了,结果没想到,可能是免费午餐的关系吧,开放之后申请的人非常多,最后就达到了十万人。

  解说

  伴随着阅读内容的改变,人们的阅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网络走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随着网络的普及,在享受着网上生活便利的同时,网络又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深刻的改变。年轻人越来越喜欢通过网络来阅读,他们可以更快,更多的读到各式各样的文学作品。同时可以通过网络,更加方便,直接的表达自己对作品与作家的喜好。有很多所谓小资的作家正是通过网络而崭露头角,许多关于小资阅读的话题也通过网络而流行,如果说上网在今天意味着一种时尚而又普及的生活方式的话,那么网络同时也是所谓小资阅读的一块活跃的阵地。这其中的代表之一,就是一个以文学为主体风格的网站——榕树下。

  榕树下网站成立于1999年,在开创之初,全部的工作人员只有区区的12个人,然而榕树下在随后的日子里取得了飞快的发展,它的特点之一是可以随心地创建属于自己的网上个人文集和留言版,上网者可以将自己的文章上载,还可以快捷的选择个人化的页面设置,这使得每一位登录者都可以在网上满足自己文学发表的梦想。而榕树下的人气也迅速攀升,并在2000年左右达到高潮。

  采访“榕树下”网站技术人员

  当时设计的时候,我们设想不会有很多人来申请,因为我们感觉榕树下,这个知名度没那么大,能有一万多人来玩就很不错了。结果没想到可能是免费午餐的关系吧,一开放之后申请的人非常多,最后就达到了十万人。

  解说

  在榕树下网站赢得成功反响的同时,以安妮宝贝为代表,一批年轻的作家也借助榕树下走入读者的视野,他们的作品在网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并通过网络走向传统的纸媒介。然而有很多人对此却不以为然,他们认为榕树下是一个充斥着小资情调的网站。

  采访“榕树下”网站编辑香妃子

  最终为什么会能够造成这样一个很“小资”的状况,我们也分析过原因,可能主要是因为上榕树网站的这个人群,主要是一些二十岁左右的青年或者是二十多岁的学生、包括白领,所以他们更加愿意看到一些非常城市的、或者非常时尚类的、或者能够反映他们生活状况的一些文章,这些文章的点击率会非常高,而且写这样文章的作者,会看到很多人给他留的评论,会很受鼓舞也就会不断的来发文章。

  解说

  与个人文集的随意性不同,榕树下专栏里的作品都是编辑从网上投稿中选出发表,向榕树下专栏投稿的作者来源很广,他们只要进入榕树下的页面,为自己的作品选择一个类型,在选定相应的授权级别,按一下发送,稿子就被寄到编辑文库里,而编辑会很快浏览他们的作品,如果可以的话,很快作品就会发表出来。榕树下最热闹的时候一天要处理一千多篇来稿,通常发表十分之一左右。而除了网上的联系之外,通常也只有百分之五左右的作者同他们的编辑有过当面的交流。

  采访香妃子

  也许有人说你到书店里淘书是一种乐趣,我不否定这一点,但是有一点,就是说如果你在一个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我觉得有时候,时间它根本不允许你去,比如说我一天工作很忙,我一个星期工作很忙,我在休息的时候,我可能就蒙头大睡了。当然如果这种时间我用网络的方式,我可以很快的得到,我想要阅读的一种标准,就是网络上有一种查询功能或者是其他的一些,网络上有一个分类的功能,你很快的就能直接指向你的目标读物,我觉得这在现在的生活说起来,你说它是快餐也好,你说它是其他什么方式也好,我觉得对我的生活,至少是有利的。

  解说

  作为无数利用网络来进行阅读的都市青年之一,萧飞每天早晨匆匆的离开了家门,等待他的都是忙碌紧张的一天,他在上海的一家IT企业工作,加班到深夜也是常有的事。萧飞像大多数年轻人一样,承受着都市生活中的各种压力。

