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科技频道 > 足迹 > 节目内容 > 正文

霓裳艳影

央视国际 2004年09月22日 15:56

  主持人:古往今来,衣食住行都是老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四件大事,而穿衣之所以能排在首位,除了因为衣服可以遮体御寒,更因为它能体现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生存状态。从1949年到现在,中国服装已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回首这50余年中国人着装的变化,好像是在叙述着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我们不但可以从中透视出这个“衣冠大国”的社会发展轨迹,更能发现服装的变化其实是与科技的发展密不可分的。

  解说:1949年,伴随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新中国成立了。翻身做主的劳动人民在欢天喜地迎来新社会的同时,着装品位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传统的长衫旗袍逐渐为具有布尔什维克革命意识的服装样式所取代。

  采访袁仄:这是一个新社会,决然跟旧社会是不同的。所以在服装上也出现了可以说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个时候主要是最流行的就是来自于解放区的那种列宁装,人民装,以及中山装等等。那么原来旧社会留下来像西装,旗袍,也就在50年代当中慢慢的慢慢地隐去了,整个从50年代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后,人民的衣着的习惯,审美趣味也开始从原来,旧社会那种追求奢华,攀比等等,开始走向追求朴实,简单,这样一种风格。

  解说:缝纫机几乎是那个年代中国百姓家家必备的物件,大大小小的裁缝铺更是人们生活中时常光顾的地方。

  采访袁仄:它当时的成衣率,也就是说大家到商店里买衣服的还是比较少,大量的还是买布,回到家里自己裁,自己做,特别是孩子的,我们大人有时候请裁缝铺里面,外边量体裁衣,整体来讲,当时的服装行业还是低水平的发展。

  解说:一个国家的服装行业兴旺与否,除了与经济发达程度有关,更与纺织技术水平密不可分。那时,我国的纺织产品使用的完全是棉麻丝毛这些天然纤维,再好的衣料只要一经水洗,几乎都会缩水变形,坚固程度也很差。

  采访高绪珊:天然纤维它是跟大自然很和谐的,就是穿上去应该说是舒服的,但是它强度比较低,所以穿着穿着就要破,所以中国五十年代、六十年代,那学生上学衣服和裤子上都有补丁的,战士也有补丁的,这个衣服上,都有补丁,不够结实,另外耐褶皱性比较差,一洗涤以后如果不熨烫的话很容易皱褶,再一个就是它,耐腐蚀性比较差,特别是毛类的织物,是天然纤维丝毛,它容易被虫蛀、虫吃,所以缺点还是有很多,当时主要是人们的要求,就是说能穿上衣服、能够保暖那么就行了,所以就没有什么要求。

  解说:事实上,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只不过在艰苦朴素、勤俭建国的思想感召下,那时的人们已经逐渐养成了“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着装作风,但是有一件事还是让人感到尴尬。

  采访高绪珊:中国最早的乒乓球队出国的时候,那个时候就介绍过,他们穿的红色背心染色,出了汗不敢靠在椅子上,汽车的椅子上会掉色的,所以那个年代做的衣服有很多,没有洗衣机,第一次用洗衣机的时候他要声明我这个不要跟别的衣服一块洗,因为它要掉色,所以问题还是有一些。

  采访张镁:50年代我们国家工业比较落后的,当时面料的染色,还有印花这些工艺,大部分都是手工的比较多,那么比较大的一些工厂,可能会有一些机器,那么手工的情况什么样,大部分一个大锅,然后底下烧煤,烧柴,然后底下放一些染液,然后大家拿棍子在那儿搅,也有家庭自己染,上商场买几罐小的颜料,然后烹盆里面,煮一煮,染一染,然后再清洗一下,这就染出来了,那么这是比较落后的情况,但是自己染的情况也很多。那么这样的情况是什么,染出来的颜色不鲜艳,色的牢度也不好,一洗就掉颜色。

  解说:除此之外,由于手工染色完全是靠人的肉眼分辨颜色,因此不同批次染出的布料还时常会出现较为明显的色差。

  采访张镁:颜色染的鲜艳不鲜艳,均匀不均匀,受很多东西的影响,一个你拿什么东西去染?这个布是什么材料,第二个染料是什么材料,第三个染色工艺,温度,时间,还有压力,对它的染色的均匀不均匀,染色的颜色好不好,影响都非常大,所以技术含量很高的。那么当时那个机器,一般就控制不了这些条件,大部分靠人来控制。比如说有一些染工,技工,那都是技术大拿,靠他本身的经验,染出来一看,比如颜色欠了,加一勺这个,加一把那个,没有一个很确切的概念,要不拿手一摸,这个温度低了,升点温,温度要是高了,就加一点凉水,一般这样控制。

