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 关于我们

《不说再见》之“泥巴儿”倪萍

央视国际 2004年04月26日 17:30

  很难想象屏幕上光彩照人的倪萍有这么个土得掉渣儿的外号,组内极近的几个朋友都如此称呼她。晓冬导演每每拿起电话都是“泥巴儿,哪儿呢?”透着亲切、踏实。

  我和倪萍没有太多的接触,因为我来《综艺大观》组的时候,倪萍已经离开了。但来这儿的第一件事我就是做一期回顾《综艺大观》的专题片《掌声响起来》,于是在堆积如山的播出带中我看到了一个又一个倪萍。

  其实有很多人都跟我一样,提起《综艺大观》最熟悉的就是倪萍,她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语大家都不陌生,甚至她说话时稍稍倾斜的肩膀都成了一个认知她的细节。她用胶东话播的《天气预报》,几乎成了一个时期人们挂在嘴边争相模仿的笑话:“淅淅沥沥的小雨夹着嗖嗖的西北风,今儿刮明儿刮后儿还挂,一直刮到下星期六……”。组内策划朱海说的一句话我印象极深:“要说《综艺大观》就必须说倪萍,在老百姓心里,《综艺大观》就是倪萍,倪萍就是《综艺大观》!”

  的确,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倪萍曾在我做的一期特别节目中说:“我总共做了120多期《综艺大观》,从28岁做到36岁。可以说主持人最好的时间很荣幸被《综艺大观》收走了,《综艺大观》也给了我最好最好的回报,我在这个栏目当中真正意义上的成长起来了。”

  有很多观众都不明白,为什么倪萍要在自己如日中天的时候离开《综艺大观》,是厌倦了还是另有它谋?

  她说要离开是自己主动提出来的,因为她觉得观众到了周六看到的总是这张脸,没变化,即使再亲近也让人感觉太多了。“当时我是怀着很深的感情离开的,这个感情别人理解不了,如同一个母亲和一个孩子一样,分开是需要血肉撕扯的。”

  我记得那会儿是在栏目中公开评选主持人,有三位年轻漂亮的姑娘一起主持,倪萍也在现场。回忆起这个情景,她真切地说:“当时我在观众席,镜头切到自己后,按照导演要求要鼓掌,于是就热烈鼓掌。晚上回家后,写了一篇很长很长的日记,那天真正体会到失眠的滋味了。这种心情你可能能体会得到,即使是你自己的选择,但当你真正离开,真正有人取代你的时候,你就会觉得你失去了一块阵地,失去了你原有的观众群。”

  在她决定走了之后,有很多观众都写来了信。其中有一位大妈的话特幽默,她说:“替你鸣不平啊,他们怎么把你放在了台下,打入后宫?”

  直到我来组里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有喜欢倪萍的观众不断打电话过来,语意几乎是一致的:“为什么不让倪萍主持?倪萍不主持,我们就不看《综艺大观》了!”一听你就知道,这其中有街道里的老太太,有学问深厚的儒者,也不乏整天与书本相伴的孩童。继而你会明白为什么节目不可避免地失去很多观众,这与《正大综艺》杨澜走后江河日下如出一辙。

  我采访牛群的时候,他让我到他的片库中去参观。他在《综艺大观》中拍摄最多的就是倪萍,不同时期,不同造型。看着一堆大大小小的照片,牛群感慨地说,倪萍能成功最大的因素是源于她的真诚。从照片中就可以看得出来,倪萍的笑是真的,倪萍的哭也是真的,她的眼睛说明了一切。

  有人最讨厌倪萍哭,说这是煽情。我不知道还有谁能用自己的表达让观众的泪和自己的泪那么快地流在一起。最典型的例子是在《综艺大观》一百期庆典上,她讲了一个和她有关的真实故事。

  北京80中有位小姑娘叫赵盈,身患绝症。她特别喜欢倪萍,见倪萍一面是她生命中最后的一个愿望。她曾经让爸爸背着,几次到电视台都没找到倪萍阿姨。倪萍得知这件事情后,抱着鲜花和同事一起赶到赵盈家里去看望她。

  一进门,这个清秀的小姑娘就扑到了倪萍的怀里。“我没有孩子,但那一刻,我感觉自己特别像一个母亲。”回忆当时的情景,倪萍感慨万千,尽管这个小姑娘是《综艺大观》千千万万电视观众中的一个,但紧紧相拥的时候,她感觉她们的心竟贴得那么近。

  为了能治好赵盈的病,倪萍曾跑过多家医院咨询,也多次托人从国外带药;没事的时候也常给她打电话,“我就是想让她知道,在这个世界上大家都在关心她、帮助她”。

  在见面的一个多月后,小赵盈去世了。临走那天倪萍刚好出差,没在北京。病床上的赵盈不断念叨着,倪萍阿姨哪去了,倪萍阿姨哪去了?她还嘱咐妈妈,一定要给倪萍阿姨买一件黄毛衣,她说倪萍阿姨第一次上春节晚会穿的就是黄色的衣服,特别好看。直播的时候倪萍捧着这件黄毛衣,哽咽着,几乎不能自持。我看到台下许多我们熟悉的嘉宾都眼含热泪,无不动容。

  试想,靠简单的煽情能如此打动人心吗?靠机械的技巧能让人久久难忘吗?在编辑《掌声响起来》的时候,每每看到这段素材我都眼眶湿润,心绪难平。

  在做《综艺大观》两百期庆典的时候我故意设计了与此有关的问题问给倪萍:“你的眼泪到底是真情还是煽情?”没想到她当众开了个玩笑:“其实我就是爱迎风流泪!”

