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都书梦(下)
央视国际 2004年10月12日 13:22
这是位于北京西郊高粱河畔的中国国家图书馆。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好奇:这座国家图书馆的“1号”借书证的主人是谁呢?
在图书馆借书证的登记册档案里,我们看到了一个熟悉而伟大的名字。
毛泽东在走出韶山,成为一个职业的革命家之前 ,曾在湖南和北京的两座图书馆“打工”。当他第一次翻阅着中文译本的《共产党宣言》时,他与许多革命者一样,最初都是在图书馆里认识了马列主义和革命真理,从而走上了一生为之奋斗的革命道路。
这座珍藏了一个伟人一段红色记忆的图书馆,是怎样诞生的呢?
国 都 书 梦(下)
中国国家图书馆
北京
1975-1987
法国作家雨果,在以著名建筑巴黎圣母院命名的长篇小说里,通过一位副主教的口,说出一句惊世骇俗的话。
他说:“图书将会扼杀建筑。印刷术将会扼杀建筑学。”
一二百年过去了,雨果的预言会应验吗?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图书藏进了一座座图书馆,高度发达的印刷术,推动着图书馆建筑日新月异。
雨果的预言似乎渐渐地被人淡忘了。
按国际惯例,藏书50万册就算大型图书馆了。而这个数字仅仅(却)是中国国家图书馆一年的藏书量。
原建于1931年的老馆,显然远远地落伍了,无法与一个近10亿人口的泱泱大国相衬。
李致忠:政府五八年就想给我们建新馆,地址也选好了,也有一些初步设计。
当初的馆址选在景山一带,后来因为拆迁受阻,未能如愿。于是就想在老馆西侧进行扩建。扩建报告送到了周恩来的手上。
周恩来高瞻远瞩的批示:保留原馆不动,在城外另选一处馆址,解决一劳永逸问题。
何处才是理想之地呢?北京市有关部门推荐了邻近紫竹院和白石桥的一片空地。
图书馆的选址,一要临近水源,便于消防灭火;二要环境安静,利于读者阅览。如今的新馆紧挨着喧嚣的大街,有些欠缺。
周恩来在病中亲自审定建设方案。他指示新馆要具有现代化的国际水准,是亚洲一流的大型图书馆。
遗憾的是周恩来没能亲眼目睹这座宏伟的建筑。1987年图书馆落成后,由他的战友邓小平同志为北京图书馆题写了馆名。
从1975年开始设计建造,到1987年竣工,前后历时12年。
图书馆的设计,云集了当年国内各大建筑院校、建筑设计单位和著名设计师。来自建设部建筑设计院、南京工学院、清华大学、中国建筑西北设计院、同济大学、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广东省建筑设计院等部门,提供了114个方案。经过反复比较筛选,集思广益,最终选用建设部建筑设计院和中国建筑西北设计院的设计方案。
徐自强:100多个方案经过归纳评选,剩下二三十个,又从中选出9个,再评选最后剩下3个。把3个方案报给中央。当时国家主席是李先念,他对图书馆的设计有一个要求。李先念就说了三个字:“中国的”。
国务院主管此项工程的是副总理谷牧。谷牧曾是这座图书馆的常客。
李致忠:谷牧同志有几句话:五千年文明、八亿人口、毛泽东思想,需要有一个像样的图书馆。
最后,聘请了杨廷宝、戴念慈、张鎛、吴良镛、黄远强等五位专家学者,给予调整,综合。
(图表文字:一一列出院校、设计院以及设计师的名单。)
1998年12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北京图书馆更名为国家图书馆。这意味着在世纪更替的重要时刻,国家和社会赋予了这座图书馆更重要的使命。1999年4月16日,江泽民主席为国家图书馆题写馆名。
国家图书馆的建设倾注了新中国三代领导人的关切,也凝聚了中国三代建筑师的10年心血。
建筑师们深切地认识到,注重与自然的高度协同,是中国民族传统建筑形式的显著特点。必须构建具有民族特色和中国气派的新建筑文化。北京图书馆新馆正显现着这种可贵的探索。
1987年,在北京市海淀区高粱河畔,紫竹院公园旁,耸立起一座气势恢宏、庄重典雅的地标性建筑。
这组气势恢弘、具有中国书院特色的民族风格的建筑群,耸立在紫竹院浓荫秀水的意蕴中,流荡着的是中华民族千年不绝的书典气韵,体现着中国建筑艺术的精髓。
新馆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占地7.24公顷。以地上十九层的基本书库为中心,东、南各五层,北楼六层,地下书库3层,呈高低错落式环绕,布局对称而严谨。屋顶采用四坡顶和盝顶结合形式,改飞檐翘角为秦汉风格的平直方角,突破了当时(建筑界)学院派古典主义的主导风格,在传统向现代的嬗变趋势中体现出新意。
孔雀蓝色的琉璃瓦大屋顶,外墙是淡灰色的瓷质面砖、浅色的花岗石基座、汉白玉的栏杆。这些淡雅明朗的饰面材料,配以古铜色的铝合金窗和茶色玻璃,凸现出清新典雅的民族书卷气。
走进东门文津厅,是洁白的汉白玉八角柱和光洁的贵妃红磨光花岗岩地面。正对出纳厅的大型陶瓷壁画“现在与未来”,通体彩色瓷砖嵌底和人造花岗石浮雕,体现人类的向往和追求。
中庭紫竹厅有浅水池和座凳,配南天竹、君子兰等花木,营造出优美的夜阑空间。建筑的内部空间,吸取了中国庭院建筑馆园结合的手法。环绕的书库围合成三个内院的建筑群。
透过茶色玻璃,放眼被楼群环抱的庭园,细细观赏叠形花台小品,置身于雅室而悠然遐思。
这是一座藏书达2411万册的超大型图书馆。图书数字化,无疑是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方向。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数字图书的兴起,“没有围墙的图书馆”,不再是虚拟的幻想。图书馆建筑仿佛已经走到末路。有着千百年历史的图书馆和书院、藏书楼,该如何面对高度发达的现代信息技术呢?这不禁让我们回想起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的那句先知预言。
文津街分馆和紫竹院新馆,分别产生于两个不同的建筑时代,共同表达出中国建筑的文化特质,为北京这座文化名城留下两道精美的轮廓线。
当我们即将完成本片的拍摄时,新的国家图书馆馆舍又要破土动工,这座世纪新馆又会为北京,划出一条怎样的天际线呢?
【建筑备忘录】
一座珍藏了一个伟人一段红色记忆的图书馆,是怎样诞生的?
文津街分馆和紫竹院新馆,两个不同的建筑时代,共同表达出中国建筑的文化特质,流荡着中华民族千年不绝的书典气韵,体现中国建筑艺术的精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