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方·传奇
央视国际 2004年08月30日 13:45
1986年6月20日凌晨,《光明日报》像往常一样正常印刷,这一天报纸的第二版,一篇关于陕西考古事件的长篇报道吸引了所有读者的兴趣,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当时的陕西壅城考古队队长韩伟。
上个世纪50年代,为了寻找那被历史的风尘淹没的秦国都城,一支又一支考古队伍接踵而至。然而年复一年,秦国20代国王世代营建的古都雍城,似乎想幽灵一样从地球上永远的消失了。
初春时节,天气还有些凉,韩伟和他的考古队在野外又度过了一个毫无结果的一天,回到了凤翔县八旗屯的这个小小的村庄。那天是月圆之夜,韩伟他们住在村里已经是第十一个夜晚。吃晚饭的时候,无意中炕桌上的小油灯闯进了韩伟的视线。他不知道,这盏油灯将点亮自己考古生涯的一个重要阶段。
韩伟仔细打量钱币:这枚圆形钱,应该是战国时期的流通货币,灯光下钱上的文字可以清楚地看出“秦重一两十二铢”的字样。作为考古队队长的韩伟脑海里立刻做出判断,这就是战国秦的环形钱,而且它还是一枚用来衡量重量的标准钱。
韩伟眼睛一亮,开始询问老乡。
可以为这枚“秦重一两十二铢”环形钱做出合理解释的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他们这些天来苦苦寻找的战国时期秦国墓葬就在他们所住的这个村里。
韩伟在墙后面找到了墓葬。
韩伟没有想到的是,他们发现的这个186具殉人秦公一号大墓,竟然是中国迄今为止发掘出自西周以来发现殉人最多的墓葬,1976年到1986年,秦公一号大墓历经了十年挖掘。然而谁能想到,敲开这座2500年前秦公大墓大门,书写了20世纪中国考古史上的重要篇章的竟然是一枚小小的钱币。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铸币的国家,现在所知的最早的货币是贝币。今天人们吟诵“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时候,可能并不知道这朋最早的含义是贝币的计量单位,十贝为一朋。可见人们的快乐首先是包含了远道而来可充货币的贝壳所具有的财富拥有,其后才是延伸为朋友的久别重逢。
我们的祖先曾经使用形式不同,大小不均的货币,在它们的身上,仍然能看见人类早期的生产和生活的痕迹。随着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秦帝国的建立,这种外在形式的多姿多彩转化为一种内在的丰富,方孔圆形的货币形制登上了历史舞台,并且整整贯穿了封建王朝2000多年漫长的历史时空。
同期:戴志强 中国钱币博物馆馆长
一方面哲理思想,体现天圆地方,另一面又符合我们对称美的这样一个观念,同时在铸造技术上,在最后成型以后,在净边的工艺上,它方孔容易固定,这在制造工艺上来说,也有它方便的地方,所以这样这个方孔圆钱这个器型,这个形制就一直延续了1000多年。2000年,一直到清末民国。
作为财富与政权王朝的代表,封建社会的历朝历代都要发行钱币,即使是统治时间再短的政权。
