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科技频道 > 足迹 > 节目内容 > 正文

留声岁月

央视国际 2004年09月22日 16:12

  主持人:很多成年人可能都记得小时候看过的老电影,现在回忆起来也都记得其中一些精彩的故事或者是画面,但是,如果让您仔细想想当时电影的声音效果,给我们留下印象的东西就不多了,有印象的可能就是一些烘托气氛的音乐。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当时我国的录音技术比较落后,电影里很多声音效果都无法实现。但是,现在的中国电影就大不一样了。最近,电影《英雄》在美国连续两周处于票房排行榜第一位。这是中国的商业电影在西方取得的最好成绩,充分印证了当代中国电影的实力。这部影片无论画面还是声音效果都堪称是世界一流的,那么,在这么好的成绩背后,中国的电影人对电影的声音效果经历了怎样的追求呢?

  解说: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工种,他们被称作拟音员。即便在最鼎盛的时候,全国加在一起也没有超过一个连的人数,而且越来越少。他们个个都是模拟声音的高手,在中国早期的电影创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这个行业的产生却是出于一种无奈。

  采访:(刘万富)咱们的设备太落后,就是你比如说便携机器比较少,你外面一些资料录不回来,所以只有做,好多东西能够录的现在来说都可以录,录回来单位做个资料查里面去,那个时候就不行,那个时候只能是在屋里面做,因为没有便携式的机器

  解说:正是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拟音员们不得不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农村题材的影片中自然少不了马蹄的声音。模拟马蹄的声音是拟音员们常做的。

  采访:(刘万富)电影要求高,要求质感,那质感我们就往腿上拍,往腿上拍,又感觉软,后来又往砖上拍,还是软,后来又用木头板来拍,木头板来拍又觉得很单,还是单,最后就发展到用这个揣子,揣子它有质感,它又接近马蹄那种肉感了,比较庞大,揣出的东西,打出来的东西有点实,感觉到马的分量也有了,就是现在沿用的这样,现在一直在用这个东西。

  解说:电影《红旗谱》是当时一部家喻户晓的影片。其中,有一段砸钟的场景,曾经让拟音员感到了为难。

  采访:这个钟就是当时用这个纸浆做的,那和真的一样,就是很多人在砸,拿大锤砸,一下就砸碎了,所以砸那个时候我们是在外头是真的一种砸,那是一下一下的录的,砸碎这一声,就不太好办了,我们一直试了将近一个礼拜没有试出来

  解说:尝试了种种方法后,一天,刘万富经过一个建筑工地,几件废铁引起他的注意,并成了他的最新工具。

  同期:刘万富踹铁板。

  解说:有些声音模仿起来就没有那么容易了。在电影《李四光》中,有一段地震的场景,需要进行拟音,好在刘万富经历过地震,他很快就想出了办法。

  同期:刘万富演示地震拟音。

  解说:但是,拟音绝非是万能的。再怎么努力,模拟的声音和现场真实的声音始终有距离,这让刘万富叹息不已。

  采访:比如说它要求这个爬,在地下爬,军队在地下爬,打仗爬,那么我们它要求我们在地下爬,那我们在地下爬,那就不一定爬出这个声来,他这个范围很小,拟音范围很小,爬不了再有一个就是刚才那个铃铛的事情把这个铃铛挂在脖子上叫动,叫人动,那个动和马动不是一码事,也不行但是也都那么做了,你比方说那个狗吃食,也叫人来吃,那都似像非像那些东西,但是没有别的办法,当时没有办法。

  主持人:先演示几个拟音的技巧。有了这些简单的工具,再练习练习,您瞧我也可以拟音了,看起来挺好玩的,但我们可能忽视了作为电影的重要元素之一的声音效果,它所具备的独特表现力。这种表现力光靠拟音是达不到的,因为拟音不是真实的。观众总是感觉到声音有些假。开始,观众们还不太在意,但是,随着观众欣赏品位的提高,这种不真实越来越不能满足观众的胃口。于是,到了上个世纪70年代以后,人们开始努力追求电影声音效果的真实性,为了带给电影观众真实的声音感受,制作者们都非常精心的在电影的拍摄现场录下真实的声音。

  解说: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集成电路板技术的出现使得录音设备开始小型化。这样,录音师的工作变得轻松多了。

  《孩子王》是陈凯歌1987年导演的一部农村题材的电影。描述了十年动乱期间,一位下乡的知识青年去农村当教师的故事。“孩子王”是人们送给这位年轻教师的雅号。影片一个主要的特点就是非常注重对现场声音的再现。为了追求把现场声音再现的真实、纯净,导演和录音师都费尽心机。

  采访:(陶经)拍这个戏需要很多灯,为了法国发电机在旁边嗡嗡响,专门拉了9公里的电线杆,这都不是我录音的要求,是导演的要求。所以就是接电线过来,而放弃不要发电机,9公里的电线杆子,把线拉过来。似的这个照明能够正常的使用。所以你想,就是不用我想,凯歌回来就跟我说,陶经我已经拉了9公里的电线杆,你放心吧发动机,所以就是要求,他要求就是特别原汁原汤,因为他那个环境也对,我们都为这个环境的空气的声音,和远处的,原始森林的那个声音,以及很远很远的村庄的这种很原生态那种声音。

  解说:尽管人们努力地去追求电影声音的真实,但是,因为受到当时单声道的影响,电影的表现力还是不能令人满意。

  采访:(陶经)单声道很简单就一个喇叭,包括我们小时候在那个操场,什么看地雷站,地道战那个时候,有声,听的清楚,它的说话,说了什么,完了音乐该起的时候就激动一下,就这样,到我们更多的接触了一些主流的,就是世界范围的一些电影以后,我们发觉电影的本质和主流它需要更强的形式感,那就是立体声。

