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集 山之精灵
央视国际 2004年12月22日 17:21
在野人文化中,最具生命力的是在神农架的大山深处,自古就流传着村民进山携带两个竹桶的传说。村民们说,这是以防被“野人”抓住吃掉的缘故。
70年代目击者 神农架九冲村村民 毛日照:每天竹篓里都搁两个竹筒,碰见野人来了,就赶快把竹筒戴起来。
九冲村老人 周兴顶(74岁):戴到这个位置,野人它就抓住这一截。
采访老汉(讲老君山) 张移山:它一下子把你逮住,逮住后就笑。
采访山里娃 卢超:然后它就(使劲)笑,它一笑就把人(自己)笑死了。
村民 陈冠秀(89岁):他一笑醒就要吃你。
九冲村村民 毛日照:它笑你就让它尽情笑,等它笑的(昏)死过去了,你赶快把竹筒一褪,人就赶快跑了。
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刘守华:我们小时候听到的故事中间,就经常讲到野人。中国有一个很流行的故事,叫狼外婆,北方叫狼外婆,在湖北叫野人家家(外婆)。
神农架开发者 杜永林:它总有一些东西。我们小的时候,我在宜昌,我奶奶就说,你不听话,就把你送到野人嘎嘎(外婆)那里去。当时就有那种传说,这种传说不是无根据的。
中国科学院古人类与古脊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 黄万波:所以我很相信我们祖先的传说,古代的史籍应该是可信的。当然有水分,但是它的基础应该是可信的。
在神农架原始森林文化圈中,被学者们誉称为“南方丝绸之路”的神农架古盐道,也有许多荡气回肠的故事传说。
眼前这座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小房子,就是当年川鄂古盐道上背盐工休息交易的最大驿站。房前屋后的石板和喂马槽似乎还在见证着当时的热闹;房屋的主人一家世代保存的这个大秤砣更能反映出盐行交易的规模。
原神农架林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 但汉民:好重呀!(可以想象)当时的秤杆该有多粗呀!(秤砣)重38斤,37斤。那个秤砣我见过,通过那个秤砣,能够反映当时盐业交易的规模相当大。那个秤砣,它使用的时候,它是用三根很粗的木杠架起一个三角架,然后把秤再挂到上面。据当地的老百姓讲,那个秤砣能一次秤起一千多斤的食盐。
据史料记载,神农架古盐道上长年累月活跃着数百名背盐工和马帮。这段台阶人称百步梯,修于清乾隆48年,尽管为此特立的石碑已断为几段,但还可以清楚地看到“客商有险阻,修古道”的字样。
据不完全统计,从乾隆48年到咸丰年间,在神农架不足20公里的路段上就有5座类似的修路修桥纪念碑。背着一百多斤的食盐行走在这样的山间小路上,背盐工的艰辛可想而知。当然,古盐道上留下的除了背盐工的辛酸和汗水,还有许多关于野人的目击和传说。
《黑暗传》搜集整理者 胡崇峻:有人逮了个野人,有意驯养,后来发现它能够背盐,养它的人到市上背盐,把它带上,用背篓让它背,发现它能背比普通的人,能背几倍重的东西。
塔坪长寿老人 王光明:长相跟我们还不是一样,它长一些,嘴长些,这儿全都是毛,你看见猴子就知道了。一样的,它就是(比猴子)个子大。
(字幕:神农架塔坪村)
神农架的塔坪村是远近闻名的长寿村。当年目睹过野人的年轻背盐工王光明,如今已是年过八旬的老人,依然耳不聋,眼不花,除了下地干活,还能唱山歌。
我们从山间小路步行一个多小时来到塔坪,除了了解老人目击野人的故事,还想打听前往对面高山的近路。这座山因当年的寨主姓刘名享而得名刘享寨。
附近的村民一直传说刘享寨存有清代记载目击野人的石碑,但因为山高路陡,当地都很少有人去过,所以至今没有被发现。我们摄制组特意请了两位老乡带路,冒险前往刘享寨。
不行,我不敢走。
这树是干的,你撑着我脊背这儿。
我这儿有树。
你这儿有树啊。小心点儿。
来,接一下。
你在这儿当人墙呢。
刘享寨的艰险果然名不虚传。海拔高度只有2500多米的山寨我们爬了5个小时才到达山顶。令人失望的是,除了优美的风光和这座不知名的小桥,我们沿途一无所获。
你领的路对不对呀?
对呀!
这么难走啊?
哪是路啊!
你们知道下山的路吗?
知道。
走。
简单的进餐后,摄制组决定天黑前抓紧下山,没想到更是应了那句“上山容易下山难”的老话。
没事。
我拽着两根竹子呢。
小心划手!
还没踩到底。
草上飞呀。
走吧。
嗯,没事。
吓死我了!
干嘛呢?
表演呢。
下山的第二天,摄制组以这样的方式开始了工作。
(字幕:老君山)
为了继续寻找神农架存在野人的证据,几天后,我们又向神农架的另一座山峰老君山进发。相传老君山以道教的创始人老子在此修行撰写《道德经》而得名,作为道教的发源地,数百年来老君山道观林立,香火极盛。但是如今找遍四周根本见不到任何道观的遗迹。倒是说变就变的天气,应了东边日头西边雨的那句老话,也为老君山增添了不少神秘的色彩。
难道老君山之行又要和刘享寨一样一无所获?就在我们暗中着急的时候,碰巧遇到的几位老乡提供了一条信息:在不远的山包上,他们发现过一尊木制的神像。
神农架彩旗村 村民:现在看应该是一个全身的(像),一个全身的。对,这些现在都有些腐烂了,你用手这么一转,这边脸,你看,脸型这个样。
神农架文管所所长 副研究馆员 王本有:这个神像是清朝以前的,大概有几百年了,大概三四百年的样子。你看它戴的帽子像佛的,又不是佛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