国泰民安,社会稳定的朝代,往往钱币铸造精美,重量标准;而一旦战乱不断,政局动荡飘摇的时候,这钱不是越铸越大,一枚大钱抵得上数百数千;就是越来越小,直到榆钱大小,不仅铸造粗糙,而且都是钱的贬值,通货膨胀。最令人叹服还是把钱从中间啄开,一文钱当做两文钱用。
不论贫与富、安定和战乱,历史的演进总是伴随着人们对财富的追求,有钱能使鬼推磨,这是“钱” 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字曰孔方,亲爱如兄”,这是东晋的鲁褒在《钱神论》中对世人的贪恋发出的善意嘲讽。孔方兄一词也就随之流传千古。
小小古币,方寸之间,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的兴废和文明的传承,也就当仁不让的成为每个历史阶段的特殊名片。
同期:戴志强 中国钱币博物馆馆长
它实际上已经代表了中国的两三千年的钱币文化,这个几千年文化的积淀,那么它所反映出来的东西,远远不是它的面值所代表的一个价值,所以这里既有它的文化的含量,也有每个时期代表的历史时期的科学技术的含量,也代表了它存世它的高贵的文物价值。
然而古钱币的收藏价值却不是等同于他的文物价值,主要是从铸造数量、存世量、工艺、质地、品相等几个方面来综合衡量的。“物以稀为贵”,那些铸造少,存世少,铸币工艺精湛,品相佳的钱币就是稀少品种,也正是它们的存在,古钱收藏这一行里的传奇才能绵绵不绝,故事不断。
古都西安,历经了3000多年的历史,久远的历史使得这里的生活方式透着别样的文化意味。城墙根下,粗犷的秦腔似乎传递着和背后的城墙一样的厚重历史。
而和秦腔一样占据西安人精神家园的就是逛古玩市场,每个周末的清晨,就着蒙蒙亮的天光,来自四面八方的农民和古玩商贩就挤满了西安的各个古玩市场,人影憧憧,这就是西安有名的鬼市。
当地人把古钱叫做麻钱,西安人家家户户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这是历史的馈赠,也是她们收藏古钱的优势。在钱币市场,拣漏和走眼的故事每天都在流传,不论是得宝而回,还是掏冤枉钱,都是眼力的较量。对于那些初学者来说,这更是充满了诱惑。
张宏入这行没有多少时日,听前辈和行家们说,想要在这小小的麻钱上玩出点名堂来,就得多琢磨钱谱,多在市场里转悠,练练眼力。这一天,他赶到八仙庵市场的时候,已经是快到中午了,经过早上的鬼市淘选,这会儿市场非常安静,张宏并没有抱多大希望,只是随便溜达着。
同期:张宏
就是玩钱吧,他都有一种捡漏的心态,知道吧?老是想在地摊上捡一个,价格呢比较便宜,但实际的价值呢,比你买的时候的价格高的很多,就等于是捡漏,抱着这种心态去的。
发现了一枚乾封泉宝,好像在书上见过,应该是枚价格较高的钱。此刻在自己手里的会是真的吗?会不会是别人,甚至包括摊主在内的人都没有注意到的漏被自己拣到了?张宏心里一阵乱想,不敢确定。于是不动声色的起身走人,悄悄地来到市场的一角。原来张宏有个习惯,去市场的时候总是随身带着一本钱谱。
同期:古钱币收藏者 张宏
作为一个初学者呢,可以说,你刚接触这个东西,你不带上谱的话,可能你拿到一个钱,可能就根本不知道它是什么时候的。所以说带上书的话,也很方便啊。在你买的过程中,你就可以翻翻书,对比一下,这枚钱是哪个时代的,它的珍稀程度,它的价值。
