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科技频道 > 神农架野人之谜 > 正文

  道教神像一般都和道观同时存在,那么史料中有没有老君山上存在道观的记载呢?历史上老君山一直隶属兴山县管辖,在兴山县档案馆,我们查找到了一本清朝的《兴山县志》。

  (字幕:湖北兴山县档案馆)

  湖北省兴山县档案局 乔永梅:这本兴山县志是在光绪十年秋八月编写出来的,距今有150几年了,它其中记载了老君山有野人出没。

  在这本100多年前的县志上,我们不但看到了“老君山”、“老君寨”这样一些富有道教文化色彩的地名,而且还发现了一段关于野人神秘出现的文字记载:老君山高寒,山上有老君观,观旁有大人足迹,长一尺,广六寸。

  老君山过去存在道观已经毫无疑问。县志中所说的“大人”就是人们常说的“野人”。那么老君山真的有过野人出没吗?我们在周围的几个山村展开了小规模的调查。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周兴顶在老君山看到了野人的脚印。

  采访 神农架九冲村村民 周兴顶(74岁)

  请问老君山那一带有没有野人呀?

  有。所以说我们在那儿采药就看到脚印,大的(脚印)有个一尺四五,小的有一尺一二,这是我们看到的。一路有大点的有小点的,在河边看到的。

  上世纪七十年代,当时的生产队长毛日照自发组织村民搜山,力图活捉野人,他曾经目睹过这样的一个动物。

  神农架九冲村村民 毛日照:走硬是站着的,不是爬着走的,它的两只手像要抓什么一样(的动作)。走还是这么站着走,腰弓着这么站着走,不是爬着走。它本身和猩猩、猴子不同,猴子也是爬着走,猩猩是爬着走,它一直站着走,不过腰是弓着的。

  1995年,彩旗村村民李启兵和表弟到老君山采药,再一次目击到了一个奇异动物。我们找到了正在给人修鞋的李启兵。

  神农架彩旗村村民 1995年目击者 李启兵:走路它就像人,手甩着这样子。

  神农架彩旗村村民 李启兵:它(身体)是直着的,背有点驼,没有那么端直,有一点扛(驼)。

  在神农架山区梆鼓有着悠久的历史。每当庄稼成熟的季节,山民们常常用它来驱赶偷吃庄稼的野兽。

  神农架九冲乡村民 卢明金(38岁):这个东西是驱赶野兽用的,叫梆,晚上野兽下田吃苞谷、庄稼,就是用这敲打驱赶野兽。

  山里人敲梆鼓驱赶的不只是野兽,还包括经常下山偷吃玉米的“野人”。

  神农架九冲村村民 邬宗文(85岁):它站着走,和人一样。它吃苞谷规规矩矩掰下来,撕开,不像野猪。野猪连外头的叶子都嚼了,它撕的规规矩矩的,光吃上面的米粒,杆子不坏的。你不容易发觉,你不到它吃的位置,发觉不了。

  1999年10月,奇异珍稀动物探险考察专业委员会的袁振新、王方辰等人来到怀疑是野人偷吃玉米的现场。发现有三十多株的玉米棒子被掰掉,却没有扳倒或弄断一棵玉米秆,被吃的玉米芯像人吃过的一样干净。

  九冲村村民 邬宗文(85岁):它走的步子,一步一步的。它(周围的)草都不给你搞乱,它吃完就从原路回去了,你就很不容易发觉它。说明它和一般牲口不同,它巧妙得很,聪明。

  从玉米地留下的弃物看,偷吃玉米的家伙,是用手将玉米掰下来剥开皮吃的,能从玉米秆上掰下玉米,这家伙的身高少说也在1.8米以上。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袁振新:在现场捡到了苞谷芯,啃得一个芽孢都没有,而且皮保存得完整,熊绝对干不到这个程度,因为狗熊掰棒子,掰一个丢一个,撒得一塌糊涂。

  中国奇异珍稀动物考察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王方辰:有人说是人吃的,人吃吃不了这么多生老玉米,吃一个还凑合,生的。

  按照目击者描述,我们运用三维动画技术再现了野人偷吃玉米的现场。

  [三维动画再现“野人偷吃包谷”情景,配敲打梆鼓音效]

  (字幕:武汉 湖北日报社)

