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艺频道 > 综艺大观 > 正文

“一巴掌”

央视国际 (2004年07月19日 14:15)

  “一巴掌”是我们《综艺大观》常念叨的三个字,不是说每个导演都有暴力倾向,看谁不顺眼就给谁一巴掌,而是面对每一期节目单的时候掰掰手指头,数数其中的艺术品种够不够“一巴掌”。因为是“大观”嘛,所以每期节目不能只是唱歌、跳舞,要不怎能显示其“大”呢?假如你就觉得歌舞好看,死活不想要魔术杂技、戏曲曲艺,那么等待你的肯定是“老大爷”的那句话——“这够一巴掌吗?”

  顺便说说“老大爷”的手,由于该同志雄性激素分泌旺盛,所以不仅胡须规模庞大,连手上的汗毛都足够吸引视线。每次那只趋于原始色彩的手在你眼前挥动的时候,你会觉得比真给你一巴掌都难受。

  这“一巴掌”就是“老大爷”定的最低标准:每期节目的艺术品种不得低于5个!

  平心而论,这挥挥手的做法尽管看起来有点教条,但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习惯看《综艺大观》的观众都希望每期节目热闹点儿,新鲜玩艺儿多一点儿,光唱歌跳舞根本满足不了大家的收视要求。

  这样,难题自然而然就来了,上哪儿找那么多好玩的东西呢?现在的观众多成熟啊,再奇妙的魔术也留不住视线,再惊险的杂技也觉得不养眼——看得太多了。我记得小时候露天电影常放《杂技英豪》,转碟、钻筒、蹬车、扔帽子……早看烦了。现在您到杂技团看看,这些节目还演呢,只不过衣服穿薄穿少了,以前一辆自行车上站10个人现在能站20人了,以前能扔6个帽子现在能扔10个还面带微笑了,可观众能提起兴趣吗?还不如在小饭馆里偶尔能碰上个服务员一下子端5盘菜出来看得新鲜呢。

  怎么办?一边是“一巴掌”,一边是让人提不起兴趣的老节目。为了走出两难,导演们只能背上干粮袋,操起望远镜,另辟蹊径苦苦寻找了。

  记得有一次我正为这“一巴掌”着急的时候,忽然从《北京晚报》上看到一则小消息,说一只小狗儿会唱歌!短文中还配着一张照片:一个小姑娘吹着口琴,身边的小狗儿引吭高歌。拿着报纸,我的眼睛立马亮了,像饿了三天的汉子闻到了道口烧鸡。《北京晚报》的同志很帮忙,没费多少工夫我就和小姑娘联系上了,周晓冬导演自告奋勇当起了摄像。

  兴奋之余,我俩谁也没想到,接下来的拍摄工作简直就是耐力与信心的考验。到了小姑娘家后,我们看见小狗很高兴,可小狗看见我们很生气。一进门,它就带着它的孩子(或是它弟,我忘了)冲我们猛扑猛叫,坚决不让我们在它的领地停留,连它主人的命令都不听了,尖利的叫声让我们心慌意乱。

  我们深深知道,一般来说,人心情好的时候才唱歌,况狗乎?可它一点儿都不高兴,这种情形下让它唱歌无异于让我在大街上狂吠!无奈,主人把我关在另一间屋里,而把晓冬、摄像机、狗和她关在另一间屋里。可怜我的同事晓冬,为降低狗对他的关注力,和摄像机一起蹲在地上,像雕塑一样不敢出一口大气。而它的主人则一遍遍吹起口琴,给小狗儿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小姑娘说每次都是她一吹口琴狗就跟着唱。

  大概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努力后,小狗儿终于在主人身边安静下来,并且渐渐地和着琴声开始“呕、呕”鸣叫。在完成了一整段有旋律感、有节奏感的“歌唱”后,小姑娘第一个坚持不住了,她说头已经晕得不成了,再吹下去非吐了不可。这时让晓冬站起来也已经很不容易,腰和腿好像不是他的了。

  直播的时候这段不到一分钟的录像引起观众浓厚的兴趣,那只会“唱歌”的小狗儿留在了很多人的记忆,它成了那期《综艺大观》最大的亮点,同时也给我完成那“一巴掌”指标立下了汗马功劳。

  很长一段时间,我不断接到观众的电话,执著地推荐自己会唱歌的小狗儿。哈尔滨的一位小姑娘甚至说:“我的小狗比你们的小狗唱得更好听!”而且在电话里一遍遍给我放录音听。最后您可以断定我没去哈尔滨,一者我没听出彼狗比此狗更动听,二者我实在是有点怕了。文/孙滨

责编:晓宇  来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