  工作之余,萧飞经常打电话约朋友们外出聊天,见面的地点就通常选择在自己喜欢的酒吧里。他们在酒吧里谈论着自己喜欢的话题,享受着夜晚都市里的轻松时刻。

  除了和朋友们聚会之外,萧飞还喜欢经常上网阅读一些自己喜欢的文章,他现在已经很少去书店里挑书买书了,网络成为萧飞业余时间里休闲阅读的一种主要方式。

  采访萧飞

  我们平时读的纸质媒物就存在一个问题,你只能看不能回应,甚至你觉得一个人的作品,一旦出了书,它势必在你的心目中,好像有点高高在上的感觉,也就是没有一个读者回应,而在网络上,每个人我觉得不管他名气大、名气小,大家都是对着电脑屏幕和键盘敲打字,我觉得大家可以互动,比如说我觉得这篇文章好或者不好,我说出理由,当然我也可以不说,但是我觉得这样,可能对读者和作者之间,会有一个比较好的沟通。

  解说

  网络给萧飞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它使得阅读变得更加方便和快捷,萧飞也可以在网上对他看到的作品进行评论,同时他还在网上发表自己的作品,对他来说,写作变成了一种非常自然而普通的生活方式。

  网络给阅读带来了的变化除了方便快捷之外,网上阅读方式所花费的费用也比买一本书要便宜的多,同时加上电脑屏幕给读者眼睛带来的疲劳,这使得网上阅读有时候也变得更加的漫不经心,而网络对于写作带来的新的冲击,它在某种程度上,也使写作变得更加方便,只要面对电脑,每个人都可以进行写作,写作的内容也变得更加自由。同时也就变的更加个人化,网络又为这种写作提供了一个发表,交流甚至争论的空间,网络所产生的随意性的阅读心态和个人化的写作也是小资情调流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赵波在某些评论中被认为是典型的小资作家。她70年代生于江苏,20岁离开家乡,去过很多地方工作和生活,主要是上海和北京这两所城市。现在在报刊上写专栏,在网上开有赵波小站,笔名青青波儿。赵波的小说似乎更多地关注着两性及婚姻关系,爱的双方往往是年长的男性和年轻却绝不幼稚的女性,而主人公的名字往往叫做“二毛”,一个有大量缠绵之语的都市女孩。

  赵波喜欢在上午睡懒觉,而她经常在下午出现在三里屯的酒吧里,有时候也约朋友一起在这里聊天。她喜欢三里屯下午的安静和阳光。

  赵波喜欢旅行,也喜欢将自己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拍摄下来,她觉得镜头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在她出版的作品里,还附有自己即兴创作的速写画,而文字之间流露的则是一种对都市人生的旁观和体味。

  采访赵波

  我觉得我是一个比较边缘化的人,因为一直没有在一种工作机制当中,所以是用一种边缘的心态看各种各样的人,这个时代在变化,我可能看到了在变化当中各种各样的人和故事,这肯定和我闲散的生活是有关系的,我是一个局外人,局外人可能更加“旁观者清”,也可能想得更多一点。

  解说

  江苏文艺出版社的雅眉丛书被认为是一套典型的小资读物,雅的意思是雅皮,眉则是指美眉,一种对女孩的时尚称法。这套丛书分别从阅读,看碟,护肤,上网,抽烟喝酒饮茶五个角度展开,其中的《想水一样的碎》讲的是香水与女人之间的故事,。书中有对时尚香水的介绍,一些独特的护肤方法,还有一些爱用香水的年轻女孩的故事。这本书已经出版就收到了小资们的热烈欢迎,首版六千册一销而空,甚至于在图书展览会上的样书也被人偷偷拿走。

  《想水一样的碎》的作者南蒂在出版社工作,她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学历,她觉得选择香水是一个很自然的写作角度。因为在她看来,小资应该是一群热爱时尚的人。因为时尚代表着一种有品质的生活。

