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集 取食记
央视国际 (2005年02月23日 19:25)
我现在在打制石器,就像很多很多年以前我们的那些祖先一样。如果时光能够倒流,我们可以回到过去的话,我们就能够看到他们的样子,体验一下他们的生活。其实,现代考古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帮助我们实现了这个愿望,我们要做的只是运用一下我们的想象力。
这就是我们想象当中我们的祖先,他也在打制石器。应该说他这个办法是最早的打制石器的办法,用两块石头相互磕碰,然后把这些棱角砸掉,最后就制作出两个石球。这种球状的石器是用来干什么的呢?喂,我说,你这石球是干嘛的?
你是说这个吗?这个是打猎用的。
哎,我还真猜到了,其实,在我们人类的童年,每一个男人都是猎人。而大多数的石器也都跟打猎有关。
这里是河北省的阳原县,它沟壑纵横,具有典型的黄土地貌。然而,在四五十万年前,这里却曾经是一个面积达数万平方公里的大湖,它被称为泥河湾古湖。湖边的森林和草地为大象、野马等食草动物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
在泥河湾古湖旁边,还生活着一些原始人群。当那些温和的草食类动物成批地出现在视野中的时候,他们认为,美味到来了。这些馋肉吃的泥河湾人,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境内发现的最早的猎人。
1998年秋天,在泥河湾进行挖掘工作的考古人员,遇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那天,他们挖到了泥河湾古湖的浅滩地带,但是,当那些松软的淤泥层被全部清理出去以后,一个不同寻常的景象出现在他们面前。眼前的古湖底部并不是一块平坦的平地,而是呈现出奇异的坑坑洼洼。难道是雨水的冲击形成了这些大小不一的浅坑?但雨水怎么能穿透十几厘米厚的淤泥层在湖底留下痕迹呢?(而且,就算雨水有这样的穿透力,又怎么能形成这么大的坑?)他们百思不得其解。
然而,接下来的发掘,找到了解释这个奇怪现象的线索。他们在离这片坑不远的地方找到了一只大象的遗骸,发现这只大象曾被肢解。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们在这只大象的肋骨上,找到了清晰的刮削痕迹,而在这只大象遗骸的四周,还发现了许多人工打制的石器。
事情渐渐清楚了,几十万年前一幕呈现在人们眼前:地上那些神秘的大坑正是来自一只大象,在那遥远年代的某一天,一群大象到泥河湾古湖边来喝水,他们显然受到了攻击,一个不幸的大象在慌乱中选错了逃跑的方向,它陷在湖边的泥地里,不停地挣扎,但一切都是徒劳的,它越陷越深,而那些拿着棍棒和石头的人一拥而上……这就是人类最早的围猎。
在史前,人类并不总是用伏击的方式进行围猎,在更多的情况下,他们要不停地奔跑,才能接近猎物。有时候为了打到一只鹿,要持续追赶两三天。这种让人和动物比赛跑步的打猎方法,成功率很低。于是,泥河湾人就发明了石流星——一种远距离攻击武器。
这就是石流星,在泥河湾盆地的一个遗址当中,人们发现了200多个这样的石流星。不过现在,我有一个问题,在你们那个时代,古人出去打猎的时候,比如就是泥河湾的人吧,当他们出去打猎的时候,这石球怎么用?是看准了一个猎物就打出去吗?把它直接扔出去砸向猎物?是吗?
主持人想想:那我想一想,我知道了,你们那个时候应该是在石流星上面拴上绳子,把它做成链球一样,对吗?
祖先:有这样用的,不过,还有更好的方法。
在史前,石头是人类最重要的工具。用一块石头去砍砸那些用棍棒不能触及的猎物,是最容易想到的办法,但增加一块石头,做成石流星,却只有聪明人才能想出来。这样的石流星不仅可以击打猎物,而且,在击中奔跑的猎物后,绳索还会把猎物飞奔的腿缠绕起来。
主持人:还真没想到,你们那时候发明的武器会这么厉害?
祖先:我们还有更厉害的。
主持人:什么武器?
