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师范大学生物系科考队,开始了他们今年的第五次洞穴考察他们的目标就是传说中的观音洞。
动力的环境真的是伸手不见五指。队员们都有过洞穴考察的经验,但是在面对未知的环境时仍然会有莫名的恐惧。手电的光源告诉队员们前面在至少十米的范围内通道是直的。一股如酒酿发酵的味道迎面扑来,队员判断可能是来自某种动物的排泄物。
在地上的一堆动物粪便中队员们突然有了新的发现。这种长得像蚯蚓似的动物,在光的照耀下呈现出白色。据估计,在这一片约3平方米的粪便上,他的数量竟然多达100多条。这种很少见的怪虫,究竟是什么?同行的黎教授揭开了答案。原来它们的学名叫马陆,马陆是洞穴中典型的软体动物,它们通常寄生在动物的粪便中,并以粪便为食。
就在离马陆不到5米的地方,一个更奇怪的生物出现了。科考队员黎燕在洞壁上发现了一种奇怪的蜘蛛。它的身体很小,背上的花纹也非常奇特,在黑暗的环境中它竟然能行动自如就好像它具有夜视能力一样,这到底是什么。同行的另外一位动物学专家道出了答案,原来这是一种专门存在于洞穴中的蜘蛛,叫做“盲蛛”。由于在洞穴中常年生活,它早已丧失了视觉功能,腿成了它用来辨别方向的主要器官,所有的行动都依赖它八条长腿。盲蛛的整个身体相当于一个成年人的手掌大小。在洞穴中,它就像流浪汉一样,依靠它的八条长腿穿梭于岩石的各个角落,居无定所。
那股如酒酿发酵的味道又一次传来,当每个人的手电打亮洞顶时。目睹这一场面,在场的人都惊呆了。整个洞顶挂满了数百只蝙蝠,每一只都倒挂在岩石上。它们好像是在睡觉,可是耳朵确在不停的抖动,聆听着周围的声音。
选择在洞穴中生活,对蝙蝠来说是选择了一个安全的住所,但是,正是它们在洞穴内的起居,为洞穴中的其他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在蝙蝠栖息的这个地方,科考队发现满地都是蝙蝠的粪便,在这里,队员们再一次见到了马陆。在马陆的附近,还发现另一种奇怪的生物,它们的身体要比马陆健壮很多,身上呈现出白、黄、褐三色交替的花纹。为什么在没有光照条件下,能形成如此鲜艳的颜色呢?这到底是什么生物呢?同行的专家推测,洞穴中的一些动物是为了逃避洞外的危险环境,而转到洞穴中进行长期生存,在适应洞穴漆黑的环境后,它们的视觉器官会逐渐退化,而嗅觉和触觉会变得发达。当它们真正适应这个环境后,已无法再会到有光的环境中去。
当早期人类居住在洞穴里的时候,也是受到自然界的威胁,当时人们每天的生存都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去争取。现在我们知道了洞穴不仅属于人类,它还属于许许多多其它的生命。既然洞穴里可以隐藏着这么多的动物,那会不会有我们还没有发现过的神秘动物呢?
2001年夏天,当动物专家们来到这里的时候,他们竟在一处漆黑的洞穴中,意外地发现了一种诡异的蝙蝠,一种极富进攻性的罕见蝙蝠。
它们不仅长着酷似老鼠的耳朵和一副狰狞的面目,还拥有一双特别的爪子、一双十分尖利的巨大爪子,在灯光的下显得格外突兀。
它们为何如此富于攻击性?尖利的巨爪是做什么用的?在它们狰狞的面目之下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呢?
作为地球上惟一真正能够飞翔的哺乳动物,蝙蝠的种群数量非常多,据说它们是仅次于啮齿类动物的第二大哺乳动物,仅仅人类已知的就有一千零一种,平均每四种哺乳动物中,就会有一种是蝙蝠。
不过,人们对新发现的奇特蝙蝠,了解还相当有限。
这部出自上世纪的三十年代的动物学著作,第一次记录了有关这种蝙蝠的信息。在书中,美国博物学家艾棱,描述了他在中国苏州的一个重大发现。这是他生平第一次见到如此奇特的标本。根据它们罕见的外形特征,艾棱给它取了一个形象的名字——“大足鼠耳蝠”。
不仅如此,艾棱还从它们尖利的巨爪中,得出了一个大胆的推测:它们很可能是一种罕见的,用双爪捕鱼的诡异蝙蝠。
但是,蝙蝠又怎么会捕鱼呢?如果它们以鱼为食,证据又在哪里?