  采访赵波

  我觉得香水首先是时尚的一个元素,能够代表时尚的一个部分;第二我觉得它能够反映人的性格、反映出他的气质,从中我们可以看见,像一个人给他勾画一个侧影一样,通过香水来写人,我觉得这是一个内在的很默契的一个地方,心有灵犀的地方。

  解说

  像大多数年轻的女孩一样,南蒂平时喜欢逛街,喜欢看像《ELLE》那样的时尚杂志,在平时的生活当中,南蒂周围也有一些人开玩笑的说她是小资。

  每天下班之后,南蒂还经常去健身中心放松自己,空余的时间里,南蒂回到大学课堂,继续攻读博士的课程。对日常生活品质的追求让南蒂体会到一种精致而放松的情趣,而系统严谨的学习又为南蒂提供了一个理性思考的依据,这种二者合一,看似矛盾的生活状态在深深影响着南蒂的阅读和写作的态度。在很多评论中,小资作家们是被猛烈批评的对象,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十小资女作家解析上下两本书就是这一类批评的代表之一,赵波在这本书里头一个遭到了评论。作者蜘蛛在书中这样写道:让我们随便拿起把菜刀,试着剖析赵波和赵波的小说,我们看见的组成部分是:小资,美女,作家,颓废,自恋和矫情。

  赵波小说中的情节除了发生在酒吧就是发生在夜里,小说的开头一定要引用某句话,小说的主人公从萍水相逢到各奔东西,这中间的过程是赵波最擅长的,文笔细腻,让伤感告诉伤感,赵波就在这伤感之间穿针引线,时尚杂志是她的根据地,小资是她的读者。

  而面对着这样的批评,赵波似乎并没有太放在心上。

  采访赵波

  如果说我很“小资 ”,就代表“小资 ”有市场了,就说明很多人他们想成为”小资 ”,或者说他们喜欢看“小资 ”的东西,只要他们喜欢看,只要我的书有人看,我无所谓他们怎么把我定位。

  解说

  作为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成名的作家,陈村觉得自己大概是阅读网络文学作品最多的作家了。他曾经担任过榕树下网站的艺术总监,面对种种关于所谓小资作家的评论、陈村觉得这里存在着一种误解,他觉得事情未必如此。

  采访陈村

  “小资 ”们先把自己弄出了一个气味,然后就把很多东西拉进来说那气味,比如说张爱玲,我在《躺着读书》论坛当了近两年的版主,这就主要是讨论书,动不动就会出来您刚才讲的那几个名:“安妮宝贝”、“杜拉斯”、“张爱玲”、“三毛”都是反反复复地出现,我想这可能是他们之间一个识别的信号,就像我别着一个徽章一样,我是北京大学、我是上海复旦大学有个徽章一样,他们以此来识别同类,除此之外我觉得,很多都是误读的,张爱玲不是他们说的那种“小资 ”。在“安妮宝贝”的文章里面,也有别的一种东西。

  解说

  在过去的一年里,图书出版市场上掀起了一股所谓的“小资”风,各种各样的书籍打着小资的旗号出现在市场上,作为一种现象,我们不应该简单的说好或不好,不管怎么说,所谓的小资和小资情调,其实代表了人们对更高的生活品质和生活品位的追求,它的背后是中国经济巨大的发展与社会深刻的变革。所谓的小资阅读,其实也是在这种发展与变革之下,文学自身的一种多元化的尝试,这种尝试鲜明的体现为写作与阅读,方式和内容的巨大变化,无论如何,作家和读者都将会对这种变化做出自己的选择。

  在榕树下网站赢得成功反响的同时,一批年轻的作家也借助榕树下走入读者的视野,他们的作品获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和模仿,然而在一些看法中,榕树下却与”小资”结下了紧密的关联。

  采访

  “榕树下”网站编辑香妃子

  与传统的文学媒介不同,榕树下的作者很少与他们的编辑见面,通常只有为数很少的作者同他们的编辑有过当面的交流,而与此相反,在榕树下发表作品的作者人数却非常之多。

责编:费溢群


[ 新闻发送 ] [ 打印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