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频道 > 美丽人生 > 正文

秀发百年 

央视国际 (2005年01月06日 11:31)

  我相信目前坐在电视机前收看我们节目的所有的观众,肯定都剪过头发。当然,这是废话,谁没剪过头发,谁没理过发,而且很多人还有烫头发,另外就是把头发染成五颜六色的经历,这在我们现在看来,绝对是一件非常非常正常的事情,但是如果我们让时间倒退,回到一百多年前的时候,那个时候,我们的老祖宗,他们绝对不会想到,他们的后代也就是今天的我们,会把头发经常会变化各种发型,染成五颜六色,另外,弄弯弄直地来回折腾,这点是他们肯定想不到的。但不管怎么说,头发已经成为我们如今,我们现代人非常重要的一个时尚的标志,而且在这一百多年的过程当中,头发、发型、怎么染发、怎么做头发,它也经历了很多很多非常有趣的故事,今天我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


  在这样一个更加个性化的社会里,除了衣着装饰外,我们头上的头发已经成为了一种个性的表示,许多人用它来追逐时尚或表现自我。一轮又一轮的流行风潮,几乎演绎了所有可能的发型。而每个人也完全可以自由地选择一款,你可以梳长发,也可以留成短发,可以烫成卷曲,也可以染色、装饰,甚至也可以把它表现得完全与众不同。

  古人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今天,我们的头发被剪成各式各样,早已没有古训的束缚了。而最早违背古训的,则是在清朝的时候。

  采访张有旺(北京市美发美容行业协会 副会长):清朝在入关以后,他就强迫百姓剃头,尤其是男士,剃头,剃头怎么剃,就是把周围剃掉,留中央,所谓的就叫剃四周,保中央,就是说,为了巩固他的统治地位。

  把脑袋周围的头发剃掉,前面露出脑心,把后面的头发编成辫子,这就是当时效忠大清皇帝的统一发式。在“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严厉威胁下,男子不得已改变了几千年来的发髻,开始梳起了长辫。从此,剃头便成了一个新的行当,走街串巷的买卖人中出现了担着剃头挑子的剃头匠。

  大家现在可以猜一猜,我拿的这个能发出很奇怪响动的铁器,像一个镊子似的,这个东西叫什么?这个东西叫“唤头”,“唤头”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过去没有理发店的时候,一个理发匠,那个时候叫剃头匠,那个时候不叫理发匠,叫剃头匠。他挑着这样一个剃头的担子,走街串巷地去给人剃头,但那个时候又没有扩音器,谁也不知道他来了。但是每天去喊,他又会觉得很累,于是就发明了这个东西,走街串巷,来到一个胡同口。

  就代表剃头的来了,大家伙就可以出来剃头了,这是早年间的事情,到了后来,这个理发店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据说大约是在辛亥革命之后,各种西式的东西纷纷涌入中国,很多年轻人为了赶时髦,追求时尚,大家已经开始不留辫子了,需要剪成像这种欧洲西方社会的那种简洁明快的发式,但是这样一来,剃头挑子就显得不适用了。于是,剃头匠就开始坐到专门的理发店当中去给大家剪头了,这个时候,剃头匠这个词也就逐渐消失了,而是变成理发员,或者是理发师了。

  革命者首先剪掉了头上的辫子,表示与清王朝彻底决裂。十年后,末代皇帝溥仪亲手剪掉自己辫子的时候,男子剪发已经相当普遍了,而女子剪发却很少见。一九二零年末,重庆有几位女学生受新思潮的影响,去男士理发店剪掉了长发,此事居然引起了轩然大波。结果,学校以伤风败俗为由开除了她们的学籍。然而,女子剪发的风潮却很快流行了起来。当时,有一款短发发型极具代表性,那便是剪着齐刷刷的发沿和刘海。

  一九二零年,也同样发生了一件影响深远的事情。那年,在中国文字中,第一次出现了女字旁的“她”。而此字的开创者,便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刘半农先生。“她”字始传于他的那首著名白话情诗——《教我如何不想她》。有趣的是,此后,追逐发型的潮流,女性始终站在了最前沿。那时,领导中国新时尚的地方是上海,走在繁华的南京路上,一定会与这些时髦的女性擦肩而过。电影明星演绎着当时的时髦发型。头顶三七分路,额前没有刘海,直发中带着卷曲的波浪,而造就这款经典发型的,便是传入中国不久的烫发。

  采访张有旺:烫发是1926年传到上海,在1931年传到北京,那时说是会烫发,但是没有烫发设备,北京有的人在法国大使馆当过勤杂工,那时在人们那里学过烫发,学到了烫发技术,他自己有烫发机,理发馆没有,谁有烫发,去预约登记,他就拉着烫发机去店里烫发,烫完后,再把东西拉走。

  一九四九年,伴随着五星红旗的升起,新中国诞生了。喜悦、乐观、向上的精神氛围影响了每一个人,年轻的姑娘编起了辫子,或剪成了短发,这是那时的“解放形象”。许多理发店也配上了电烫机,烫发已经不再是少部分人的时尚了,普通群众也开始用上了时髦的烫发。

  采访张有旺:五十年代初当中,都烫那个小碎花,所谓叫什么飞机头,烫完以后,使用梳子梳了以后,把花挑起来,两边一卡,前边头发有头发帘,后面吹起来,叫飞机头。

  男士的发型也开始出现了新的变化,剪成分头便是当时的新发型。然而,那个时代赋予发型的概念却是简单化的。

  采访朱歩勇(巴黎欧莱雅专业美发产品部 技术发展经理):五六十年代发型非常单调,到了发廊里边,都是长发剪短发,以整洁为主,长了剪剪短,凌乱的头发搞搞整齐,发型师操作也是比较简单的,他没有什么其他工具,那时候都是一个手推剪,大部分是用手推剪。

  (电影《女理发师》台词:身穿一件白布褂,剪刀梳子手中拿,又会推来又会刮,头发长了你就请来吧。)

  与发型同样简单的还有穿衣服,那时一统天下的是蓝灰色调的衣服。一九五六年,团中央和全国妇联为研究妇女着装问题,还专门召开过一次特别座谈会。座谈会提倡妇女打扮得漂亮一些,穿得美一些。团中央机关刊物《中国青年》杂志还号召:姑娘们,穿起花衣服来吧。这是一个时尚的号角,相信当爱美的姑娘改变观念以后,时尚的流行也必将有头发的一分子。


  然而在六七十年代,时尚并没有流行起来,而是渐渐地放慢了脚步。在样板戏《红灯记》中,李铁梅头上那条扎了红头绳的大辫子,是她身上能够寻觅到的惟一的时尚痕迹。那时,样板戏中演员的形象是街头巷尾模仿的时尚。显然,在这样的流行趋势中,发型样式也非常简单。

  二零零零年十一月三十日,北京晚报刊登了一篇名为《视觉书写她们20年的自传》的文章,随着文章发表了两张照片,这是十六位姑娘前后相距二十年的对比照片。诸多变化中,辫子剪了最为引人注目。显然,那时的流行是单一的,而且深深雕刻了时代的烙印。

本篇文章共有 2 页,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