祖先:弓箭。
在山西省朔县的峙峪村,考古学家发现了距今3万年的峙峪人。峙峪人完成了一项伟大的发明,他们制造出了弓箭。
峙峪人用粗树枝或竹子做弓,用细木棍做成箭杆,把用燧石或俗称火山玻璃的黑耀石打成石头片,然后磨成箭头,这种箭头也就是考古学家们所说的石镞。
长宽比大于一的石头片在考古学术语中叫石叶,史前人类常拿这种石片当刀来用,用它来剥皮割肉。但让人想不到的是,这种用石头做的刀,常常比我们现代人使用的金属小刀更锋利。
采访黄慰文:为什么史前的石刀比一般的金属刀更锋利。
他用的是非常好的原料,像燧石或者火山玻璃,它的硬度是七度,地球上的岩石、矿物,硬度可以分成十个等级,最硬是金刚石、钻石了十度,那么七度是个什么概念呢?比小刀的硬度大,小刀一般就是五度,如果你经过处理,比如说烧红了,放到水里面,最多也就是6.5度,所以你想一想,打出来的石叶它的边缘非常锋利,加上它那么好的硬度,拿它来割肉、树皮,那肯定比我们的刀片要厉害。
有了用如此锋利的石头片磨制的箭头,峙峪人成了他们土地上真正的主人。
采访黄慰文:
大量的野马、野驴的骨头,而且没问题也是打猎的,他们统计,贾兰坡先生他们研究的,二百多匹马至少,显然也是一个猎马人。
主持人:有了弓箭,你们这些史前人能够捕获更多的猎物了。
祖先:那是肯定的,有了这么好的武器之后,那时候我们已经能够打到野马、野驴、还有骆驼这种大的动物了,当然了,还有狼。
主持人:我知道了,捕获了狼也就意味着我们人类离驯化狗就不远了。
从狼到狗的驯化过程,可以说是人与动物之间的一段曲折的故事。一般认为,家狗的祖先可能是一种形体比较小的狼。史前的某一天,狩猎的人们捉到了一只小狼,它只有几周大,因为个头太小了,部族里的人决定把它养大一点以后再吃。几个月以后,它长大了。今天我们知道,犬科动物在6--8周之内,行为和生理还没有充分发育,很容易和人沟通。它们会撒娇、会讨好,它们和人好像非常熟悉,这种在其他动物身上难以想象的特性,改变了狼的命运。
采访郭建崴:驯化的狗把人当作头狼。
狼本身是一个社会性的一个动物,狼在整个动物界身体并不是很大,它比不上狮子、老虎,但是它的狩猎的本领很强,它能够猎取很大型的野牛、野猪这些动物供它食用。它怎么能做到这一点,它是靠的社会,就是群体捕猎行为,那么在它的群体里就有一种社会结构,也分成等级,有最高等的那个,那就是头狼,那么下面还分成第二级、第三级等等,一级对一级有一种管理服从的这么一种关系,跟最原始的人类社会的那种社会结构也有异曲同工之处。那么在古人在过去狩猎的生产的过程中,慢慢的接触到狼,本来和狼之间是一种竞争关系,因为人有要狩猎,狼也要狩猎,但是慢慢地由于某种特殊的偶合的关系,使得这种它能够把这些狼驯化过来,而这个狼之所以能够接受这种驯化,是它把人当成了它那个狩猎群体,处于比较高的地位的成员这个角色。
小狼长大以后,人们对它的态度变得矛盾起来。有人要杀死它,有人却想起它的种种好处:它帮着看过家、帮着打过猎、它是许多人快乐的源泉。于是,有人就说,为什么不把它留下来,让他做个伙伴呢?狼被留了下了,后来,他就变成了我们今天普遍饲养的家狗。
这是我们关于史前人类驯化狗的想象。也许事情的实际过程要比我们所想的复杂得多。我国确认无疑的家狗出土于8000年前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
采访袁婧:
