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无声地带
央视国际 2004年09月22日 15:29
一个相同的人 两次不同的手术
同一个医生 两种不同的效果
前后相隔二十年
医学科技打开无声世界的大门
如果一个人干张嘴不出声,您一定感觉不舒服,因为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没有声音的世界真是痛苦的。可就是像听不到声音的人,在我国有两千多万。在江苏省宜兴市的一个村子里,有一个叫宋培春的小伙子,一场大病,使他与有声世界彻底绝缘,并因此改变了他的人生。
几毫升药水把他推到无声地带
那是1982年的事情,因为受凉宋培春发高烧已经两天了,打针吃药都不见效,家里人眼看着他逐渐昏迷非常的着急,请来了村里的医生,医生来时为宋培春打了两次庆大霉素。那年宋培春只有15岁。
等宋培春醒过来的时候,就觉得头里面嗡嗡作响,他的父亲和他说话,宋培春无论如何也听不清,大夫啪手、敲脸盆,他都毫无反应。就是这样的几支药水,把宋培春推到了一个无声的世界。这样过了七天以后,宋培春还是什么也听不到声音,家人只好把他送到南京的一家医院,最后确诊是庆大霉素药物中毒引起的神经性耳聋。
一个月以后,大夫用笔写给宋培春,“你以后回家多和人家说话,多读报纸,不然的话,以后就又聋又哑,不会讲话了”。这个十几岁的男孩不愿相信耳朵就这样聋了,就在南京住了下来,治疗了二个多月以后还是没有什么效果,这时宋培春才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
从南京回到家,他去了上学的学校,他要去看看老师,看看同学,在我原来坐的课桌旁坐下,他非常伤心。耳聋的宋培春退学了,在家里渐渐也变的沉默寡言了。
人的听觉器官分外耳、中耳和内耳三个部分,正常情况下,声音通过外耳道传道内耳,耳膜就相当于这面锣,锣一响产生的振动,通过一个类似蜗牛一样的东西产生神经冲动,再通过神经传导至神经中枢,实际上这里就不再是机械运动了,而是神经冲动的信号了,于是听觉就产生了。耳蜗在这个过程中起中间站的作用。宋培春的耳聋就是从耳蜗以上的听神经出了问题。宋培春不愿接受耳聋的现实,他和家人经常打听有没有更好的治疗耳聋的办法
宋培春经常这样想,难道我就这样一辈子就这样过去吗?于是就写一封信给人民日报社,很快呢我收到从首都寄来的信。
感受有声世界
宋培春的那封信就是转到后来帮助他改变命运的人——曹克利大夫手里,曹克利大夫是我国最早研制人工耳蜗的医务人员之一。他从做动物试验入手,经过五十多只猫的研究试验之后,初步了解了做人工耳蜗的特性和材料范围,因为猫的耳蜗接近于人。经过努力终于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研制成功单通道人工耳蜗。宋培春听到这一消息,并且了解到人工耳蜗能够听到环境声, 心里特别的高兴,立刻觉得自己有希望了。
人工耳蜗就是一种把声能转换为电信号来使全聋患者获得声音感觉的一种电子装置。在当时年代里,人工耳蜗是什么,对于很多人包括宋培春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能改变他的生活,这一点就足可以使宋培春动心了。
可是当宋培春来到北京协和医院见到曹克利大夫却一脸怀疑的表情,这个人工耳蜗到底能不能听见声音呢?曹大夫说,我们做一侧耳朵手术,如果不成功,待到以后科学发达了,我们再给你做另外一侧。宋培春决定试一试。
尽管做了充分的准备,在手术台上曹大夫他们见到宋培春耳朵里面的情况却是术前没有预料到的。
手术打开一侧耳朵一看,没有发现耳蜗,耳蜗没有了,在正常情况下,耳蜗应该是一个有腔隙一个结构,电极就是通过这个腔隙植到耳蜗里面,但是宋培春的耳蜗打开完全是实心的。医生们分析造成宋培春没有耳蜗腔隙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组织发炎而导致耳蜗骨化引起的。