  解说:在电影立体声的使用上,国内的电影人从70年代末就开始摸索,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实践,1993年《霸王别姬》的上映使得观众耳目一新的同时,在立体声的使用上已经相当成熟。在《霸王别姬》中有一场戏,当时文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传统京剧演出被迫要求改成现代戏,张国荣扮演的程蝶衣提出反对意见,但是,却没人正面回答他的疑问。与此同时,录音师设计一个电话铃声一直在不远的地方响着,但始终没人去接这个电话。

  采访:(陶经)国外有一个评论家就看出来,他说这个电话no answer,没有回答,对这个电话,也是没有人回答陈碟衣的问话。跟这个寓意非常相近的,它有很多,你由表象看出来很有气氛,但是它是有内容的声音,那么它又有立体声,它能够在右声道的前半部分,那是放在右声道,大概我想象的大概30米以外。

  主持人: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就是在安静的夜晚,如果周围有物体落地,即便我们看不到它,我们也能判断出这个物体大概的方位,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这个物体在落地时发出的声音造成的,如果,这个物体在我们的左侧,我们的左耳就会比右耳先听到这个声音,右耳稍微晚一点听到,这样经过我们的大脑的处理,我们就能知道物体的方位了。如果,两个耳朵同时听到,那么这个物体就是在我们的正前方(后方呢,头顶呢)。如果,右耳先听到,物体就是在我们的右侧。

  解说: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逐步开放,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国外的商业电影开始大量涌入中国的电影市场。这些电影不仅故事和画面十分精彩,在声音的处理上和国内当时的影片也有很大不同。

  采访:(王宏民)这些大片它声音处理上它都有一个共同的一些特点,一个就是这些声音比较夸张,第二个比较细腻,第三个比较真实,那么说它这个夸张就是这个夸张它不是无度的夸张,而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那么这个声音它是来自于这个生活,但是它处于表现的需要,它把它又放大,就是把它这个经过了处理,经过了艺术的夸张,所以它有很强的冲击力和震撼力。

  解说:最近几年的美国影片《珍珠港》、《拯救大兵瑞恩》在声音效果的处理上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每个观看过的观众都难以忘记电影效果声给他们带来的体验。

  采访:实际上我去过把场,我听过,亲自听过那个枪声和那个炮声,他那个声音并没有我们电影里面,听到的和感觉到的,那么具有震撼力,那么它为什么要这样处理,它就是要达到这样的一种效果,就是要做这种冲击力,使你获得一种完美的视听感受

  解说:能够把声音处理得如此细腻真实,得益于数码技术兴起。这一点国内的录音师也很快注意到了。这里正在进行一部新电影的音效制作,影片当中有一段爆炸的声音需要着重处理,录音师同样运用了数码技术。

  采访:现场爆炸声很假。

  解说:与前辈录音师不同,现在的录音师拥有电脑素材库,在这个素材库里面储藏着大量的各种声音的素材,他并不一定需要去录制真实的爆炸的声音,只需搜索素材库里面合适的素材就可以了。

  采访:有一个声音真实之外,那么其它的地方还会相应的加了一些其它的低频的声音,俩合成一个我们现实当中我们看到一种爆炸的声音,爆炸的声音我们也知道,基本上都是中频或者是低频,那么为了使得这个声音听起来这个差度,反差更大一些,那么我们作的尽量写一些比较对比度比较大的,在音调上的比度,比如说女声的叫声,比如说炸完以后,土落地的声音,比如说有这种玻璃被震碎的声音,有高频和低频都有,然后我们可以分别听一下这个声音,我们在这个爆炸点的开始,我们能够看出来,在一开始有一个背景的火车的声音。

  解说:商业电影可以赚全世界的钱,这一点也被国内的电影人所看好。而《英雄》和《十面埋伏》堪称国内成功商业电影的代表。同样,这两部电影也充分发挥了声音在影片中的表现力。在《英雄》当中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影片当中几段万箭齐发的场景。

  采访:在现场的时候,我是用了八百士兵,让他们排成一个很安全的,你不能前后,前后后边的箭发在前边人的脑袋顶上,排成一个比较科学的,能够放箭,布好一个阵,800个士兵拿个真的弓真的箭,大概这个弓箭射不远,但是要求他们有一定的力度,完了统一,要统一,我们录了很多。

  解说:运用数码技术,还可以把几次录制的声音完美的合成一次射箭的声音,使得声音效果更加具有震撼力。

  采访:你可以把第一次录的,第五次录,第7次录的,第12次录的,把它合成起来作为一次录,800人,1600,3200,这么着合成它,而且你录的时候,就要有这种观念,我们怎么布排它左右声道,所以当这一箭出去以后,你本身有一种很大的真实感,群感,我们说啊呀,这是真的,不是机器里造出来,也不是人做动效,那是做不出来的,它有那么多人群感的东西。

  解说:掌握数码技术,对于录音师来说无疑是如虎添翼,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效果,靠数字技术的辅助,都能做到。甚至超乎人的想象,带给观众震撼和惊喜。

  采访: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解说:人类的现实世界是一个有声有色,可见可闻的大千世界。同样在银幕世界里,人们也渴求同时获得视觉和听觉的统一。曾经在一段时间里,我们不得不忍受许多无奈,但是现在,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电影已经能够把两者完美的结合起来并展现得淋漓尽致。

  主持人:电影《十面埋伏》将于今年圣诞节期间在美国公映,制作方和发行方对电影的票房前景都非常看好,我们也预祝《十面埋伏》取得成功。同时我们也期待着会有更多的中国电影,有更精彩的表现。

(编辑:戴昕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