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科技频道 >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 > 节目内容 > 正文

  这座建筑的每一道石缝,都渗透着生命的壮烈。

  ——齐康

  (烈火中的铁窗,伴随机枪声。枪声淡出,音乐起。)

  这是一群倒在黎明前的先驱,这是一群为真理而奋斗的生命。

  他们就义的山峦,成了通向胜利的最后一道山岗;他们倒下的身躯,成为共和国的第一层阶石。

  这座高不过五、六十米的小山岗,却因他们而获得了精神高度——这就是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推出片名……)

  

雨 花 魂 祭


  雨花台,位于南京的城南。相传南朝时,高僧云光法师在此讲经,虔诚所至,感动上苍,落花如雨,雨花台因此而得名。

  无数在此就义的先烈,用壮烈的生命,将这个美丽的传说,铸造成一个英雄的山冈。

  1949年12月12日,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会议作出决议,建设雨花台烈士陵园。

  1950年7月1日,雨花台凤台岗上树起奠基纪念碑。这是一座城市的精神坐标。

  1976年夏,雨花台烈士陵园拟建大型纪念馆,一代建筑宗师杨廷宝应邀主持设计。这是杨廷宝主持设计的最后一座建筑,遗憾的是他并没有看到这部宏伟作品的最终落成。1982年杨廷宝病逝后,由他的学生齐康主持完成了整个建筑的设计建造。

  这是目前国内最长的纪念性建筑群。整个建筑群沿着一条南北中轴线排列,全长达1000多米。这组宏大的建筑群是从哪里下笔的呢?

  面对这项严肃的具有广泛影响的重大题材,建筑师的创作持有十分谨慎的态度。从而在客观上影响了这部作品的创造性和表现力。然而,对于一部诞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作品来说,这种遗憾无疑是一种苛刻的要求。

  建筑师充分利用原有的自然地形,将建筑与四周的山冈,围合成一个富有情感表达的纪念空间。建筑和山冈肃穆在一池清泉的四周,表达出怀念与哀悼的氛围。

  纪念碑高高地耸立在台阶之上,台阶成了山势,而纪念碑则成了峭拔的山峰。

  沿着石阶走向纪念碑,人们的感觉是在走向崇高的精神境界。踏在这诗句一般的石阶上,你的心开始押韵,韵脚是随台阶不断上升的崇敬。

  海拔60米的凤台岗上,耸立着42.3米的纪念碑,隐喻南京4月23号的解放纪念日。

  碑前左右横卧着十座石棺,象征着十万就义的英灵。方正粗粝的棱角,象征着烈士们的铮铮硬骨。

  碑上铭刻着邓小平同志题写的碑名。这枚凝重的徽标,像不朽的花圈,又像一只凝视的眼睛,它寓意着怎样的深刻含义呢?

  纪念碑的高耸与对面纪念馆的端坐,将这条长长的轴线谱写成一首庄严的史诗。那么,这首诗的序曲在哪里呢?

  这是中国目前最大的花岗石群雕,由179块花岗石拼装而成。群雕上实下虚,着重刻画了烈士们坚贞不屈的表情。

  凝视着这些刚毅的生命,豁然感到,庄严,是那样的美丽,凝重,是那样的动人。

  建筑师将英烈们没有唱完的《国际歌》,铭刻在这条轴线的照壁上,与《国歌》碑分立于纪念池南北两端。《国歌》碑的两端,是两个构图完美的方框,与石墙互为虚实。

  建筑师借此表达出,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为了民族的独立和人类的理想,在这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用鲜血谱写了一曲曲悲壮的英雄乐章。

  两座石碑之间是矩形的水池,水池边肃立着哀悼的男女塑像。

  通向纪念馆的甬道,既是一条路,又是一座桥。

  这是坐落在雨花台南端任家山上的纪念馆,与北高峰的纪念碑遥相对应。建筑平面呈“凹” 字形,是一座具有民族风格的现代建筑。

  屋顶,运用简化了的中国传统古建筑的檐、脊及斗拱,使轮廓简洁而庄重,富有纪念性的美感。

  整个建筑群以浑然一体的白色,安卧在常青的绿树环抱之中。雨花台建筑的色彩造型,为什么选择了白色呢?

  这座尖顶方形的忠魂亭,是由南京市30万名共产党员捐资建造的,江泽民同志为此特别题写了亭名。

  如果说这条长长的建筑轴线,是一首庄严的史诗,那忠魂亭就为这首长诗打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雨花台烈士陵园的设计与建造,长达38年之久,前后征集的设计方案多达500余个。设计方案之多,历经时间之长,参与人数之广,可谓是全国之最。

  这些殷红剔透的雨花石,凝聚了大自然的日精月华。在这片出产雨花石的山峦上,耸立起的这座大型纪念性建筑群,则是建筑师与无数建设者们呕心沥血的结晶。

  纪念碑在开放中张扬精神,以蓝天作衬;忠魂亭,在环合中收聚灵魂,以绿树作屏。当有长风扑面而来,你便感觉到那是先烈们的浩然之气。

  这是一座纪念馆,里面陈列着一段峥嵘的岁月;这是一所学校,许多人在此感悟到了人生真谛。

  建筑师用充满力度的建筑语言,使人感受到精神是一种质感,理想是一种形状。

  从纪念馆的展厅向上仰看,建筑师独具匠心地设计了一个方正的天窗,直通无穷的天宇。使英烈们不朽的精神,与日同辉,与天共存。

<<上一页下一页>>
第2页
(编辑:戴昕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