确定一枚钱币的珍稀程度,并不是以年代的远近来统一划分的,并不是年代越远越值钱,2000年前的汉代“五铢”、1000多年前的唐“开元通宝”及北宋“宣和通宝”,其价格之低,简直令人难以置信,在钱币市场里几角钱一枚。
张宏在看书,果然,书中收有乾封泉宝的照片,张宏一对比,和方才在地摊上看到的几乎一模一样。张宏难以克制自己的兴奋,这枚钱最近的市场价大概在1000元左右。
张宏再次出现在摊位前,老板的脸上看不出一丝诧异的表情,市场里这样走了又转回来的人见得多了。张红装作很平静地随手拿了几枚钱挑起来,似乎很无意、却用心的再次看了一下那枚乾封泉宝,没错,和图谱上得一模一样。最后以每枚4元钱买了五枚钱。
同期:张宏
这个呢,可以说是在你捡漏的时候,普遍的一种手法吧,应该是这么说,因为如果你只买那一枚,可能摊主就不卖给你了。他说:恩?你为什么只买这一枚啊?是不是这枚好啊?他可能就不卖给你了。所以说,你就得再挑几枚普通的掺在一起。
凡是在市场里捡了漏的人都会抑制不住得一种得意,这是眼力的最好证明。张宏拿着这枚钱就去炫耀。没想到结果是它走了眼。这是一枚仿造钱。
原来它用的是汉代的货泉作为母本,将上面的字铲掉,重新刻上乾封泉宝四个字。这样,铜是没有问题,可谁会想到这四个字竟是用树胶做上去的!要想识破倒也不难,可以用针扎,真钱的文字是铜铸的,针根本扎不动;而树胶字毕竟偏软,稍稍用力针就能刺入立住,真假立刻见分晓。
张宏不明白,钱和图谱可一模一样的。目前有关古钱币的图谱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拓片,一种是现代的照片图集,比较起来,拓片不如照片直接,刚入行的新手没有经验和实力可以依靠,希望这些图谱能够提供帮助便是情理之中了。所以许多初学者都愿意买这样的图谱,但是这图谱上的钱也是有真有假,需要鉴别。张宏万万没有想到,自己手里的这本图谱竟然全是假钱,自己这钱掏得真够冤枉了。
2004年的5月,西安市文物保护中心的三人小组又一次来到中官铸币遗址,这是汉代国家最大的铸币遗址,它们进行考古调查的这个项目,已经有半年多了。时值中午,它们还没有新的发现,难道今天又要空手而回了吗?就在这时,在一边的山坡上,它发现了几个范。轻轻拨开一块,很普通,没有什么特别的价值,接下来的几块都差不多,姜宝莲准备再看最后一下就收工了。没想到,最后这一块却是它从来没有见过的。它连忙招呼同事们,大家谁都没有
同期:姜宝莲
它和别的钱畈不一样,因为别的钱畈呢,它是一个一个钱的模,但是这个畈呢,它又带着一个角,所以这个钱畈呢,就是说它很奇特,当时发现了以后呢,就是说,我们这个小组的调查人员就说,恩?怎么这个畈奇怪,很奇怪,怎么带个尖是干什么用的?
这个发现究竟意味着什么?姜宝莲并不知道,她们正在接近一个百年的谜团。
很快在同一个地方,她们又发现了这个范一样,两头尖角,中间圆钱的钱币。这更增加了大家的兴奋。当他们带着兴奋的心情向历史求证时,却发现早在一个世纪前,就已经有这样的发现。穿过一个世纪的烟云,人们始终没有得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在种种猜想中,最有代表性的解释认为这是花钱。
在中国,钱代表着财富,也寓示了吉祥富贵的愿望,所以许多朝代都有专门用来在婚庆、节日、玩耍的特殊钱币,叫做压胜钱、花钱,没有货币价值,并不是用来流通,一般都是作为装饰品佩带在身上,所以有许多不同的形状,这个会不会是一枚压胜钱呢?
