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建筑
央视国际 2004年10月12日 10:52
【夫子庙。文庙】
这座文庙,是夫子庙的中心,夫子庙因它而得名。
在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国社会中,到处都有祭孔的文庙。在远离孔子故土七百多公里的南京,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壮阔的夫子庙建筑群呢?
鲁国的马车已经远去,却在此留下深深的文化车辙。
【天下文枢牌坊】
这是清朝偶像派人物曾国藩,为夫子庙做出的定位性概括,南京的夫子庙,为何有如此至尊的地位?为何能担当得起这样的大话呢?
(推出片名——)
天 下 文 枢
南京夫子庙
1985
潘谷西 叶菊华 王文卿 丁沃沃等
夫子庙,是南京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标志。整个建筑群由孔庙、学宫、贡院三部分组成,构成了当年江南的文教中心。
公元337年,东晋丞相王导建议“治国以培育人才为重”,立太学于秦淮河的北岸,这是夫子庙最早的建筑。
公元1034年,宋仁宗将东晋学宫扩建为孔庙。孔庙,是供奉祭祀中国古代圣哲的地方。内供孔子及颜回、曾参、孟轲、孔汲四哲牌位,孔门七十二贤人供奉左右。儒学师生在此祭奉着他们的精神领袖。
孔庙的主体建筑是大成殿(高16.2米、宽27.3米、深20. 9 米),七楹重檐,四坡五脊,主脊上的双龙戏珠立雕为国内首创。殿前的丹墀正中,树立着一位文化巨人,这是国内最高的孔子铜像(高 4.18米)。
静静地伫立在大成殿的院内,仿佛能听到《论语》的诵读声。光线也仿佛有了先哲的思想光芒。
【夫子庙花鸟市场。江南贡院】
谁能想到,与这片嘈杂拥挤的商铺一墙之隔的竟是另一个天地。
夫子庙的鼎鼎大名,不是因为有巍然壮观的孔庙,也不仅仅是因为有天下第一的学宫,而是因为有一座中国最大的科举考场——江南贡院。
江南贡院,始建于1168年南宋乾道四年。这里原有供考试用的“号舍”20644间,相当于三个北京的故宫大,规模为当时全国23个行省贡院之首。
这座三层木结构的明远楼,是贡院的中心建筑,是用于监视考场和发布命令的地方。当年,民族英雄林则徐在出任两广总督之前,在此做过主考官。
一排排密密麻麻的号舍,是决定读书人命运的生死场。为了能金榜高悬,多少人从意气风发的青年一直考到白发苍苍的垂暮之年。
从这些窄窄的巷道里, 走出过无数的俊杰才贤——
清代洋务运动代表李鸿章和他的老师清朝名臣曾国藩,民族英雄文天祥和大书法家颜真卿,及中国共产党第一任总书记陈独秀等,都在这里考取过功名。
明代风流才子唐伯虎在此高中解元;“扬州八怪”郑板桥也在此考取举人;《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和《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屡次落第,阅尽了炎凉世态,洞察了官场的营蝇苟狗,创作出惊世骇俗的不朽之作。
清末最后一个状元张骞,也是在江南贡院金榜题名,从此踏上实业救国之路。
中国的科举制度,起始于隋代初年。科举制度是中国在世界上率先采用的一种选拔人才的考试方法,体现了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选拔出了10万多名的“进士”和百万多名的“举人”。江南贡院仅在清代,就诞生了58名状元,占整个清代状元总数半数以上。
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科举也走到了尽头。清代初期,中国的科举制传到了西方,形成了现在的西方文官考试制度,被称为对世界人类进程有巨大影响的中国第五大发明。
科举带动了商业的繁华。每逢开考,几万名考生云集于此,于是书肆、茶馆、酒楼、客栈、青楼应运而生。
这张《南都繁会图》(保存在南京博物院),描绘了明代南京夫子庙的壮美和繁华。然而,这一切只能是一种回忆,保存在这座博物馆里。夫子庙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永远遗失了。
【日军轰炸南京资料】
1937年的冬天,侵华日军的炸弹把夫子庙化成一片废墟,千年帝都的夫子庙成为南京永远的记忆。
潘谷西(东南大学建筑系教授 建筑历史、理论及园林研究所所长):1947年,我来南京上学的时候,看到这个地方都是地摊,庙已经没有了,里面就是一排一排摆的地摊,临时搭一些棚子,是这样的东西。后来大概是解放以后,盖了一些简单的商业性的建筑物。一直到了70年代后期吧,就开始正式考虑把夫子庙按照一个文化项目来把它恢复起来。
那么,该如何恢复那段失去的记忆呢?
