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9月,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在北京隆重举行。
这是中国首次举办的大型综合性洲际运动会。这个曾被人凌辱的“东亚病夫”,刷新了历史的记忆,展示出一个东方巨人强国的梦想。
这首《亚洲雄风》,唱出了黑头发、黄皮肤的壮志豪情,成为20世纪90年代初,一首最令亚细亚人昂奋的国际流行歌曲。与这首歌一道传遍世界的是这组现代化的大型体育场馆,这组闪耀着中国文化的恢宏建筑,向全世界一展亚洲雄风。
(推出片名――)
亚 洲 雄 风
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
北京
1990
马国馨 刘振秀 闵华瑛 单可民
1984年9月28日,亚洲奥林匹克理事会代表大会投票表决,选定在北京举办第十一届亚运会。
举办亚运会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大型系统工程,其中最艰巨的是场馆的工程建设。规模如此巨大的工程,是当时北京建筑史上前所未有的。
北京,该从哪里下笔呢?
沿着北京南北中轴线向北延伸的轴线,叫北辰路。原来叫鱼池村,是北郊荒僻的农村,亚运村就选址在这里。1953年,毛泽东曾到此视察。
(张正儿子回忆毛泽东视察):毛主席53年来到鱼池村,毛主席下了车上了坡,我父亲正在坡上浇菜,毛主席当时问他,现在生活怎么样?我父亲说,现在大的瓜菜还可以,毛主席说,生活一天会比一天好的。
正如毛泽东所言,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起来了。20世纪90年代初,当世界把目光聚焦在这里的时候,这个昔日的鱼池村,已经是一座现代化的体育运动村。
这是一座全新的体育城,它彻底地改变了北京北部的轮廓线,是北京城市建筑史上一个划时代的历史丰碑。
漫步在这组恢宏的建筑群里,不禁会产生这样的感叹:画出这张设计图,需要一份怎样的腕力啊?!
马国馨:80年代初我刚从日本学习回来,在日本一个很有名的建筑事务所里工作了2年,回来以后正好赶上这个亚运会。那时候刚刚40多岁,确实也是一个很难得的机会。
这个机会改变了北京,也改变了马国馨的一生。从此,这位与奥林匹克结下不解之缘的建筑师,成为中国体育建筑的领军人物。
(本案建筑师简介)
马国馨,可谓是中国建筑界的中坚力量。这位清华大学的建筑博士,曾师从于世界著名建筑大师丹下健三,52岁获得中国建筑大师称号,55岁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984年,他遇到了人生最大的挑战。
六年之后,一座气势恢弘的现代化体育城,耸立在北京的北郊。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成为马国馨设计生涯的重要转折点。
这片建筑群,改变了北京的生活质量,对北京北郊的开发和城市的总体规划,产生深刻的影响。在此,建筑师赋予了一份怎样的文化力量呢?
这是一个具有城市尺度的大手笔。
一条横贯东西的大道和一个巨大的圆弧,构成了场馆的布局骨架。在此,建筑师并不是单纯地追求建筑孤立的形态美,而是注意建筑群体的组合,将整个体育中心设计成一个富有时代气息的城市公园。
马国馨:我们要创造一个新的山水城市,在这样一个平地上做山很困难,但是建筑本身有一个非常有变化的轮廓线。从空中鸟瞰体育中心,实际上可以看到有水面、有绿化,是非常规则和有韵律的大地雕塑。
在充满灵性的湖畔,建筑,为我们提供了山的记忆。建筑师创造了一个具有山水尺度的建筑空间。
俯瞰奥体中心,不禁使人产生对北京的城市联系。
北京,有着严谨规划的中轴线格局,但为了强调某些重要建筑,在许多关键性的地方,常用一些曲线来打破方整、单调的布局。故宫、景山两侧的三海,中轴线起点处的天坛等,都是如此。
奥体中心位于北京向北延伸的中轴线的起点,建筑师传承了历史的文脉,将场内主次轴线与环形道路组合,形成全区的主要骨架。在弧形的总体布局下,各场馆围合成互相关联的群体,形成自由开敞富有活力的有机组合,与北京城市的总体格局协调。
这是一个充满动感的、不断向外辐射的建筑群,它的圆心在哪里呢?
马国馨:(击掌)大家在这儿就会发现,这里有非常好的回音,除了设计师以外,知道这个秘密的人不多。这个地方正好是一个圆心,周围以这个圆心做一个同心圆,做了各种各样的矮墙和建筑,有一种向心感,既然弧形布置以后,它本身就要让人感觉到有一种动势。
体育建筑和体育一样,是国际交流中最频繁、最为活跃的场所。以什么样的建筑气质,来体现中国的文化、智慧和技术,是这些建筑在满足使用功能之后,需要思考的精神内含。使其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又富于中国的民族色彩。
游泳馆和体育馆,是奥体中心标志性的建筑。建筑师采用凹曲形双坡面屋顶,表现出强烈的东方特色。
马国馨:它实际上是两个屋顶的重合,当中这个屋顶像中国的攒尖或歇山的屋顶,边上的屋顶有点像卷棚,实际上是两个屋顶的组合,这并不是和原来的那个重复,把原来的这道反曲线的屋顶加以变形,使它有一种新的感觉。
檐口下红色的金属网架,让人联想到传统建筑的斗拱。两端高达70米的巨型塔筒与12根斜拉钢索,形成第五立面起伏的轮廓,既体现出体育建筑的力度与智慧,又给人以中国传统建筑的暗示。
马国馨:四根大柱子,体现了中国建筑的(特点),大柱子有点斜,中国的木构建筑两根柱子始终是斜的,在中国建筑叫侧脚,为什么斜一点,从受力上讲给大家一种更稳定的感觉。你看建筑上许多柱子最外面的两根都有点往里斜,这是中国古代工匠多年的经验。这是变形的手法,创造再高级一点,让你看不出来,只是一种感觉,这就是一种更高的境界。
红色的钢管像血管一样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流畅柔性的曲线与挺拔刚劲的直线,构成刚柔相济的建筑形象,显示出体育建筑的性格特征,表达出拼搏向上、友谊团结的环境氛围。
这是中国第一座无障碍的体育建筑,这是中国申奥2008年的起跑线。这座世人瞩目的体育城,得到了国际建筑界和世界体坛的高度赞赏。
国际泳联的主要官员在参观后称赞道:“这是东方传统建筑艺术和二十一世纪建筑水平的完美结合”。
1990年4月,78岁的邓小平来到奥体中心。
马国馨:当时他特别高兴,就说,这次到这边来就是要看看到底是中国的月亮圆还是外国的月亮圆,他说我看中国的月亮也很圆嘛,比外国圆得还好嘛,真是小平同志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建筑师工作的最大支持,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
这是一片影响了北京未来的建筑,从某种意义上说,北京就是从这里,走进了2008年奥运会。
1992年,马国馨获得由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亲笔签字的“体育建筑奖”国际奥委会奖牌。
字幕:
在奥体中心建成11年后,北京向国际奥委会送交了《申奥报告》。在这份报告里,马国馨率队完成了申奥场馆方案的全部设计任务。
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
建筑备忘
建筑名称: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
建筑地点:北京
建筑年代:1990年
建筑设计:马国馨 刘振秀 闵华瑛等
建筑类型:体育建筑
建筑面积:120000m2
2004.7.1 唐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