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都书梦(上)
央视国际 2004年10月12日 13:34
这座沉寂的建筑,是国家图书馆的原馆旧址。
这片琉璃瓦历经了七十多年的风雨沧桑,见证了中国第一座公共图书馆的诞生,记录了几代人的建馆梦想。
国 都 书 梦(上)
中国国家图书馆
北京
1927-1987
中国图书馆的创建,与一个人的名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就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学界巨擘、清末名臣张之洞。
20世纪初,在变法图强和西学东渐的背景下,张之洞力奏朝廷,兴办学堂和图书馆,以承扬民族文化,吸收先进科学。
1909年(清宣统元年),末代皇帝溥仪登基, 岁的宣统皇帝溥仪御批兴建京师图书馆,四品翰林院编修缪荃孙为首任监督,馆舍设在北京什刹海广化寺。它标志着中国第一座国立公共图书馆的诞生。
辛亥革命后,京师图书馆由北京政府教育部接管,并于1912年8月27日开馆接待读者。1917年,图书馆移至方家胡同原国子监南学旧址。1928年7月,更名为国立北平图书馆,馆舍迁至中南海居仁堂。
中国文化巨匠鲁迅,在1912年到1926年,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长,分管图书馆工作时,曾四处寻找馆舍,筹划建馆。
李致忠:鲁迅先生来主持,又重新清理藏书,登记成册,然后再另寻地方,大概呢,经过了三四年的时间找地方。
为了寻找合适的馆址,鲁迅累得精疲力竭。1926年,他带着未做完的梦,离开北平南下了。
此时,著名学者梁启超出任馆长。兴建图书馆是他晚年最大的梦想。梁启超担任馆长后,图书馆的馆址终于有了眉目。在这块曾经是金朝的大宁宫、元朝的兴圣宫、明朝的玉熙宫、清朝的御马圈的地基上新建图书馆。
然而遗憾的事,没等图书馆建成,梁启超就离开人世了。
肇始于一个时局动荡的年代,在风雨中飘摇的图书馆,因无合适的选址和足够的筹款,一直未能兴建独立的馆舍。先后四次选址开馆,又四次闭馆迁址。
这座建于1931年的中国古典式建筑,得力于蔡元培的奔走筹建。他筹得了美国退还庚子赔款的一百三十多万银元。
这座图书馆的设计,当初曾向社会公开征募方案。
方案的审查委员会是由美国建筑学会推荐的顾理治、亚特理和伊墨逊三位建筑师组成,顾问叫安那。安那极为重视图书馆建筑的环境。他强调:毗邻北海和故宫的图书馆建筑应该成为四周风景的一个部分。
评选结果是在美国公布的,丹麦莫律兰的设计得了头奖。理由是:“他能将现代图书馆的需要与中国宫殿式的建筑互相调和。”
尽管设计师是“外来和尚”,但他们念的却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本地经”。
王其亨:早期的建筑更多的是洋人在做,但那洋人背后是中国人在决策,决策者是清朝留下来的,绝大部分都是饱学之士,比方说蔡元培。
时任教育部部长的蔡元培,继梁启超之后出任馆长,此时,京师图书馆更名为国立北平图书馆。建馆的梦最终在他手上圆了。这是当时国内规模最大、最先进的图书馆。
落成典礼时,蔡元培发表演讲,称赞这座图书馆的建筑,完全采用新式的科学方法,又保留中国古代建筑的外观,是中西文化的融合。
这对雕花望柱和石狮,是圆明园旧址仅存的石刻精品。在主楼即将竣工时,院落里显得有些空旷。建设者们巧妙地从圆明园的遗址上,迁来一批旧物,为这座图书馆平添了几分皇家建筑的气派。(注:此处留出30秒空镜,一一呈现圆明园旧物之精美,配以动效、音乐。)与移存于此的乾隆御笔石碑、文渊阁四库全书石碑,在历史、艺术、建筑上具有极大的文物价值,显示出这座图书馆的不凡身价。
圆明园的遗物,更难的是,它们与毗邻的紫禁城、景山、北海、中南海,构成异常和谐的天然景观。
王其亨:中国古代建筑有显著的特点,建筑和周围自然环境结合,把环境当做主体,建筑辅助于主体,是配合主体的,联合国教科文派来的专家认为这个理念是非常现代化,是中国人的智慧,值得全世界学习。
在这美仑美奂的景观中,也有一点小小的疏忽。原来圆明园里共有两对华表,当时的燕京大学也要了一对华表。在搬迁时一不小心,把应该是一左一右的一对华表,错成一前一后两根华表。
徐志强:北图拉了一对,前面一个后面一个,北大拉了前面一个后面一个,装了以后一看呢,结果是都不配对。
紫禁城、天坛、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清皇陵、京城王府,是闻名中外的世界文化遗产,这些经典的中国古建筑是谁设计的呢?
王其亨:当时承担了这个皇家宫殿、陵寝、坛庙、园林、府邸等等(的设计),这些设计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建筑世家,姓雷,所以当时社会上美称为“样式雷”。
中国五分之一的世界遗产都是雷氏家族设计的作品,上万件“样式雷”图档,就保存在这座图书馆。
这座图书馆还藏着另一件惊世的镇馆之宝。
这条街(东起北京金鳌玉栋牌楼,西至西安门大街路北西小石作南口),原来并没有专名(原来叫什么?)。1931年,图书馆建成后,因移存“文津阁”的四库全书而得名 “文津街”。
当年乾隆皇帝主持编纂的巨著《四库全书》,动用了数以百计的翰林学士,编完这部多达八亿字的巨著。随后,他又雇了两千名书法高手,总共手抄了七部,几经离散,至今完整保留下来的只有三部。
一部在台北,它原藏于紫禁城里,史称文渊阁本。
另一部现存甘肃省战备书库内,它原藏于沈阳故宫的文溯阁。
第三部就是原藏于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本。现藏于这座图书馆。
任继愈:我们是原书、原架、原貌完全保存的,《四库全书》里头最完整的就是我们这一套。《四库全书》是我们国家馆的一个镇馆之宝。
文津阁本四库全书,在清末就从承德避暑山庄运来北平,归属于京师图书馆,但始终没有一个可容纳原架、原函、原书的专用书库。当新馆落成后,原本希望它能入库珍藏。不料由于设计不周而没能如愿。
李致忠:原因就是楼也建好了,书架子进不去。怎么抬都抬不进去。所以临时就找了现在这个地方放这个《四库全书》。
镇馆之宝,就这样在临时书库里等待了七、八十年。它还要等待多久才能有一个安身之地呢?
从1931年图书馆建成,到新中国诞生,在这18年里藏书量增至140万册。而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又一个18年里,藏书量直线上升,达到1000多万册。原先设计的只能藏书200万册的图书馆,面临着“书满为患”的严重态势。
再建新馆,是惟一的选择。那么,新馆会选在哪里呢?新馆的建筑会是怎样的呢?这次建馆之路又要走多远呢?
[请看下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