同期:姜宝莲
古代的压胜钱呢,它一般是有图案,有星象有动物图案,作为一种吉祥富贵的象征,这种它这个钱型器上呢什么图案都没有,只是多出来了一个尖,而且很锋利的这种尖的话作为配饰品来说呢也不是很合适。
如果不是压胜钱,有没有可能是古代铸造的一种特殊钱币,会不会就是有史可查,却从未见过的赤仄钱呢?赤仄钱是汉武帝时期铸造的一种钱币, 铸造量少,流通的时间非常短。恰恰就是在中关铸钱遗志里铸造的。这在史记和汉书中都有记载。
同期:姜宝莲
秦始皇呢,统一把这个钱币统一到方孔圆钱,一方面呢是统一货币,另一方面呢是圆钱便于携带。所以我们这个形状呢,刚才已经说道了,尖比较锋利,不会呢说在流通中使用不方便携带,不方便使用的货币。
又是这个奇怪的尖角,所有的假设都是因为它被否定,那么是不是突破口也在这里。这时一个原先不被人注意的细节浮出水面,所有钱形器都是在国家的造币遗址里出现的,而是好几种,有和五株钱钱径、大泉五十大小一样的钱型器,一个新的思路在姜宝莲它们的心里逐渐形成,它是不是和各类钱币有密切的关系,它是否和当时的记数和这个数量标志有关系。
同期:姜宝莲
你想这么多的货币它的出入库有很严格的手续,它需要一种点数的工具,所以我们认为这个钱型器呢,它起码有两个功能,一个就是说在一串的钱里面,它夹在某一个数目之间,表示一定的数量,是一种数目的标志。另外一个呢,点这个钱币的时候呢作为一个拨动,拨动钱币的工具,可能它有这两方面的功能。
作为货币,钱币需要人们迅速准确的点校收存,这是一种对财富的计量。而作为收藏品的古钱币何尝不需要人们予以鉴赏的慧眼解读历史,品味文化呢?古钱币这部历史巨著,每一位收藏者能够捧读到哪一卷,这是个人的品位和眼力,还有财力所致,也是一种智慧的较量。
东西方货币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中国货币上面有文字符号,不是图案、头像。钱币上文字变化就是中国书法艺术演进过程的最好体现者。
战国时期,钱文是大篆。秦始皇统一币制后,小篆成了钱文的主体。直到两汉时期,钱文才开始向隶书转变。真正的转变是唐代,“开元通宝”,四个字出自唐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的欧阳洵之手。
两宋是中国书法的巅峰时期,钱文艺术和铸造艺术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不仅篆、隶、楷书兼备,行书、草书也崭露头角。甚至皇帝也挥毫泼墨亲自书写钱文,“大观通宝”就是宋徽宗 “瘦金体”的墨宝。御书钱从此而来。
同期:陈林林
宋徽宗赵佶所书写的行书大观,我们称它为铁画银勾,在这个收藏界有一个说法:不爱其钱,独爱其书。从这一点来说证明这个钱币的书法是非常精美的,多为书法家所重视。
明清两代的钱文书法尽管也都是由当时的大书法家书写,还有皇帝的御书,但是大多呆板凝滞,毫无生气,这也许从另一个方面预示了方孔圆钱已经走向了穷途末路。
可以说,每一种钱币文字的字体总是和那个时代的铸币铭文、书法风格相吻合的,这也是鉴定古钱真伪极其重要的一条依据。
袁林,入行二十多年了,藏品不少,在诸多钱币中,对王莽的钱是情有独钟。
同期:袁林
每一位收藏家都把集齐一套王莽的钱作为人生一大乐趣。所以我收藏钱币几十年,尤其想收集齐,尤其是我缺的几枚:壮泉四十、中泉三十等,在我的王莽收藏里面还是缺的,所以对这些钱我是梦寐以求的。
如果从货币史角度来讲,王莽的货币政策是失败的,而且因此导致了政权的覆灭,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但是王莽的钱币称得上是中国古代最精美的钱币,东汉著名的科学家张衡就曾赞美它:“美人赠我金锉刀,何以报之英琼瑶”。这就是王莽的一刀平五千。
同期:戴志强
王莽时期第一次搞通货膨胀的时候, 他一定是小心翼翼的, 他要采取很多措施来防止别人盗铸或仿铸。那么所以在铸造钱币上,王莽是下了工夫,那么从钱币学角度来说,从钱币学角度,王莽的铸造钱它的艺术性比较高。一方面它铸造钱的工艺上,它比较精细,譬如说:像一刀平五千,一刀两个字是错金的,那么错金的工艺当然我们在战国以后就已经有了,青铜器上已经使用了,青铜器它毕竟是大器,每一件青铜器或者是一件或两件。那么作为货币来说是要大量发行的,把错金的技术用到货币上,在中国古代钱币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与精妙的铸造技艺相媲美的是王莽钱文,它采用了小篆体当中所谓的铁线篆,这种笔法纤细柔美,笔画末端露出针一样的锋芒,也有人叫垂针篆。
