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63年奠基,到1973年落成,鉴真纪念堂整整修建了十年。在那个红色风暴席卷中国的时代,这几乎是一件不可想象的奇迹。
这个奇迹是怎样发生的呢?这座仅有几百平方米的小小院落,蕴藏着怎样的文化与智慧呢?
推出片名:
唐 韵 流 芳(下)
鉴真纪念堂
扬州
1963—1973
梁思成
这是一座具有历史意义和文化力量的建筑。
这里端坐着一位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流芳百世的人物,正是因为它的特殊性,决定了它能够躲过文化革命的风雨而顺利建成。
许凤仪:鉴真纪念堂呢,一直得到国务院周(恩来)总理的关心,就是在文化大革命破四旧,一是红卫兵来(重建?)大明寺,那么这个事件呢,汇报到国务院,周总理马上就下文,要保护大明寺。因为这是鉴真东度的出发地,而且呢,是中日友谊的象征,是不能破坏的。
遗憾的是,梁思成本人没有看到鉴真纪念堂的最终建成。1972年月9日,这位一生倾情中国建筑文化的大师,走完了他的一生。在他去世第二年的11月,鉴真纪念堂落成了。
这是纪念堂的入口,同时,也是一座碑亭。须弥座上,是仿唐汉白玉纪念碑。
院内80米长的回廊,环抱着青石阶基上的纪念堂。面阔五间的大殿,由一周檐柱、内柱及柱头上三层简洁的斗拱,形成单檐庑殿顶的仿唐建筑,屋脊上端立着洗练优美的鸱尾。
杨鸿勋:鸱是一种神话的动物,是一种鸟,一种汉鸟,神话传说啊,鸱能够吸收海水,可以灭火,所以搁木结构大殿上呢。
如果说西方的建筑史是用石头书写而成的,那么,中国的建筑史就是用木头写成的。中国人用“土木”2字来表达他们对建筑的理解。在《康熙字典》里,从木的字有1413个,其中有400个和建筑有关。几千年来,中国人一直用木头支撑着他们的家。在西方石构建筑之外,形成了独立的土木营造体系。
这座建筑没有使用一根铁钉,全部靠斗拱和榫卯相连。一个完全接受西方建筑教育的建筑师,为什么能设计出品格如此纯正的中国古典木结构建筑呢?
1925年,远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梁思成,收到了父亲梁启超从国内寄去的一本《营造法式》。这是一部宋代的建筑学专著,是中国古代最完备的建筑学百科全书。但是,由于年代久远,相关术语名词的含意已经发生了变化,等到梁思成拿到手,这部书已经成了没有人能读懂的天书。
杨鸿勋:梁先生在美国学建筑的时候嘛,接到他的父亲梁启超先生给他寄来一套新出版的《营造法式》,梁先生讲他从这儿开始,算是接触到中国古代建筑,产生兴趣就是从这儿开始的。当时他拿到这个书啊,梁先生根本读不懂,由于学的西方这一套,那些很多术语都是宋代的术语啊!
梁思成决定读懂它。1931年,梁思成出任“中国营造学社”法式部主任。在此后近十年的时光中,他和林徽因、刘敦桢等人奔走在中国西部的漫漫黄土之间,发现并详细测绘了数十座古代建筑。
1937年6月,一身尘土的梁思成和林徽因,在五台山获得了一个惊人的发现。
佛光寺大殿,一座静静地沉默了一千多年唐代木结构建筑。出现在他们的视线中。
在一千多年的岁月长河里,它似乎一直在静静地守候着这样一次邂逅。拂开历史的尘埃,梁思成仿佛嗅到了来自大唐的那股木质清香。
在它的屋檐下面,那些巧妙到近似神奇的斗拱和唐招提寺金堂的结构如出一辙。此时的梁思成可能并不知道,他的这次发现,无论对中国建筑文化,还是对他本人,会有怎样深远的意义。
正是这一次次的实地测绘,梁思成终于解开了《营造法式》的神秘玄机。多年之后,他把这次发现,破译在远离山西佛光寺的鉴真纪念堂的屋檐下。
这是法国的埃菲尔铁塔,塔上像车轮般巨大的螺丝需要定时拧紧。否则就会因为温差自动松脱。如果把所有的螺丝改为焊接的话,那么这座铁塔将会因金属的不规则膨胀而扭曲倒塌。但是,木结构的中国古代建筑,竟可以经历千年风雨而不倒,是什么原因,使看起来更加松软的木头,有着如此长久的坚固呢?
这其中的秘密就是这些神奇的斗拱和榫卯。这个部件叫斗,这种像拉开的弓一样的部件,叫拱。拱,置与斗之上,拱上又可以再置斗。重复交叠的斗拱,可以完美地解决垂直和水平两个不同方向的重力过渡,将屋顶的重量传递到柱上。
木头的连接问题则由榫卯完成。当不同方向的榫卯组合在一起时,相互之间的作用力便会抵消,并最终完成了整座建筑的结构,构成了神奇微妙的力学平衡。同时,随着水分的失去,木头和木头之间会出现松动。在发生地震时,木材所固有的柔韧,会将震波渐渐消解。这便是木结构建筑历经风雨不倒的原因。
这是一种中国式的智慧。
鉴真纪念堂在建筑结构上,终于成为重现唐代木结构建筑复活的标本。成为梁思成破译《营造法式》的一座实物注解。
这座纪念堂建成之后,一直是一座空殿,鉴真大师何时才能踏上回家的路。
马国鼎:1978年4月下旬,时任国务院总理的小平同志完成了在日本的国事访问以后,按计划来到了日本的唐招提寺。在唐招提寺的第81代长老的陪同下,瞻仰了鉴真纪念堂。唐招提寺的长老森本就和小平同志提出,能不能让大师回国呢?听完了森本的请求以后,小平紧紧地握住森本的手说,无论有多困难,我一定满足长老的心愿,一定让鉴真大师回国看看。
在邓小平访问日本两年之后,离开故土1200多年的鉴真大师,在唐招提寺第81代主持森本孝顺的护送下,终于回家了。
院中起伏的沙海,仿佛涛声依旧,伴随着隐约的诵经声,久久地回荡在大明寺的晨钟暮鼓中。
大明寺能修方丈: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弘扬佛教,把我们中国的文化,音乐,建筑传到了日本整个全国。现在我们正在筹建一座鉴真学院。将来培养出更多的鉴真和尚这种人才,面向全世界地去弘扬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当鉴真学院的学生们毕业以后,走向世界各地的时候,鉴真和尚的精神,也将随着学生弘扬到整个全球。
这里是一个高僧弘法四海的地方,这里是一个建筑师力臻民族文化的地方。
这道从盛唐画出的优美孤线,轻轻地划过蜀岗的天际,把历史的两端连接在一起,两位相隔了一千多年的大师,在这里不期而遇了。
2004.6.1 蔡硼洋 初稿
2004.6.12 唐 人 终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