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不断的岁月
央视国际 (2005年01月06日 15:42)
您有没有想过在我们这一生当中,都会有什么人伴随着我们从幼年到青年,又从青年成长到中年,再从中年成长到老年,几乎贯穿过我们整个的生命轨迹。您可能会说起父母、朋友、爱人,不错,身边这些对我们至关重要的人肯定会第一时间出现在我们大脑当中,不过,还有一些人是您容易忽略掉的,他们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老一辈人的生活当中,他们的位置几乎是不可替代的。他们是什么人呢——理发师。
解说:早上八点多钟的王府井大街已经人来人往了,这条步行街上汇集了众多老字号的商店,街边一块红白兰颜色组成的醒目招牌下,是四联美发美容中心,要是在北京住的有年头的人都知道,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老字号理发店——四联。吴永亮师傅是现在四联理发店里资格最老的理发师了,今年已经六十七岁了,吴师傅工作的地方是四联里的贵宾室,时间还有富裕,要再过一会才会来第一批顾客。顾客没来之前,其他员工纷纷拿起梳子、吹风机给自己收拾起头发来,这可是店里的规矩,也是对顾客的尊重,理发师是给别人理发的,当然自己的头发不能是乱哄哄,让顾客大早上来了一看,心里不舒服。
店里开始慢慢有了顾客,吴师傅也开始忙碌起来,这时来了一位不速之客。
同期:你们是哪个台的?
我们中央台的。
吴师傅,特地看您来了。
看我来了。
我是您的老顾客,在底下一提起来,我是北京电视台的。
北京电视台的。
今天怎么了,怎么那么巧。
解说:这位老人叫仇保珍,今年六十六岁了,她显然没有想到这里会有摄像机的存在,老人和吴师傅已经打了半个世纪的交道,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的正是这家四联老店。
同期:31号。
对,您记性真好,31号。
31号,因为他给我理得好,我就记的31号,下回还找31号。
解说:这31号并不是吴师傅,那又是谁呢?仇保珍的出现翻出了四十八年前的一段往事。
1956年,从上海等南方地区来了许多建设者支援北京的发展,这些建设者在生活中对北方的理发、照相等行业很不适应,当时从发式造型到服装样式,北京和上海之间都存在很大的差异。
采访:搞建设的这些人呼声也强烈,说北京方便,为什么什么都没有,理发也不行,做衣服也不行,和我们的风格不一样,根据这个要求,市委就反映到中央,总理亲自过问这件事情,当时就决定从上海组织理发、洗染、照相三支队伍支援北京建设。
解说:照片上中间这个时髦的年轻人就是在上海的吴永亮,那一年,他十九岁,但是从事理发行业已经四年了。凭着这张1950年签发的工会就业证明,十五岁的吴永亮从扬州来到上海学习理发。“从前在乡下种田,由年底迁移到申,经人介绍学徒理发为何。”
采访:从乡下到上海,直接就去学理发了,这是定好的,别的不要你,干不了别的,刚解放,工厂里根本就不需要人,那就是服务行业,要么厨子,要么修脚的,扬州出三把刀,剃头刀、过去叫剃头,厨师刀,修脚刀,这三把刀,扬州这三把刀出名,所以我的目标就是学理发,因为文化水平没那么高,只有干这些行业。
解说:1956年,“华新”、“紫罗兰”、“云裳”、“湘铭”四家理发店从上海迁到了北京,吴永亮和爱人一起跟随“湘铭”美发厅来到北京,到北京后,他和同事一起留影纪念这次四家美发厅的迁京。但是迁京后,美发厅的名字却成了问题。
采访:叫什么呢,一开始没叫四联,就是四家都挂上他们的牌子,这四家美发厅的名称,什么云裳,四个美发厅分别叫的名字,后面咱们这的领导就说四家美发厅要通一一个名称,不能各叫各的,最后说那就叫四联,正好是四家联合,把这个牌子定为四联。
解说:四联把南方理发的细腻、时尚与北方理发的朴实、端庄相互融合,创造出的发型美而不艳,秀丽清新,一下子轰动京城,成为当时最具时尚代表的美发厅。
1956年,是吴师傅来到北京的第一年,同时也是仇保珍参加工作的第一年,那一年,十九岁的她被录用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组。
采访:当时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时候,因为要求仪表要端庄,所以就到王府井去理个发,因为我家在东城住,电台在西城,这样路过也是必经之路,所以就到四联去了,开始也不知道找谁。
解说:理发分男活和女活,男活就是为男性理发,女活就是为女性理发,女活相对于男活来说要复杂一些,吴永亮是专攻女活的,不过那时他在四联还只是个不显山不露水的小字辈,当时店里有许多技艺高超的老师傅,这些优秀的理发师使四联拥有了一大批只认四联这个字号的忠实顾客。
两年后,也就是1958年,仇保珍被派到门头沟区广播站,在那里她既当编辑,又当记者,还自己播音,工作繁忙,这是仇保珍为农民录制山歌的情景,但是那时她只能每个月回北京一次。
采访:我们在郊区的时候,同志之间就可以给剪一剪,但是剪不出样子来,反正是不长就行了,进城的时候一说是进城了,一个月休息一次进城了,回到北京来就得进理发馆,进理发馆就得到四联,王府井四联。
解说:吴师傅现在的顾客几乎都是他的固定顾客,知道由于年龄的关系,吴师傅现在的工作习惯是只在上午剪发,下午就回家休息了,而且一般要提前打电话预约,只要约了,吴师傅就会在店里等候,但大家几乎都会赶在中午前来到店里,好让他下午可以回家休息,可是在吴师傅年轻时,休息几乎是不可能的。
采访:也是根本就做不过来,那时候理发师傅很辛苦,真是一下子做到夜里一两点钟都回不了家,第二天早上起来早早的又要开门,还要接着做,几乎就是连轴转,四联那时候带过来的南方人的技术深受北京人的欢迎。
解说:任何时候,爱美女性追逐时尚的热情总是不变的,发型更是首当其冲的追求目标,当五六十年代电烫在北京流行起来的时候,作为一个年轻女性,仇保珍也毫不例外的被这时尚的流行趋势所吸引,这种现在看起来怪模怪样的东西,是当年产生时尚发型的重要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