同期:袁林
这种书体铸造在钱币上,特别漂亮,即刚劲有力同时又婀娜多姿,我觉得这两个刚柔的结合,在王莽钱币的书法上是一个典范。所以这个也受到钱币收藏者的青睐。
朋友们都知道袁林的这个愿望由来已久,这一天,从咸阳来了一位熟识的钱商,这位朋友带来了一个令人兴奋的消息。
同期:袁林
有一个朋友来电话说,它们那边挖出一窖古钱币,几百斤,已经让他搞到它家里去了,问我有没有兴趣。当然我很有兴趣了,万一里面挑出一个中泉三十、壮泉四十,何乐而不为呢?对,我就利马和这个朋友说好,明天一大早就赶过去。
第二天一早,袁林就兴冲冲赶往宝鸡。这种下乡进村收钱袁林并不是第一次,一般来说,比较好的钱在市场上已经不大可能以比较合适的价格拿到真货,尤其是这种刚出来的窖藏,挑到好钱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所以它有点兴奋。
同期:袁林
去看到以后呢,这些钱币里面呢,我随手一拨,感觉里面好像是没挑过,因为里面发现了有布泉,有大泉十五这样的版别钱,我就给朋友讲,那我就挑吧,挑完以后呢,按照市场价格给我打个折扣就可以了。
但是真正挑起来,袁林的心劲儿慢慢往下降,一直没有发现能够让它眼睛一亮的好钱,隐隐的袁林感到今天不会有什么收获了,看来这一趟可能是白跑了。正当它想到这块的时候,一枚钱引起了它的注意。
同期:袁林
在挑的过程中,突然发现有一枚钱,钱背与众不同,因为很好的钱钱背就和其他的不一样啊,当时就热血澎湃,内心无比激动,觉得我可能得到一枚很好的钱。我就把这枚钱拿出来,把它翻过来,除去它的浮土,确实是一枚壮泉四十。当时确实没有任何犹豫,没有任何丝毫的怀疑。
王莽钱中精美的总共有六泉十布,这个壮泉四十尤其少见。袁林担心自己看错了,细细的看了看,品相和锈色都不差。朋友这时候热心的帮助侃价,市面上这枚钱价值10000元,像这种下乡来挑钱一般都会打折扣,袁林以5000元的价格得到了它梦寐以求的这枚钱。
一个月后,他有机会再次来到宝鸡,在钱币市场的一家商店里,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竟然又看见了一枚壮泉四十,和它手里一摸一样的壮泉四十。
同期:袁林
大家知道,古钱币,从古代的铸造技术来说,不可能有双胞胎的,凡是双胞胎必定有假!所以我就追问这个朋友,朋友讲,这个钱确实是假的。在哪做的都可以告诉你。
在制造仿制品的师傅这里,袁林惊讶的发现,师傅手里正在刻着一枚壮泉四十。原来它一月前的那枚钱就是出自这位师傅之手。
这种仿制的手段叫做改刻,是利用同样大小的但是字样比较模糊的钱,然后根据图谱上的拓片,重新刻画、挖补文字,偷梁换柱。这样,钱本身的铜质是没有问题的老铜,文字的笔画和风格越接近就越有欺骗性。之后再放入混合了化学品的土里,几个月后,一枚几可以假乱真的仿制古钱就登场了。而且现在这样的钱仿制一不像以前那样大量,这样非常容易就应起别人的怀疑,而是只有少数几枚,既符合这些珍贵钱币的存世状况。
除了改刻,还有一种是镶嵌,就是将整个钱的内部挖空,重新镶嵌上特定的价值比较高的部分,合成一枚钱,这些都是对钱币进行小手术,只要细心观察, 毕竟还有蛛丝马迹可查。
师傅也回忆起一个月前,是有一位人从它这里订购一枚壮泉四十。细细的回忆整个过程中一幕幕,这时的袁林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是被别人埋了坑。
同期:袁林
一,你的十几年的好朋友告诉你这个信息;二,它是窖藏;三,是你亲自挑出来的。几个因素结合到一起,你的任何思想都麻痹了,放松了警惕,所以这个关头,很多专家就在这个关头犯错误,上当。
其实不仅是像张宏这样的初入行的新手,就是一些收藏大家也会有判断不准的时候。
陈林林是国内泉界一位知名的收藏家,两年前的一天,一位朋友兴冲冲的拿来一枚它新得到的钱,大唐镇库。这是一枚孤品。陈林林一见到这枚钱,十年前的一件往事一下子在脑海中闪现。
1994年的夏天,在河南洛阳的一个古玩市场里,陈林林在随意的翻动中,店主神秘的拿出了一枚钱,一枚开价八万元的钱,也是一枚陈林林从来没有见过的钱币,大唐镇库。
按照图谱这应该是有史可查最早的镇库钱了,铸造量非常稀少。一千多年的岁月流逝,流传到今天也就是凤毛麟角了。真正的大唐镇库谁也没有见过,怎么来判断它的真假?