  解说:尽管50年代的服装无论从面料、颜色、花型上看,都比较单一,但崇尚朴素美的人们并没有因为自己的衣服不挺括,易褪色、不耐穿而感到过多的遗憾,巧手的裁缝们依然可以通过变换一些细小的装饰,使姑娘们的连衣裙花样翻新。

  遗憾的是,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随着大跃进等一次次政治运动的到来,人们可用在服装上的开销越来越少,而即使有钱,没有布票也一样做不成衣服。

  主持人:我手里拿着的这些布票,就是那个物资短缺年代所特有的产物。就拿北京市来说,那时候,一户普通人家每人每年只可以领到十几尺的布票,这就是说每人每年最多只能做上一两身新衣服。因此在许多家庭中,衣服几乎都成了“传家宝”,爷爷奶奶舍不得穿的毛料衣服传给父母,父母穿旧的衣服改小了传给子女,而那时又是多子女制,所以这改过的衣服也往往是由大孩子再传给小孩子,传到最后肯定已经是打上了补丁。

  解说:然而,就在人们穿着洗褪了色、甚至打着补丁的衣服,全身心投入到国家建设的洪流中时,没有多少人会想到,此时中国人的穿衣和吃饭问题,几乎成了一对不可化解的矛盾。

  采访高绪珊:当时就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遇到了一个矛盾就是全国的人口这么多,粮食不够,所以粮食就不能够跟棉花在一起来争地,应该棉花和这个纺织用的原料必须让步,这个棉、麻必须向天然纤维自己生产,必须向粮食让步,所以就必须想办法搞新的一些原料,就是要解决我们国家的穿衣服问题,必须开发化学纤维品种。

  解说:60年代中期,就在纺织科技工作者为了解决国人穿衣难问题,向人造纤维领域迈进的时候,仿佛是一夜之间,中国人似乎只对一种衣服情有独钟了。

  采访袁仄:到文化革命时候,我们大家都穿着当时最流行红卫兵装,红卫兵是过去的军装,另外部队的军便装,中山装等等,就是相当的简朴的服装。

  解说:伴随着一片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口号声,几乎所有的妙龄女郎都幻想着能“绿”装素裹,尽显“妖娆”。大街小巷中穿梭的人们,都被淹没在一片蓝灰色的海洋中。无论男女老少,不管何种职业,大家都穿着同样的衣服,千人一面,万人一体,个性不能被张扬,只能被打倒。这段时期我国的纺织工业技术水平也几乎处于停顿状态,直到六十年代末,一种叫做维尼龙的新面料的出现,才为中国人的服装注入了一些新的生机。

  采访高绪珊:当时就是从日本引进了他的维尼龙设备和技术,在我们国家维尼龙厂就是在北京这个牛狼山这么一个厂,年产的量也很大,二万吨的产量。那么在这个基础上又再扩大到十个大的维尼龙厂,大量的维尼龙的出现就可以弥补天然纤维这个棉的不足,所以当时用维尼龙产品还可以的,也一定的强度。

  解说:维尼龙实际上就是一种人造的化学纤维,与棉、麻、丝、毛这些传统的天然纤维不同的是,它是由石油或电石的提取物经过机器拉制而成的,将它与棉毛等天然纤维混合后,纺出的服装面料非常结实耐磨,而且成本低廉。

  采访高绪珊:用布票买布的时候,是一尺买一尺,你要买微遍混纺布是一米买三尺,因为人工加工的比较快,生产周期短,那被占地面积也很小,所以解救我们国家人口众多土地少的这种情况,是非常有英明的措施应该说。

  主持人:现在您看到的就是两卷纺织用的棉纱,从外观上看它们似乎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如果您对着光线仔细看,就会发现这一卷几乎是没有什么反光的,而这一卷则有明显的反光,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呀,没有反光的这卷纱完全是由天然纤维棉花纺成的,而有反光的这卷则是在棉纤维里面添加了人造纤维。现在让我来试试它们的抗拉伸强度,果然,这天然纤维纺的纱还真是不如添加了人造纤维的混纺纱。那么我们可以想象,用它纺出的合成纤维面料会是多么结实耐用。

