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科技频道 >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 > 节目内容 > 正文

国府旧踪

央视国际 2004年10月12日 13:37

  这是一条百年老街,这条街可谓是南京民国建筑的历史目录。

  这扇大门(292号),像一本线装书发黄的封面。走进这道大门,仿佛步入中国风云变换的近代史。

  这些渐渐褪色的老房子,见证了中国近代许多浓墨重彩的历史事件。这里的每一道砖缝,都嵌藏着一段段尘封的记忆……

  (推出片名——)

  

国 府 旧 踪(上集)

  总统府

  南京



  这是一张妇孺皆知的照片。

  1949年的4月23日,三野104师的解放军战士,推开了这扇沉重的镂花大铁门,青天白日旗从门楼上悄然飘落。在这条轴线上,完成了中国历史上一次最彻底的纵深。

  这座房子的主人,把一生的遗憾永远地写在了这一页的日历上。

  三野司令员陈毅将军坐在这把皮椅上,向北京西郊拨通了报捷电话。此刻,在北京香山双清别墅的毛泽东,用一首气势磅礴的七言律诗,回应这个喜讯。

  南京解放三天之后,新华社随军记者邹健东,用德国莱卡相机再现了这一历史时刻。这位战地记者敏感地意识到,一本旧时代的老书,就要从这里合上它的封面。

  蒋家王朝结束了。留给我们的是一个王朝斑驳的背影。

  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座标志性的建筑立面。现在,这里是中国等级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近代史遗址博物馆。

  张宪文(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主任):我们有时候讲呢,北京有故宫,南京有总统府,所以在中国来讲这两个建筑群呢,一南一北,当然故宫是一个封建王朝时代,总统府呢,它标志我们中国进入了一个现代社会。这组建筑群,它的历史地位是很难以估量的,随着时间的发展,它的地位越来越明显。南京政府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也标志着中国走出了传统社会,迈向了一个现代社会的道路。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大概没有哪一个官府的门楼如此频繁地更换过招牌。不算明朝归德侯府和汉王府、清朝两江总督署与太平天国的天朝宫殿,单从1912年孙中山入主开始,这个门楼就依次换过几十个门脸。

  字幕:“留守府”、“都督府”、“讨袁军司令部”、“将军行署”、“都督公署”、“副总统府”、“督办公署”、“联军总司令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中华民国维新政府”和“国民政府”……。

  这道大门的前身,是一座中国传统的衙门。国民政府外交部部长王正廷,提议拆除旧的督军署大门,重建新门“以壮观瞻”。这个建议正中蒋介石下怀,因为以国民政府主席之尊,他的汽车从旧的督军署大门通过,未免“太局促了”。

  刘晓宁(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展览研究部部长):这个总统府大门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外圆内方。从外面向里看,它是圆的;从里向外看,它的方的。所谓外圆内方呢,就是说是中国人传统的处世哲学。圆呢,就是表示要,要有亲和力,要随和;方呢,就是要求方方正正,要严谨,要严肃。这也反映当时这个政府有这个理念,要求政府能做到这一点。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道大门,是西方古典门廊式建筑。它动工于1929年,设计者叫姚彬。从八根标准的爱奥尼柱和精致的巴洛克卷涡纹样可以看出,设计师曾受过正规的西方建筑教育。

  刘先觉(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副会长、东南大学教授):国民政府的大门,应该说是早期西方古典式建筑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它是在国民政府成立的时候,它就做了这么一个门面,整个这个门,也是仿照西方的凯旋门这样一种建筑形式。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它外面的格式是爱奥尼的这种构图的特点。它反映了在辛亥革命以后,革命党人要跟封建体制决裂,要学习西方民主,共和的这种思想。

  但是,设计者对旧体制的决裂,和向西方的学习并不彻底,他在大门的对面,保留了一道中国传统的照壁。从东西文化的冲突中,我们仿佛看到时代的局限。

  这里原来的六扇镂空大铁门,在上世纪50年代末,被投入了全民大炼钢铁的炉火中。如何对待包括“建筑”在内的文化遗产,是每个时代都需要面临的问题。

  当年攻入总统府的渡江英雄中,许多人是第一次走进大城市。他们不仅将战马牵到西花园的水池中洗刷,有的战士甚至把走廊里的红地毯剪成小块,作为露天睡觉的垫子。“二野”政委邓小平得知后非常生气,为此,他推迟了跟“总前委”在丹阳的会师。在对部队的整顿时,他说过一句直到今天都意味深长的话:总统府是文物,我们可不能做李闯王啊。

  这条纵深约600米的轴线,是一部约600年的建筑文化史。俯看这座有着80多栋1180余间房屋的大院,从满清到太平天国再到国民政府,总统府的建筑布局好像一条历史纵轴,它连缀起了这个东方古国几个世纪的风云变幻。

  我们可以沿着三条建筑轴线,去触摸三段凝重的历史:

  东部曾是两江总督署、太平天国天朝宫殿和国民政府行政院;西部以孙中山的临时大总统办公室为主线;中部则是以民国政府和总统府大院原址为中轴线。

  这条中轴线,可谓是中国建筑的百年之路。从中国古典,到西洋古典,到中西合璧,最后一直到现代主义,四种不同的建筑风格,分布在一条轴线上,清晰地透出中西建筑的文化脉络。

  东部的院落,是典型的苏南清代建筑,而墙头檐角为何却是湖南和江西的地方特征呢?

  这里曾是太平天国的天王府,宏大辉煌的天朝宫殿,在曾国藩血腥的镇压中灰飞烟灭,湘军将征服者家乡的建筑风格留在了这里。

  西院的建筑,可以说是清末中西文化交融的起始点。

  这排七开间的大屋,是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办公室,它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开天辟地的重大事件――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统治,在这里画上了句号。这栋仿文艺复兴时期的“西花厅”,是总督衙门乃至整个总统府大院里的第一幢西式建筑,它是清代最后一任两江总督张人骏修建的。在一片中式亭台楼阁当中,显得刺目而孤独。

  就在这个地方,在这座封建官员修建的西式花厅里,召开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府的内阁会议——这是多么耐人寻味的历史巧合。就在这个地方,在这间中西合璧的屋子里面,民主革命先行者孙逸仙博士伏案太累的时候,他可以穿亭绕榭,从漪澜阁往后一直走到中国建筑文化的最深处。

  洋务运动开始后,吸收西方包括建筑在内的文化成为一种时尚。“总统府”虽然不是一时规划和整体建造,但它的临时拼凑与不断修补,反而给后人留下了一种独特的、过渡性的建筑风格。

  俄国戏剧家果戈理说过,当歌曲和传说都沉默的时候,还有建筑在说话。

  我们漫步在这座占地九万平方米的国府大院,可以依稀分辨出,近百年来中国建筑发展的脚印,听到中国建筑师上下求索的砰砰心跳。中西碰撞,纵横交错,使总统府成为纪录历史的一个重要物证。

  如果说总统府是一本线装的老书,当我们打开它的封面,里面又尘封着一段怎样的历史呢?

  [请看下集]

下一页>>
第1页
(编辑:戴昕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