那么在居住区和墓葬区分别都发现了当时有意识埋葬的狗,在墓葬区是发现了六只狗,在居住区是发现了四只狗,一共加起来是十只狗。那么这些狗埋的姿势也是不一样的,有的就是像睡觉一样,就是给它弯曲起来,摆的四肢都是不露出来的,都蜷曲起来,像被捆起来一样,整个就是像一团东西一样,那么有的就是四肢是伸展出来的,那么这种感觉,给人的感觉都不是活埋的,都是当时把它杀死以后,有意识的把它摆成这种姿势,然后拿土盖起来,活埋的话它就要挣扎了,就会乱了,我们从现在挖出的形状我们就能进行辨别,那么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么这个狗的发现我们可以这么说,迄今为止我们所知道的,中国最早的家畜,中国最早的家养动物。
主持人:最近几年,中国和瑞典科学家用遗传学的方法研究了来自不同地区654只狗,最后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呢,狗最早是在东亚驯化的,而且很可能就是在我们中国。
祖先:对、对,狗那时在我们生活中太常见了,我们很早就把狗驯化了,还有很多很多其他动物,你们现在经常能看到,你们现在不是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你们说的六畜,马牛羊鸡犬猪,六个,六个动物在我们那时候都被驯化了。我们开始饲养它们,房前屋后你都能看到它们。
今天的村庄,充满了驯化动物的鸣叫。而这种鸣叫,已经在人类的农业史上流传了几千年,甚至上万年。
主持人:驯养动物应该说是让史前人有了更多的肉吃。从进化的角度看,肉类当中所含的丰富的蛋白质,对我们人类的大脑的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你们家是不是养了不少猪,然后还经常打猎,有很多很多野味,经常吃肉吧。
祖先:肉这东西当然谁都喜欢吃,你们喜欢吃,我们同样喜欢吃,但那个时候,我们养不了那么多,所以肉特别珍贵,并不是你想吃就吃得到的。
主持人笑道:你看你这人干吗那么小气,我就是开个玩笑,我没说非要到你们家去吃肉,别骗我。
祖先:我当然不怕这个,我们非常好客,不像你们现代人这么小气,你们愿意去就去,但我们确实没有那么多肉,肉非常少。
主持人:你还真骗不了我,我还真有办法看出来你到底是不是经常吃肉。
远古时代的人没有文字,但他们却把食谱留在了他们的遗骨里。人体骨骼内所含有的碳13就是那个食谱书写者。我们吃的不同的食物,在人体内留下的碳13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常吃水稻,那我们体内碳13的比值就高,如果我们常吃小米,碳13的比值就低。通过检测古人遗骸中碳13的比值,我们能够了解他常以什么植物为食。
采访张雪莲:长岛测量
我们对山东长岛人骨的分析,当时我们只做了碳十三分析发现它是,主要是以小米类为主食的,通过和考古学家的切磋证明了这一点,因为在他们的遗址中,他们等于说泥墙的墙皮里面就有小米的壳来做的缠合料。
如果你想了解古人是不是经常吃肉,也有办法。这就是检测骨骼内的氮15。氮15是肉类蛋白在人体内留下的标记。吃肉越多,骨骼内的氮15比值就越高,所以,检测氮15的比值,就能知道一个古人生前是不是经常吃肉。
据考古人类学家的抽样检测,尽管史前的人们狩猎并开始驯养动物,但肉类的数量还远远不够,不能作为人们的主要食物。在中国北方,史前居民中约占85.7%的人以粟类作物为食,只有14.3%的人肉食摄入量比较高。
主持人:看来你还真没撒谎,你们那时候看来肉确实不是经常吃,到外面采野果也不是很有保障,而且部落里的人口越来越多,那是不是就要饿肚子?