  提起神农架原始身临原始文化圈不能不讲野人文化不能不讲《黑暗传》。2003年9月,摄制组来到《湖北日报》资料室,查找19年前的一篇报道。就是这篇报道又一次让神农架名扬海内外。

  湖北日报社报业集团高级编辑 陈柏健:这个报道是1984年9月21号,发的位置比较靠上,题目是《神农架发现汉族首部创世史诗》。

  史诗是一个民族艺术和智慧的标志之一。但长期以来,以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为代表的许多外国学者都曾断言:中国人没有自己的史诗。

  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刘守华:研究中国文化、中国文学史的人都对这个事情感到很不安。我们这么一个伟大的国家,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但是没有史诗,因为史诗是一个民族艺术和智慧的一种标志。

  后来经过我国神话学者的长期探索,挖掘出中国藏族的《格萨尔王》、蒙古族的《江格尔》等少数民族神话史诗。但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一直认为汉民族不会有长篇神话史诗存在。

  1983年前后,神农架林区群众艺术馆的胡崇峻共搜集到八种不同版本的《黑暗传》,在此基础上,整理出版了一部流传在神农架林区的长篇神话叙事诗《黑暗传》。《黑暗传》第一个版本一面世,立刻引起我国民间文学组织的重视,著名神话学专家袁柯称这是汉族创世史诗的首次发现。

  原神农架林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陈人鳞:可以说是创世学说,创世传说、创世故事的大集合、大融合、大统一。

  《黑暗传》之所以被成为汉民族的史诗,是因为符合史诗的主要特征:首先从形式上讲,它是通过歌手演唱的长篇诗歌,其次它反映的内容是整个民族的创世历史。这部长达三千多行的神话史诗唱本分为《先天》、《后天》、《翻天》、《治世》四大部分,内容包括了宇宙和地球的形成,人类的起源,社会的进化,三皇五帝的来历一直到清代各个历史时期的人物和事件,就如同一部简易的中国通史。

  《黑暗传》唱本目前主要流传于鄂西山区。在神农架基本上是家喻户晓,老少皆知。许多人会提出这样的疑问:《黑暗传》为什么会在神农架发现呢?

  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刘守华:为什么在神农架这个地方能够有这样一个具有重大价值的作品保留到现在?我想还是和神农架这个地方的古文化的历史悠久有关系。

  (字幕:湖北房县)

  历史上神农架一直归房县管辖。房县,因其境内群山“山洞如房”而得名。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流放地之一。

  房县党委书记 张维国:在我们的历史上,从秦朝一直到现在,有14位王公大臣帝王将相在这个地方生活流放过。

  在众多流放房县的王公大臣帝王将相中,最著名并且对房县历史文化影响最深的当数唐中宗李显。公元686年,李显被自己的母亲武则天流放房县就任庐陵王,修建了这座古城墙。

  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刘守华:那个流放不是流放一个人,举家大小全部流放到这个地方,它就带来了中原地区的很重要的文化。然后和这个地方的本土文化,结合起来,所以它在文化上有很多奇特的东西在这个地方遗存。

  房县党委书记 张维国:所以就造成了京城朝廷的文化和我们武当山的道教文化,以及我们地方的民间文化高度融合,形成了这地方一个十分显著的,有特色的文化底蕴。

  与房县成为“流放文化”发祥地一样,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武落钟离山堪称巴楚文化的发祥地。相传巴人首领向王开凿了清江河道后,率巴国将士离开钟离山沿清江向上建立了巴国,其中一部向西北进入神农架。至今神农架的土家族老人还以自己姓向而自豪。

  采访 土家族老汉 向云山

  你姓什么?

  姓向,我向云山。

  是土家族吗?

  土家族,标准的。

  土家族村民 肖国成

  你们最早的祖宗(在哪儿)?

  在长阳,长阳那个地方。后来从长阳搬来一户,到(神农架的)下谷来了。

  人们发现,神农架不仅是东西南北野生动植物种类的交汇地,而且是华夏民族文化的交汇地,神农架就像一片文化洼地,各种文化溪流在这里汇集交融,以神农架为原点,东有荆楚文化,西有秦汉文化,南有巴蜀文化,北有殷商文化,正好形成了博大神秘的神农架原始森林文化圈。

  1995年,一只野山猫的出现,揭开了神农架古人类旧石器遗址发掘的序幕,将关于野人文化的考证,引向了一个新的科学领域。

<<上一页
第2页
(编辑:戴昕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