  采访高绪珊:60年代的面料特点就是说,它就已经在这个天然纤维、棉里面、毛里面掺杂了再生纤维素纤维,也就是说维棉、维尼龙纤维,维棉还有黏胶纤维,这样的话人们穿着以后就觉得是穿着高科技的衣服,谁穿的我这是维棉的衣服,这也觉得很好,很自豪。那么纤维看起来,它的舒适性实际上还赶不上棉,但是它有一点挺阔的表示,染色性赶不上棉,但是总的来说有点挺阔,人有挺阔,有线条了,就当时的情况下就很美了,所以学生穿的制服干部穿的服装,它的还有公务员穿的服装都有一条线就比较好了。

  解说:1976年打倒“四人帮”以后,伴随着思想解放的浪潮,中国人的着装理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久违了的花衣服终于又回到人们身上。

  采访高绪珊:20世纪的80年代,这个的确良就风靡一时,的确良就是(英文)涤纶合成纤维和我们的混纺,这种纤维大家用起来就感觉到,不用熨烫,这是头一次发现这样的情况。另外人穿上以后,各个人都精神了。

  解说:这段影片中男女主人公身上所穿的的确良衬衫和具有抽象图案的连衣裙就是当时最时尚的装扮。

  采访袁仄:80年代初期,开始服装产业在得到了全方位的重视,上至中央领导,下至居民百姓,这个时候已经开始了出现一些,高等院校也开始有了,服装教育,也是刚刚开始起步,有了服装设计,服装流行的研究,流行色协会也开始成立,80年代初期,第一次有了上海流行色协会,当时中国流行色协会,在上海开会,有一支来自于工厂女工的模特队进行了第一次的时装表演,这在当时来讲,我们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是非常了不得大事情,从此以后,我们开始国民都在看到了越来越多服装新样式。

  解说:整个80年代,喇叭裤、牛仔裤、蝙蝠衫、太阳镜,在爱美的年轻人中广为流传。一个个舞动的身影背后,演示不住的是人们被压抑已久的对美的追求、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采访袁仄:当时大家都不会穿,但是大家就模仿电视剧里面的类似渴望,还有日本电视剧,甚至这个国外的西方的一些电视剧当中的一些人物的服装,样式,甚至它的眼镜样式,把这个作为一种时髦,实际上这些样式未必就是当时国际的流行,但是由于我们国家封闭太久太久,所以人们一种饥渴型一种消费,所以当时来自于南方广东,按照今天来看非常难看的服装,都能够卖得非常好,它当时出现一个新的名字倒爷,有一些人从南方我们过去没有见过服装款式,销售到全国各地。

  解说:此时,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人造纤维制造技术的也日见成熟,80年代,以棉、麻、丝、毛为代表的天然纤维制成的服装面料逐渐失去了主导地位,而涤纶、锦纶、丙纶、氨纶这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化纤面料,则以千变万化的姿态赢得了人们的青睐。这段时期我国的服装成衣化比例也急剧攀升。

  采访袁仄:就是我们整个服装产业发展,在80年代到90年代发展非常的快捷,现在我们90年代我们的有一些企业的加工能力,已经在世界上都是一流的,它的加工质量也是世界上一流的,那么我觉得生产的加工的量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我们成了一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个服装大国,当然我们还不是强国,主要是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中国的服装还缺少自己的品牌,自己的设计,目前还落后于国际上的发达国家。所以90年代我们的服装行业通过了一系列的名牌工程,名师工程,来不断地刺激我们的服装产业,同时我们的消费者,也越来越成熟,不像以前的消费者,早期的消费跟风的,张三穿什么,他李四跟着买,你在哪儿买的,我也到那里去,现在到90年代以后,大家追求个性化,所以这个服装的需求,和服装的花色品种越来越丰富。

  解说:也就是从那时起,无数令人眼花缭乱的流行服装样式,铺天盖地卷入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着装品位不断求新求变的人们,对服装面料的色彩、花形也都日益讲究起来。

  主持人:印花是纺织印染行业一个必不可少的技术步骤,它的发展也与科技进步密不可分。现在我拿着的就是一套过去的印花图样,那时要把这样一组图案印到布料上,首先要进行手工分色,就是说把同一种颜色的图案描在一张透明的胶片上,有几种颜色就要描几张底片,比如说这个图案,一共要描三张胶片,然后再拿这些胶片去制作印花的版网,进行印刷。那么这种手工分色的方法能够分出来的颜色层次很小,顶多也就能分出四五套颜色,而且也不精确,更重要的是它的工作效率非常低。