这是从来没有见过的情况,后来研究耳蜗骨化是导致全聋的一种原因,但是当时由于诊断条件限制大家对耳蜗骨化真是一无所知。遇到这个情况究竟怎么办,这给曹大夫他们提出一个难题,是手术把电极植进去、还是放弃手术?如果植进去,没有腔隙,这个电极怎么往里植呢?在手术台上医生经过讨论大家认为既然做手术,还是应该想办法让宋培春听到声音,于是他们采取了在耳蜗侧壁磨一个骨槽,把电极卡在上面的办法解决了这个难题。
最早的单通道人工耳蜗,显得粗糙一些,但当时来讲这已经是解决耳聋最好的东西了。对于宋培春来说也已经是相当幸运了。因为那时全国也没有几个人能被幸运的植入人工耳蜗。
单通道人工耳蜗,就好像是一架钢琴几个琴键同时按下,只能听到一个声音,但对一个聋人来讲,这一个声音对他生活也能够起到非常大的作用。聋人处在一个无声的世界,容易产生孤独感,如果外边有一点点声音,都会对他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比如说上街,如果他能够听到有汽车喇叭声,安全感就能提高,到了黑夜,如果他能听到一点声音,也会消除他的孤独感。由于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医生们只能把一个电极植入到宋培春的耳蜗。
做了人工耳蜗手术以后使得宋培春变得兴奋起来,他试着听声音,去感受自然带来的一切。手术植入人工耳蜗,给宋培春带来了无限的希望,尽管听到只是一个声调的声音,但对他的生活还是有不少帮助,对周围环境也有些反应了。为了加强训练,曹大夫他们还录制了环境声和日常用语50句,希望通过训练来增加他对声音的辨别能力。
每天他都把那个小盒子拿在手里,然而好景不长,宋培春发现这个小盒子带来的声音有明显的问题。宋培春听到的声音,都是单一的“吱 吱”的声音,佩带的小盒子,装有收音的麦克风,放在口袋里面,与衣服摩擦的声音,使得他很难受。
当时单通道人工耳蜗,由于它的使用受到一定限制,比如说病人只能听到周围的环境声,但是理解不了语言,再一个材料的问题,过一段时间,体液可以渗透到植入体内部,造成里面的短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停止单通道人工耳蜗的使用,宋培春刚刚燃起对有声世界的渴望,慢慢地破灭了。尽管那一时期手术失败了,但对于医学科技的发展来说,应该是一个跨越。
从那以后曹大夫和他的同事们查阅许多文献,了解到国外在进行多通道的人工耳蜗研究,这促使曹克利决心寻好机会去学习国外新技术。
远方的姑娘爱上他
到了1989年,宋培春已经23岁了,因为耳聋自己有一种自卑的心理,他也不敢追求人家。时光的流逝,宋培春越发的苦恼。
有一次我宋培春到他同学那里,看一本杂志上刊登一个湖北的姑娘的征婚启事,并得知姑娘名字叫燕兰。宋培春心里明白,如果告诉对方自己听不到声音,肯定得不到回信,于是宋培春试着写了第一封信,信中把他的家乡夸耀了一番。并随信寄给这个叫燕兰姑娘一张自己的照片,很快得到姑娘的回信,实际上姑娘并不不知道他听不到声音。
宋培春和这个姑娘保持着书信往来,他想总有一天要把实情告诉对方,但另一方面宋培春又十分留恋这种不用声音交流的工具。
终于有一天宋培春把真事的情况写了五六张信告诉了姑娘,并告诉姑娘无论是朋友还是日后成为夫妻,一定要打他的家乡看一下。宋培春在信中告诉姑娘,他要去北京求医,他想办法治好他的耳聋。半个月以后宋培春收到燕兰姑娘的回信,也因为信中宋培春的这句话,也使她燃起了对未来生活的希望。
最后这个化名的燕兰姑娘,也就是朱贵生和宋培春结婚了 ,但宋培春毕竟是个聋人,这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一些不便,他们夫妻之间的交流 只能通过文字和他们自己熟悉的方式进行。宋培春的生活在变,医学也在发展,人工耳蜗从单通道发展到多通道,时间到了1989年,宋培春和妻子到了北京,他们去了研究人工耳蜗的协和医院,看看人工耳蜗发展到什么样子了,能不能实现他的梦想。