祖先:当然了,光靠打猎、养动物,养活不了自己,我们也得生存,我们也得繁衍后代,要不哪有你们现在呀?所以,那个时候我们就开始琢磨别的办法,后来我们就开始种地了。
狗尾巴草随处可见。史前的时候,在北方,人们对这种草很感兴趣。这种草的籽粒,在史前人吃起来味道大概很鲜美,实际上,它的营养成分也很不错。中国北方的史前人类开始有意识地种植它。慢慢地,这种狗尾巴草的淀粉含量越来越多,个头越来越大,它就变成了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小米。
(它含有10%——14%的蛋白质,高于大米、玉米和高粱,含有2%左右的脂肪,高出大米三倍,还含有多种维生素。)
采访:史前是怎样培育出粟的。
在我们国家黄河流域甚至整个北方地区,就盛产一种非常普遍的青狗尾草,青狗尾草适应性非常广,在山坡地、旱薄地都可以生长,当时早期的人类,主要是采集野果和一些植物的种子,包括青狗尾草,青狗尾草因为适应性非常广,到处都有,每个人都能采到,然后就是因为青狗尾草比较小,又比较容易落地,人不断地采集中间他就对它有一种自然筛选的过程,那么这个自然筛选的过程,渐渐地使青狗尾草的种子逐渐变大,落地性逐渐丧失,就形成了我们现在栽培谷子。
而在南方,大约是在一万年前,我们的祖先从野生的水稻驯化出了人工栽培的水稻。
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代农民开始下地干活。这是真正的脸朝黄土背朝天。他们使用的农具非常简陋。这是一种用来挖土的尖头木棍。这种木棍后来演化成了一种叫耒的农具。
还有一种农具叫耜,它的头是扁平的板状,和现在我们用的铲子很像,功能估计也差不太多。这种工具有时候也用骨头或石头来做,这是浙江北部的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它和大量的稻叶、稻梗同时出土,显然是当时河姆渡人种植水稻时使用的一种生产工具。
石镰 秋天,正是收获的季节。自从有了铁器以后,人们就一直使用镰刀收割。镰刀的历史同样可以追溯到史前,那时的镰刀是用石头做的,上面还刻了锯齿。有人做过试验,用这种镰刀,每分钟可以收割一平米左右的稻子。
那个时候还有了灌溉系统,人们在湖南澧县发现了距今有9000多年的水渠,这说明那时候的人就已经知道兴修水利,浇灌土地了。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是中国境内发现的最重要的史前文化遗址,它分为四个文化层。在其中的第四文化层,人们发现了大量的稻谷,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在考古史上是极为罕见的。这些稻谷堆积在一起,最厚的地方有一米多。刚出土的时候,谷壳都还是金黄色的,但因为氧化,瞬息之间就变成了黑褐色。这些水稻究竟是野生的还是人们种植的呢?专家们发现,河姆渡出土的水稻,谷粒长而且大,籽粒的重量也远远超过了野生稻。
七千年前,河姆渡人一定是经过辛勤的耕作,才打下这么多粮食。有人推算过,按照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河姆渡人的水稻产量大约在每亩70公斤左右。稻米已经成了河姆渡人最稳定的食物来源。在河姆渡出土的一个陶釜里,人们看见黑乎乎的锅巴还沾在上面呢。
主持人:你看,有了米饭,有了水果和肉,还有打来的各种野味,是不是可以开饭了。
祖先:不、不、不,还缺一样非常神秘、非常有魅力的东西。
主持人:什么东西?
祖先:酒。
酒是多次失误产生的美味,当然,它的前提是有了多余的粮食。人们猜想,在史前,有这样一个人,他的谷物因为贮存不善而发芽。他舍不得把这些谷物扔掉。这种谷物吃不完,成了剩饭。在空气里的酵母菌跑到剩饭里,在合适的水分和温度下,把剩饭变成了酒。这就是谷芽酒。这个造出谷芽酒的人在传说中叫仪狄,是大禹时代,也就是大致在距今5000年左右时候的人。
刚才的那一切都是猜想,要想证明史前存在造酒活动的话,最直接的证据就是找到酿酒的工具。考古学家在一些距今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当中发现了一种滤缸。这种滤缸是一种底侧钻有小孔的陶瓮,酒酿成了,就拔去这个瓮孔的塞子,酒就如涓涓细流,滴入容器,而这样就把酒醪什么的留在瓮内。后来,人们还发现了专门的漏斗。
这样,考古学家就得出结论,史前实际的酿酒行为比传说当中的还早上2000年。
丰收的夜晚,人们载歌载舞,向神祭献。在这样的夜晚,常有最丰盛的食物和美酒,让我们来看看祖先的食谱。
主持人:史前人的生活是很艰苦的,但在食物方面,他们并不像我们过去想象的那么简单,如果他们热情地招待你,应该还是能够准备出一桌还算是丰盛的饭菜,要是真能面对这样一桌饭菜的话,我得提醒您,千万别忘了尝一尝他们的酒,这是我们人类最早的酿造,是我们人类第一次用化学的方法为自己制造的琼浆玉液。好,今天的节目就是这样,感谢大家的收看,也感谢祖先的光临。
责编:戴昕 来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