  解说:90年代,传统的手工分色方法已经为计算机所取代如今,滚筒印花成为纺织行业最常见的印花技术,设计师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图案设计,并由分色软件精确分辨出不同颜色的花形比例,而剩下的工作尽可以交给与之相连的自动制网机去完成了。

  而困扰了印染行业多年的染色色差问题也得到了彻底解决。现在,技术人员只要将色样或已有的料样进行扫描,计算机就可以迅速分辨出构成这种颜色的红、黄、蓝三原色比例,再由自动吸料装置精确地调配出所需的染料。自动控温控压的大型染色罐,也使染出的布料,颜色更加鲜亮、牢固。

  采访张镁:通过人工电脑测色,配色,这样准确度提高了很多。那么现在这个打样一般用的时间很短了,而且它整个数据库化,随时可以调用各种材料,比如布如果一样的布,用一样的染料,如果染到什么样的颜色,需要什么处方,数据库一调就可以出来。

  解说:数码纺织技术就是传统印花工艺的革命,它可以将面料印花图案的设计和印染合二为一,比传统印花的速度大大提高。面料设计师通过数码相机、扫描仪等输入手段将花形图案输入计算机,在计算机上完成图案和纹织的设计,最后通过数码印花就可以在织物上印出所需的各种印花图案。数码印花是数码纺织的关键技术,它是是通过打布机直接在布料上打印图案,这就跟我们平时用的打印机在本质上完全一样。

  采访张辉:数字印花它其实现在有点类似我们喷墨打印这种原理,只不过它的打印介质和墨水发生变化,那么一般来说墨水主要针对纺织材料用的墨水,经过打印以后,经过后处理它能够起到固色作用,经过洗了,晒了没有什么问题。和传统印染相比,最大优点没有污染。那么这是一个。还有一个可以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你可以随便找一些你所喜欢的图案,设计好通过CAD来看看是不是好看,属于你觉得很漂亮,我可以通过数码印花把它打在织物,然后做成服装,这样我觉得更能体现出人的个性。

  解说:在追求审美个性化的同时,近年来人们也开始注意到了服装穿着的功能性与舒适性,曾经流行了十几年的合成纤维服装面料,因为吸汗透气性差、存在静电,已不再被看好。

  采访高绪珊:应该说美观加舒适,这个科技工作者要求,从我们这儿研究来说,天然纤维的优点它舒适,色彩和谐,跟合成纤维的优点挺阔,结实,耐腐蚀把这两者的优点结合,所以最好我们创造一种新的纤维,这种纤维既舒适,同时又结实挺阔,所以这个研究21世纪 纤维科学工作者纺织材料工作者研究一个中心内容。

  主持人:现在我身上穿着的这件衣服,它既具有纯棉面料的吸湿透气性、又具有合成面料轻薄、挺括、有弹性的特点,而且是免熨烫,不变形,穿在身上也很舒服。这件衣服使用的就是由我国纺织科学家最新研制成的一种叫做分型涤纶的面料做成的。

  采访高绪珊:天然纤维的特点,就是它的结构,从内部到外部,它是纤维内部是扭曲的,而合成纤维是横片竖直的,所以我们就采取了科技的研究,在成型过程当中,我们把纤维内部的结晶,也就是纳米尺寸的结晶,它的例子扭曲,由于它的扭曲,整个纤维扭曲,你外面看不出来,但是它已经扭曲,这一扭曲的结果,纤维除了挺阔以外,它挺蓬松,吸湿透气性也好,染色性也好,所以它就真正能做到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的结合。

  解说:二十一世纪,回归自然、讲求环保的着装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从无须染色的彩色棉花、彩色蚕丝,到取材于天然的大豆纤维、竹纤维,以及各种足以以假乱真的仿毛、仿皮面料,各种不破坏环境、穿着起来又美观大方的高科技环保服装层出不穷,中国人的服装潮流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又揭开了新的篇章。

  主持人:服装短缺的年代,结实耐穿,是人们追求的目标;服装丰足以后,舒适美观是人们追求的目标。服装的功能从单一的遮体御寒,到同时满足人的审美需求,这种显著变化的背后反映的正是我们社会发展的进程。那么社会在进步,我们的着装要求也在进步,这也成为推动服装技术进步的动力,而只有技术进步了,才能满足我们更高的着装要求,如此的循环往复,您说,我们的生活怎么能不变得更加美好呢?

(编辑:戴昕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