与七十年前不同,新发现的大足鼠耳蝠,不是在苏州,而是在千里之外的房山县霞云岭乡。
中国科学院动物学博士马杰对这种奇特的蝙蝠产生了浓厚兴趣。
采访: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博士 马杰
很多种蝙蝠它的爪子,趾都是比较短,而且爪子也比较短,因为它仅仅用于攀附的话,它的爪子不必要长得那么发达,为什么同样可以挂在墙上,为什么它非得长那么长呢?为什么会这个样子?
来到霞云岭的马杰,很快就把研究地点设在了当地人称为蝙蝠洞的洞穴中,根据以往的调查,这里正是大足鼠耳蝠的藏身之地。
但是,马杰很快就发现,这个洞穴远比想象中的高大许多,洞内不仅异常湿滑,大量塌陷的石块更令人寸步难行。神秘的大足鼠耳蝠就躲藏在离地数十米的洞顶缝隙之中,要想近距离研究根本不可能。
数千万年的进化不单使蝙蝠具备了回声定位的能力,还使它们分化成了数以千计的不同种群。
其中,数量最多的就是以昆虫为食的普通蝙蝠。只是这些蝙蝠的爪子都很小,捕食中,它们用的几乎都是嘴,而细小的爪子通常只起到辅助的作用。
还有另一种蝙蝠,就是嗜血成性的吸血蝠。不过吸血蝠的双爪同样很小。
这一切都与大足鼠耳蝠的奇特巨爪不同,更无法解释巨爪的用途。
在动物学研究中“结构决定功能”是一条普遍公认的准则,就是说动物身上的每一种特殊结构,都必然会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功能与之对应,那么,大足鼠耳蝠的巨大爪子,又对应着怎样的功能呢?难道它真是用来捕鱼的吗?
2003年的七月,在乡政府的支持下,马杰开始了最后的努力。他要在这里搭建一座巨大的实验室,通过人工饲养蝙蝠的方式,对它们的捕食行为做近距离观察,希望从中揭开大足鼠耳蝠究竟会不会捕鱼的谜团。
棚子建好后,马杰还在棚内做了一个巨大的水池,并为蝙蝠预备了许多小鱼。
然而,野性十足的蝙蝠会不会正常活动?灯光对它们又有多大影响?马杰的心里也没底。
果然,一连数天,马杰特地带来的录音设备始终没能派上用场,放养在棚内的蝙蝠无一例外地都躲藏在岩缝中,毫无动静。
难道,大足鼠耳蝠压根就不会捕鱼吗?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呢?
这一天,就在马杰即将放弃的时候,实验终于有了转机。
伴随着一阵骚动之后,深藏在岩缝中的蝙蝠开始出动了。
紧接着,一个从未见过的景象出现了。
这会不会是捕鱼的先兆呢?它们是要捕鱼吗?
随着大足鼠耳蝠第一次成功捕获小鱼,长达七十年的猜测终于有了答案--大足鼠耳蝠不仅会吃鱼,还能用尖利的巨爪自己捕鱼。
通过现场的录音分析,马杰还发现:大足鼠耳蝠在飞行中,会发出一连窜人耳无法听到的、越来越短促的超声,这是一种每秒高达数百次的高频声波。
水面的细微动静都逃不过它们灵敏的耳朵,那些冒险露出水面的鱼,便迅速成了它们锁定的猎杀对象。
这是前所未有的重大发现。
大足鼠耳蝠正是利用精确的回声定位,用它们巨大的爪子,划过水面,捕获猎物的。
采访: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研究员 张树义
我想科学最重要的就是一个思路的问题,但是,这个思路不是凭空掉下来的,而是需要有一个很好的全面的积累、一些知识上的积累,然后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一些真正可行的、一些具有创新性的思路。
采访: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博士 马杰
大足鼠耳蝠是中国、甚至是整个亚洲地区,惟一的一种目前发现的食鱼蝙蝠,在自然情况下,能够看到它的一系列捕鱼动作我也挺高兴的。
不久之后,在超声探测设备的帮助下,马杰在洞穴旁边的水库上空也录到了大足鼠耳蝠的奇特声波。
原来这个水库中生活着一种奇特的小鱼——宽耆纳,每当夕阳西下,它们便在水面上不停跳跃。
也许,它们的存在,正是“食鱼蝙蝠”成功生存的关键--这里也正是大足鼠耳蝠天然的狩猎场。
在无尽的深海,在漆黑的洞穴,在那浓密的森林。还有无数的秘密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