走出无声地带
如同和自己的父亲在一起一样,宋培春从失去听力,到他的儿子上中学,虽然一直生活在无声世界里,但他心里的那个梦一直没变,他要回到有声世界,他要听到儿子喊爸爸的声音。1997年曹大夫写信告诉他人工耳蜗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并希望他到北京来看看
2002年宋培再次来到协和医院,看看手术效果到底怎么样,为了打消宋培春的顾虑,曹大夫和他交流了很久,医生和家人也都积极的鼓励他不要失去这次手术的机会,第二天,宋培春终于决定做这次手术。
宋培春的两次人工耳蜗手术,相隔整整二十年。其实在宋培春等待的这二十年里,科学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线电技术、计算机技术、生物技术的发展,都为人工耳蜗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研究的空间,在这个大背景下人工耳蜗技术的发展很快,单通道变成了多通道,可以分清语音高低的变化。
医生们为宋培春做了检查,这次检查和20年前完全不一样了,20年我们用一个平片来对他耳蜗进行诊断,结果术中骨化没有发现,但是这次通过X光、通过CT片,了解他的耳蜗确实有骨化,而且做他当时第一次做右耳,发现右耳骨化比左耳要重,如果当时手术做到左耳上,效果在当时情况会好。只是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由于手术前的诊断十分明确,手术针对性非常强。
人工耳蜗手术是将含有十几万个声音编码的电子装置植入人的颅骨内,经过将体外收集不同频率的声音,进行一系列复杂的处理过程以后,达到语言识别的目的。曹大夫将直径只有0.4毫米的电极小心的植入耳蜗,在感受不同频率的区域内发出电刺激,传至大脑演绎成听觉,这个过程在数秒内完成。这就意味着,声音一发出,就可以听到。人工耳蜗取代了病变的听觉器官,发挥着人耳的作用。
相隔了二十年的手术,宋培春寄予了很大的希望。手术后医生为他打开安装的人工耳蜗。
可开机的效果并不理想,在北京住了几天,他每天到公路上听汽车的叫声,但总感觉和他原来听到的声音不一样的,一周以后,宋培春十分沮丧的踏上了回家的列车,他很苦恼,在他记忆中,声音并不是现在这样的感觉,他担心这回又会重蹈二十年前的覆辙。他的家里人很急,给曹大夫打电话,曹大夫嘱咐他们不要急,多练、多和人交流。宋培春已经20多年没有听到声音了,刚刚利用人工耳蜗来听声音确实需要一个练习的过程。
后来爱人给他读报纸、读数字,慢慢地听觉好起来了,就是坐在黑暗的地方,宋培春也听得懂了。够感受到自然界的声音,宋培春感到一切都变得美好了。他给曹大夫打电话,因为此事曹大夫兴奋了很长时间。
自从曹大夫1995年成功地进行了我国第一例人工耳蜗手术以后,到现在已经进行了五百多例手术,这一数量也是世界第二位的。谈起宋培春前后相隔了二十年的手术,曹大夫感触颇深曹克利说:“宋培春这个病人是我在从事人工耳蜗工作中遇到的最使我难忘的病人,因为他经历最早期的人工耳蜗,和现在最先进的人工耳蜗,这一个整个科技发展的一个过程,而且两次手术都是由我来做的,得到两个不同的结果,可以说现在宋培春植入这个人工耳蜗,使他的命运都发生巨大的改变,真是终身难忘。”
宋培春以前最大的愿望是能听到儿子喊他爸爸的声音,最想感受的是缝纫机缝制衣服时发出的嗒嗒的响声,他认为那胜过最美妙的乐章。如今这两个愿望都实现了。如今他开办了服装缝纫店,周边的服装厂还请他制作服装版型。他还有一个愿望,就是将来更换一个更轻便更新型的人工耳蜗,去感受高科技带来的方便,做更多事情。(刘海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