  继而,她又坦诚地说:“我姥姥今年93岁了,她说的一句话让我一生都忘不了。她总爱讲,会说的那个永远不如会听的,会写的那个永远不如会看的。我到底是真情呢还是煽情,让观众去评判吧,反正说什么我都能接受。”

  采访导演陈雨露时,她最大的体会是倪萍的成功源于她的刻苦和钻研。记得倪萍刚来的时候,没事总是拿着一个掌中宝对着镜头说话,一段话用几种不同的表达方式,然后一遍遍反复看带子比较。天长日久,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倪萍主持就像邻家媳妇和你聊天一样平易、亲切、自然、可信,为什么有的主持人那么生硬、那么装腔作势,因为他们既没有真实的内心基础又没有娴熟的舞台表达。

  导演刘铁民的评价更深刻:倪萍是用心在做节目。我也见过太多的主持人,他们都是在录节目前一天来拿稿子,排练的时候仍然磕磕绊绊地在念,有时候连个整句子都说不出来,你能指望他们在真正面对观众的时候有什么出色的表达吗?话筒架子而已。

  刘铁民说,倪萍绝不这样。她是全身心投入到节目上,从筹备开始一直到直播结束。有一期节目的主题是说母亲,倪萍在策划会上就和大家一起碰撞,出点子、拿主意,讲了许多有关母亲话题的故事,感动了导演组的同仁(当然也是流了泪的)。

  直播的时候,由于整个节目时间没控制好,离正常时间少了三分钟,刘导急忙让倪萍填空。可是,三分钟的时间说什么好呢?很多主持人就怕直播,因为直播难以遮丑,而且最怕直播加词,一旦失口,就会成为第二天街头巷尾谈论的大笑话,使人颜面扫地。

  直播不等人,已经来不及商量了,只见倪萍拿起了话筒:“我们今天谈论的话题是母亲,我看见现场有妈妈带着儿子来的,爸爸带着女儿来的,小伙子带着女朋友来的,不知道有没有带着自己的妈妈来看节目的?”听了这句问话,用刘铁民的原话说,“我的头发根都竖起来了!因为我根本没有想到倪萍会这么问,也不知道现场会发生什么事。”

  的确,我也可以想象,在这种情况下平庸的主持人会干巴巴地议论几句母子之情是多么深厚,母爱是多么伟大,草草了事。倪萍却选择了与观众沟通,她想用此时此刻真实的情况来深化主题。

  正当大家面面相觑的时候,有个小伙子举起了手,他身边的妈妈兴奋而紧张地微笑着,用倪萍的话说,“她是今晚最幸福的妈妈。”在观众会心的微笑中,倪萍娓娓道来:“平常我们都应该多想着点妈妈,周末的时候别光顾着女朋友,有空也带着妈妈一起来,看看电视台什么样,看看倪萍什么样,让妈妈也和我们一起开心!”如果我在现场,我想我也会像几百名观众那样,给倪萍最热烈的掌声的!这是那天的神来之笔,不仅三分钟的空白填上了,而且超出了节目的表演层面,成为那期节目的一大亮点。

  “不是用心来感悟,哪来的这份自如发挥!”——经典的三分钟已经成为刘导难以忘却的细节。

  知道这背后的故事,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倪萍能半跪在百岁老人面前拉家常,为什么在抗洪的大堤上能一身农装给战士们演小品,为什么重返银幕演《美丽的大脚》能一举夺得金鸡奖和华表奖。

  有时她的敬业是让你想象不到的。那是在直播国庆五十周年焰火晚会的时候,开场白由倪萍在导控室完成。离直播还有一刻钟,忽然不见了倪萍,正当大家摸不着头脑的时候,她气喘吁吁地跑来了。原来她在楼道里上上下下地跑了好几个来回。

  为什么?我不解地问。

  她笑着说,这样可以气息贯通、情绪高涨啊,能迅速进入直播状态!

  你不怕把妆跑花了,把衣服跑褶了?

  状态最重要,再好看的脸蛋没精气神也不行啊!说完,她便旁若无人地大声重复台词去了。

  我看着她,既好笑又佩服,用一句广告语,那真是“鲜得有一套”啊!文/孙滨

(编辑:晓宇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