同期:陈林林
你比如说铜质,书法都是吻合的。
但是,在其它条件都符合的情况下,这枚钱没有锈,而这个锈色恰恰是最关键的证据。
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古钱币,绝大多数都是发掘品,铜是一种比较稳定的金属,它们埋藏在地下要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才能生成氧化铜、碱式碳酸铜等锈色,行内叫做生坑锈,这种表面锈色已经深深渍入钱币里面。而且埋藏地域不同,南、北坑和干湿坑,锈色也千差万别,五彩斑斓,红斑绿锈,还有孔雀蓝。所以锈色在鉴定钱的真假方面的极其重要。
真假锈的差别:颜色和生气,因为现在作锈的形式多样,令人真假难辨。真锈硬度较大,因为其分子结构稳定、紧密,所以很不容易擦掉,而且看上去显得生机勃勃。而假锈多在钱币表面,称作“浮锈”或“粉状锈”,不仅比较轻浮,而且死板不生动。
同期:陈林林
用刀刻一下,它有绵软感……很容易把它刻下来。
锈色是古钱的神韵,它不仅仅带给人们美的观赏,也默默讲述着它在沧桑岁月中与历史不断相遇的传奇。
但是摆在陈林林面前的这枚钱偏偏就是没有锈色。这会不会是一枚翻筑的钱呢?
在诸多仿造古钱币的手法中,仿制难度最大,鉴别也更困难的就是完全重新铸钱。上面的这些都是动些小手术。
没有史料、没有旁证,谁能证明这就是一枚曾经守护着金山银山钱库的大唐镇库钱呢?8万元并不是个小数目,陈林林不敢冒着险。此刻再看见戎老师的遍身铜锈这枚钱,陈林林一下在就明白了。
同期:陈林林
荣老师的这枚钱,承载的证据就比较充足。
然而这份证据迟到了整整八年,虽然它验证了八年前那枚大塘镇库的真实身份,但是却也无情的提醒陈林林当年它放走了一个珍贵的机会。收藏就是这样,一旦错过就有可能终身无缘。
两年过去了,就在陈林林快要淡忘了这件事的时候,这一天,一位收藏家从洛阳匆匆赶来。陈林林怎么也没有想到,它带来的竟然又是一枚大唐镇库钱,一枚没有铜锈的大唐镇库。陈林林一眼就看出它正是十年前和自己擦肩而过的那枚钱。
同期:陈林林:
事情过去八年了,这钱一直没有出去,当时我就意识到这枚钱汇很便宜的被我买到。
最终,这枚大唐镇库以1万元成交。十年的光阴,历经了一段如此曲折的过程,这枚钱物归其主。
每当他们在某一个特定的场合与你相遇,你会好奇,这份曾经的财富为什么今天还能在一双双手中不停地流转。
谁会在意,那漫漫逝去的光阴曾经怎样在久远的历史中精心雕刻时光?
只有他们,那些被称为“泉友”的收藏家,会钟情于这种跳跃和旋转中放出的光芒,去寻找他们急速旋转的身躯里还无人知晓的传奇……(编导:杨乘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