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韵流芳
央视国际 2004年10月12日 14:02
这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扬州。1980年4月13日,这座名城成为中日两国瞩目的焦点。
一位远在公元8世纪东渡日本的唐代高僧,鉴真大和尚,终于回到了祖国。
这是鉴真无数次在梦中回到的故土。翻越了1200多年的千山万水,他终于踏上了这条回家的路。
十万原乡人,正倾城迎接这位千年等一回的伟大使者。
在鉴真回乡之路的尽头,一座有着大唐风韵的建筑,正静静地等待着,这个在异国他乡漂泊了千年的灵魂归来。
推出片名:
唐 韵 流 芳(上)
鉴真纪念堂
1963—1973
江苏扬州
梁思成
坐落在扬州城北蜀岗上的大明寺,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这里就是鉴真大师出家受戒的地方。
唐天宝元年的秋天,两位受日本皇太子委托的留学僧人,找到了当时的佛坛高僧,扬州大明寺主持鉴真,邀请他东渡日本,传道弘法。
面对人人视为畏途的浩瀚的东海,鉴真说:“为法事也,何惜乎身?”
公元742年,鉴真率众徒起航东渡,前后历时十年,五次失败,倍尝艰辛,最后双目失明。753年,矢志不渝的66岁鉴真,终于第六次东渡成功,抵达日本九州。受日本皇室委托,他在奈良按照中国唐代建筑形制,监造了这座唐招提寺,立坛传经受戒,成为日本佛教传布律宗的创始者。
鉴真东渡,带去了盛唐的灿烂文化,对日本的佛教、医药、建筑、文学、艺术、文字、出版印刷等诸多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鉴真,被日本人民奉为“建筑之父、律宗之祖”和“日本的文化恩人”。
公元763年,鉴真大师燃尽了生命之灯,永远安卧在远离故土的唐招提寺。
层峦叠翠的扬州蜀岗,黄墙绿树之间回荡着晨钟暮鼓。在方形的清雅庭院内,是一座唐式风格的殿堂,与日本奈良唐招提寺的金堂如出一辙。这就是鉴真纪念堂,它坐落在鉴真大师生前住持的大明寺。
这座建筑,是改善中日两国近代恶交的纪念碑。鉴真,这位大唐的文化使者,千年之后,又成为促进两国友好的和平使者。
20世纪60年代,中日两国还没有恢复正常邦交。那是一个《地雷战》和《地道战》热播的时代。两国人民都还没有完全走出战争的阴影。在这样一个时代,为什么要建造一座与日本血脉相连的纪念性建筑呢?
杨鸿勋:当时从政治形势上讲,很需要打开局面,开展人民外交,所以和日本之间,这是近邻,日本大多数人民还是非常之友好,所以先跟人民开展外交。人民外交呢,中国在唐朝,鉴真和尚去日本,被日本天皇封为国师,接到日本去,这件事在外交史上是一件很重大的事情,它有现实意义。如果对这件事情加以纪念,要宣传,这会促进两国人民的关系。
1962年的秋天,日本通商大臣高崎达之助悄然访华。此行他和中方签订了关于两国贸易的备忘录,一波三折的中日关系从此有了转机。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唇齿相依,鉴真大师,成为一种象征。
1963年,恰逢鉴真圆寂1200周年,中日两国都把纪念鉴真,当作解冻两国外交的突破口。中国高层领导人决定,在鉴真担任过住持的扬州大明寺内,建造一座纪念堂。这个不同寻常的建筑设计,会落在谁的肩上呢?
杨鸿勋:这个建筑当时是非梁先生莫属,梁先生的意思,这应该是一个能够反映鉴真那个时代的建筑才好,唐式的又莫过于鉴真和尚带着图样到了日本以后,他主持修建的唐招提寺来非常有名,那就有纪念意义。鉴真和尚做了很好的中日文化交流,把建筑文化带到日本,用这种式样的建筑来纪念他,作纪念堂那最有意义了。这是梁先生基本的构思。
由梁思成来设计这座凝聚着中日美好往事的纪念堂,是历史的选择,也是命运的安排。他与日本之间,有着一段怎样的复杂情感呢?
在鉴真东渡一千多年后的19世纪末,中日两国的综合国力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逆转。效法日本的维新改革,被看成中国的惟一出路,当戊戌变法以一场血腥的杀戮宣告失败后,一位中国近代的风云人物带着亡命天涯的凄惶和寥落,来到了日本。他,就是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三年之后,梁思成出生了。
梁思成旁白:1901年,我出生在东京。直到1912年返回祖国,我在日本度过了11年的童年时代。尽管印象有些淡薄,但对日本的怀恋之情却在我心中深深植下了根。
似乎是冥冥之中的一种巧合,梁思成与鉴真,都对那个遥远的岛国有着无法割舍的牵挂。虽然抗日战争的烽火使回国的梁思成,对日本的情感变得复杂起来。但是,他对奈良,对唐招提寺的关注却没有改变。
1944年,当美国空军大举轰炸日本本土的时候,担任中国战区文物保护委员会副主任的梁思成,找到美军设在重庆的空军飞虎队,递交了一份奈良的古建筑图纸,陈述了保护那座历史名城的重要性。
梁思成旁白:想到国人的苦难,我恨不得炸平日本。然而,一种职业与历史的责任,让我冷静下来,建筑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录,是人类历史的文明结晶。唐招提寺,是全世界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一旦炸毁,是无法补救的。
美军采纳了梁思成的建议,奈良和唐招提寺,在纷飞的战火中幸免于难。
杨鸿勋:这个事情日本知道,所以日本有一年,中国的访问团过去以后,谈这些事情,他们报纸报道就提了,报道梁思成是日本恩人,保护了日本的古建筑。
梁思成对历史文化的执著保护,对中国传统建筑的一往情深,与20世纪60年代末的政治风暴格格不入。这位文化巨人,终于倒在了那场文化革命的风雨中。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当梁思成被打入另类,千里之外的扬州北郊,一批被征调而来的能工巧匠们,却在特意的保护下,悄悄建造着由他设计的鉴真纪念堂。那么,在一个砸烂一切的破四旧时代,为什么一座与宗教相关的仿古建筑,却不但没有被砸烂,反而得以继续施工建造呢?
[请看下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