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科技频道 >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 > 节目内容 > 正文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从上海匆匆抵达南京东箭道车站。他登上一辆蓝色丝绸绣花马车,在军乐凯旋曲的前导下来到总统府,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曾自称自己是“洪秀全第二”,命运果然将他们联系在了一起。中华民国的总统府,非常巧合地选在了太平天国天王府的旧址。

  (推出片名——)

  

国 府 旧 踪(下集)

  总统府

  南京



  这里是总统府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就职典礼,就在这座前清两江总督署的大堂里进行。

  这座大堂,是在义军“荣光大殿”的废墟上建造的,洪秀全正是在他称之为“金龙殿”的地方,破灭了自己的天朝之梦。

  我们现在看到的大堂和二堂,基本上是清代南方衙署的规模和风格。在民国后来的政权中它们历经翻修,留给我们一个层层叠加的文化堆积带。

  二堂是大堂向北的延伸,它内部是中式,而外部却是西式;屋顶是中式,而墙体却是西式。大概是因为要在这里接见外国使节,在整个总统府建筑群中数它“中西合璧”的程度最为突出。

  这座礼堂,不过 平方米,对一国之府而言,显得有些局促。但是,这却是一座不同寻常的礼堂。

  国府五院各部形形色色的就职仪式与典礼;各种带有政治意味的茶会宴会;各国使节递交国书的外交仪式;蒋介石数次出山和退隐的政治大戏,都是在这里登台、谢幕。

  今天我们只能隔着岁月的栅栏,想像着昔日的军阀政客在这里纵横捭阖,斡旋进退。

  此前,这里曾经是两江总督署的旧花厅,拖着辫子的满清大吏,在这里打躬作揖端茶送客。民国年间对它的翻修和改造,居然起因于一个有趣的“外交事件”。

  刘晓宁:上世纪30年代,英国驻华大使辛格森在这里向蒋介石递交国书。当仪式结束后,他退出礼堂时,差点被一个中式的门槛绊一跤。这个中式门槛大概这么高,二三十厘米高。这件事呢,在国民政府里曾引为笑谈。

  事后,蒋介石认为有损国体遂决定予以翻修。于是,当年南京的著名建筑设计师卢树森受命,将原来的建筑全部翻建。辛格森的这半个跟头,是否可以看作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隐喻呢?中西建筑文化在此处相遇和碰撞,会不会产生磕磕绊绊呢?

  卢树森把室内的圆柱全部装修成为西式方形,地面则换上新式建筑材料的拼花地砖,墙壁装了护板,顶部吊了天花;在接近屋顶的地方是一排可以开启的天窗。因周围的建筑有些凌乱,又修建了一条与中轴线主建筑连接起来的半敞式穿堂,并且装上了毛玻璃,两侧天井中也栽上了花木。这一设计既能挡住不雅观的房子,又使人有身临花园之感。

  在这间会客室里,马歇尔、司徒雷登等一批名流贵宾,拜会过中华民国的大总统。可距今88年前的一把离奇的大火,把此地原有的副总统官邸烧得一派狼藉。副总统冯国璋捶胸顿足,失声痛哭,他哭的不是前清两江总督留给他的中式官邸,而是他的鸦片烟和几十年的聚敛。一年之后,建在废墟上的这幢美观别致的西式平房,成为国府新贵们的外宾接待室。

  西方实用、科学的建筑理念与中国奉承九五至尊的营造法式,产生了强烈碰撞。

  20 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建筑师虽然受到西方建筑思潮的影响。但他们的作品并不是真正的“西式建筑”。他们洋为中用,大胆地开创了具有中国“新民族风格”的建筑形式。

  这是位于总统府中轴线上的国民政府办公楼,这座建筑为什么既不是中国传统的宫殿式建筑,也不是西方古典式的建筑呢?

  刘先觉:因为环境比较局促,在这个很局促的这个环境里面,它并没有采用像大门那样的西方古典建筑形式,也没有采用前面的这个大厅的这种中国式的传统的形式,而是运用了当时流行的这种现代派的简捷的这样一种内格。因为这个建筑物在那个很局促的环境里面,它如果要做这种传统的中国式的屋顶的话,它四层,它要做四层檐,是吧,这个互相遮挡,在里面看起来也并不一定很合适。

  这栋楼又称子超楼。“子超”是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的字,因此而得名。1935年3月12日,林森在大楼前亲手栽下了两棵雪松的幼苗。

  孙水晶(导游):在我们楼前这两棵高大的雪松,是当时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亲手栽种的。树苗价格在当时以寸计金,从印度购买。中国有句古话:“双木成林”,而后面这个楼的形状,上小下大,有点像中国的“森”字。“林”在前,“森”在后,恰好与这位主席的名字对上了。

  子超楼楼高五层,立面采用西式的建筑平面组合与立体构图,中间高两边低,呈对称状,属典型的民国“官式”建筑。然而就是这样一幢国府大院里最高,也是最主要的建筑,为了节约经费,也只在南立面上部分贴了装饰性的耐火砖片。淡泊名利的国民党元老林森,在子超楼里度过了他有名无实的政治生涯。

  东院的民国政府行政院的办公楼也是典型的西式建筑。清水墙、坡屋顶,平瓦青砖砌筑。这三个字是第一任行政院长谭延恺所书,也是蒋介石最为欣赏的字。其南楼1935年竣工时,行政院还专门组织京沪的新闻媒体前来参观。这两幢装潢考究,设施高雅的大房子,是现代主义的倡导者赵深先生的设计作品。

  这里曾经是清朝两江总督署的“车队”,不过在一百年前叫马厩,文武百官出行前一概到此领取坐骑。自西花厅的墙上挂上中华民国的五色旗后,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也经常从这里牵出他的总统专骑7号马,出朝阳门,谒明孝陵,巡猎钟山。

  中国建筑的台阶一般为奇数,而这栋国府大楼的台阶为何却是10级呢?是建筑师的疏忽?还是另有含义?

  刘晓宁:蒋介石比较喜欢10这个数字,1911年的10月10号,是武昌起义,所以把中华民国的国庆节定在10月10号。另外蒋介石对5这个数字也情有独钟。所以刻意在1936年的5月5号定为颁布宪法的日子。他在1948年当选总统以后呢,把就职的这一天,定在1948年的5月20号。

  也许他是真的喜欢5,就连生命也停摆在这个数字上。1975年的4月5号,蒋介石在台北病逝。

  建筑是时代的雕塑。整个总统府600年风云际会,就是中华民族社会前进和对外交流的缩影。

  当大势已趋的蒋介石最后一次告别他的总统官邸时,既没有到子超楼追悔往事,也没有到西花园缅怀“国父”。他来到东院的御书楼,在清朝同治皇帝赐给曾国藩的“勋高柱石”前,默默流连。

  曾文正公是他一生崇拜的先贤,但是末路仓皇的他,却把手不释卷的文集,永远地遗失在自己的办公桌上了。

  2004年5月 王少磊 初稿

  2004年6月2日 唐 人 修订

<<上一页
第2页
(编辑:戴昕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