潘谷西:我带了两个研究生做方案,方案嘛,这里头就说怎么做了,因为这是一个夫子庙,夫子庙我刚才讲过了,它有它的本来的内涵,本来的形式。
丁沃沃(教授 副所长 博士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古建筑恢复可能分两种,一种是象征性的,还有一种是象夫子庙东西市场这样的,带有普遍意义的,就是风貌性的。恢复古建筑究竟是什么元素,它空间有什么特质,究竟是符号的,还是本质的?
夫子庙的成功修复,体现了建筑师对恢复城市记忆,所做出的深度的文化思考。
“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明清江南街市的风貌和古厅河房的景观,如新裱的画幅,挂落在秦淮河的两岸。晕染着烟雨江南的韵律,也契合了夫子庙儒学与商业亲密无间的文化性格。
漫步在这片粉墙黛瓦下,重温往日的繁华,不禁令人怀旧思古。
遥想当年,“六朝金粉”的十里秦淮,门卷珠帘,河泊画舫,歌乐悠扬。两岸的建筑雕梁画栋,绮(qi)窗丝障,到处都是玉软香温的旖旎风光。
有才子,自然就有佳人。读书人住在秦淮河边,天长日久,便生出了一些风花雪月的故事。
【李香君故居。来燕桥】
当年,明末中原才子侯方域,正是穿过这条古巷,在绣楼倚栏轻笑的烟尘歌伎中,遇见了16岁的李香君。孔夫子的后人孔尚任演绎了两人的悲欢离合,《桃花扇》的故事从此传唱。
温柔缱绻(qian quan)的秦淮河,“桨声灯影连十里,歌女花船戏浊波”。吱呀的摇橹声,把秦淮河灯红酒绿的倒影拨散揉碎,像秦淮八艳的残妆。
杜牧因此而发出了“商女不知亡国恨”的感叹,平添了“隔岸犹唱后庭花”的惆怅。
【乌衣巷。王谢古居】
这是东晋名相王谢的故居。1600多年前,衣袂如飞的乌衣子弟早已水流云散。悠悠古巷,还依旧回荡着刘禹锡的诗文古韵: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丁沃沃:街道是让人们体验的,古街道还在这个地方,一看到它过去的肌理,那么这个城市一下就变的有厚度,历史就在这个厚度中间显现出来。
古巷,是夫子庙的经脉。尽管媚香楼的主人,换成了经营维扬美食的老板,修复后的乌衣巷中只剩下贩字画和卖紫砂的商贩。但是,夫子庙的文脉和气韵没有变。
潘谷西:从建筑这个角度来看,这些东西也是一般的建筑材料建成的,砖头、石头、瓦这些东西,那么它为什么在南京人的心目当中这么重要,就是我刚才讲的,是历史上积淀下来的。
这排被岁月磨平的石栏,是这片仿古建筑群中仅存的明朝原物,六百多年来,被无数文人骚客拍遍,它见证了夫子庙的繁华衰毁,如今,成为重建的坐标。
布局和气韵,是中国古典建筑境界高下的标尺,方寸之间,气韵流转。(篆刻治印,飞刀走石。逆光拍。)
【夫子庙中轴线。照壁。泮池】
依照传统的布局,在河的南北两岸,构成一条中轴线。南岸这道始建于1575年明万历三年的红墙,全长110米,是中国最长的照壁。照壁前形如月牙的泮池,在全国孔庙中独一无二,范围之大乃全国之最。当年,无数赴考的莘莘学子,就是从这里登陆,从此踏上求取功名的仕途。
这是大成殿后思乐亭的一幅楹联:“一带秦淮河洗尽前朝污泥浊水;千年夫子庙辉兼历代古貌新姿。”
这不真是夫子庙这片新古典主义建筑,所表达出的文化理念:市井之声掩不住六朝文脉,夫子庙是活着的。
撰稿 唐 人 汪小星
2004.7.20定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