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频道 > 祖先的生活 > 正文

第二集 锅碗记 

央视国际 (2005年02月23日 19:19)


  主持人:观众朋友,今天我们的这期节目就要从我面前的这杯开水说起。要说在这样的季节喝上这样一杯开水,让人感觉很温暖的,但你想过没有,在远古的时候,人们怎么能够得到一杯开水呢?你可能会说,当然是烧,烧水,没错,但要是没有锅呢?世界上有很多东西,他们太平常了,平时我们不觉得它有多重要,比如说锅碗瓢盆,我们天天都在用,都在使唤它,可您有没有想过,这些东西并不是天经地义就应该出现我们生活当中的。如果没有这些东西,您该怎么做饭?怎么烧水?吃什么样的东西?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就没有这些东西,他们没有过锅、没有笼屉,他们什么都没有。

  史前人:不对,不对,我们那个时候当然没有你们这么多东西,可是我们有火,而且我们已经学会怎么去制造火了,有了火,我们就可以创造很多很多东西了。

  火,那是大自然的火,也许是雷电,也许是堆积的树叶发生了自燃,森林里燃起了熊熊的大火,动物们四处奔逃。但总有一些不幸的,它们葬身火海。对于那些幸存下来的远古的人类,这场从天而降的大火未必全是坏事。那些烧焦的生灵,变成了史前人类的果腹之物。然而,这些偶然得之的熟食能变成经常享用的美味吗?

  1935年,在北京西南的周口店,人类考古学取得了一个举世震惊的成果。在这里,人们不仅找到了距今50万年前的北京人的头盖骨化石,而且在他们居住的洞穴里发现了大量的灰烬。这些灰烬究竟说明了什么?中外科学家们为此争论不休——它是天然火留下的印记还是远古的人类开始用火的杰作?

  采访黄慰文:山顶洞人用火的科学证明

  但是当年周口店研究的时候,在周口店工作的科学家对这个问题是非常严肃的,为什么能下结论它是人的用火,北京人用火。首先当时采的样品,送到巴黎去分析,分析的结果,就排除了矿物污染,像锰它也是黑的,很像灰,不是矿物污染,而是灰烬,那么就说它是灰,但是不是周口店北京人用的,他还做了很多的分析,第一它这个遗址里面挖出大量的烧骨,而且这个烧骨里面是有人敲碎的,那就不好解释是天然的火,对不对,如果森林大火,烧死的动物它是完整的,而且里面连石头也给烧了,而且灰烬很普遍,最厚的都有三层,其中第四层超过六米厚,那么厚,你怎么能解释是天然的火在那里烧,谁来供应呢?特别还有很好的证据,在周口店的灰烬城里面,还保留了一段紫荆树的木炭,那就更好说明,还有大量的野果、果壳也给烧了,所以周口店的用火是没有问题的。

  五十万年前,居住在周口店的北京人迈出了人类历史上重要的一步。他们在世界上最早开始使用火。火带来了温暖、它照亮了黑暗中的世界、让那些凶猛的野兽害怕,它还让人品尝到了从未体验过的滋味。人类喜欢上了火,也喜欢上了熟食的味道。烹饪的历史就开始了,而烧烤是人类的第一种烹饪方法。

  主持人:烧烤出来的食物是一种永恒的美味,要不然,我们怎么直到今天还是那么爱吃烤肉呢?不过,在我们人类学会用火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烧烤曾是人类惟一的烹饪方法,这就显得未免有些单调。如果今天人类仍然只用烧烤一种烹饪方法的话,我相信,不仅我们的口味,就连我们的肠胃一定会受不了。

  你们现在会受不了,你们会觉得火气比较大,吃完了容易上火,我们那时候也不知道什么叫上火,那个时候我们什么东西都烤熟了再吃,包括像稻子、谷子,我们都是烤熟了再吃。

  那些东西怎么烤啊?

  祖先:(当然好吃了,)而且非常好烤。不像你们现在做饭这么麻烦,那时候要吃饭的时候呢,我们找一块石板,这石板一定要平,而且一定要薄,在下面升上火,把火点着了,烤热了这个石板,我们在上面撒上稻子粒、谷子粒,还要不定地拨弄它,要不然就靠不匀了,有的可能糊了,有的可能还是生的,熟了以后,吃起来非常非常好香,有一股真的是谷物才有的香味,你们现在是吃不到了,当然我们这种方法在你们看来可能比较原始,所以到了距你们现在一万年左右的时候,那时候我们就有了新的办法了,情况就变了。

  大约在一万多年前,在我们那些刚刚开始种庄稼的祖先之中,发生了一件及其偶然而又意义重大的事情。这件事情是从几只竹篮子开始的。

  一个人编了一只竹筐,他想用它打水。

  第二个人往竹筐外面糊了一层泥,结果还是不行。

  第三个人看到了同伴的失败,他可不愿意再当傻瓜,做这种徒劳的工作。他把糊了泥的筐扔到了火里。陶就这样诞生了。

  奇怪的是,这无心得来的容器,却真的能够盛起水。而且,被火烧过之后,它就不再怕火了。考古学家们到现在也没有真正弄明白,人类为何会突发奇想,让黏土变成陶。大多数人认为它并不是一项刻意的发明,而很可能是因为某种原因,要使用一种抹有泥巴的竹篮,篮子不慎烧坏了,就成陶器。


  采访:关于陶的产生的猜想。史前制陶的考古发现。

  现在看来中国最早陶器的发生大概是距今一万五千年左右,发现最早的实物是在湖南道县的玉蟾岩遗址里面,那里面发现了以出土的一堆陶片,我们已经把它复原起来,形成一个陶,陶器的形状是一个尖环体的罐。

  今天,我们仍然在制陶,那些电动的工具,很容易使我们忽略,我们今天的制陶工艺,包含着千百年前史前人类的智慧。

  制陶的第一道工序是和泥,我们今天处理泥坯许多的手法,其实都是史前人创造的。比如,在史前的时候,人们就意识到,含有水的泥坯遇火之后会受热变形,甚至开裂。为了防止泥坯被烧裂,史前的人通常会往泥里加一点点沙子,做成加沙粗陶,有时候,他们也会往里面加一点点稻谷壳,稻谷壳烧成炭以后就成了加炭陶,无论加沙还是加碳,都可以起到防止器皿烧裂的作用。

  采访:为什么加砂或加碳陶能防止高温烧裂?

  在烧制陶器的过程中,人们用沙子和稻壳加到坯土里面,然后制成坯来煅烧,由于沙子和稻壳它的变形要小的多,稻壳它含有五分之四的有机物,但是它其中还有一部分是二氧化硅,所以它的成分和沙子也是接近的,总体来说就是因为它的变形要小的多,所以这样的话,烧制的陶器它的开裂或者它的矫曲这样的变形问题都会明显的减小,这样就提高了陶器产品的品质。

  现在用来成型的东西叫陶轮:把陶泥放在陶轮上,借助陶轮快速旋转的力量,提拉陶泥成型。陶轮在5000年前就出现了,只不过那时候不是电动的,而是需要用人的手或脚来使它转动。

  现代的一些少数民族仍然保留着古老的手工制陶技术,让我们可以想象史前人类制陶的情景。在史前,人们的制作工具虽然简陋,但制陶的技术水平却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

本篇文章共有 2 页,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