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具和家的遐想
央视国际 2004年08月31日 10:11
|
|
|
编导:王穆丹 |
老实说,本来我对中式的家具并没有太多的好感。虽然并没有自己的家,可是在我的想象里,理想的家,应该是铺着厚厚的地毯,大大的柔软的沙发,到处都扔着靠垫,可以光着脚走来走去,无论哪里都可以随便的靠靠躺躺。
当我描述我的想法时,多次被斥为是懒人的追求。不过还是觉得中式的硬木家具很沉很硬,磕一下疼半天,样式古板,颜色又都太重,不在我的理想家居之内。所以刚拿到这个老家具的选题,颇为头疼。
不过,在工作里每次都遇到不同的题目,也经常是自己完全不了解的领域。拍摄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在最短的时间一步步学习,用自己的理解去总结,又用自己的语言把这种理解表述出来,带来小小的成就感。
于是先通过一些关系,寻找专家。找到了一位古家具的收藏家,张德祥。在他家里,我第一次见识到了古家具的魅力。
那天是个炎热的午后。张先生的家很远,机场方向,过了大山子,一个农村的小院里。院子里种着菜,还有一片薄荷,养了几只鸭子。几间屋子里满满摞的都是老家具。张家两口子都极为谦和亲切,那天下午过得十分愉快。
说起老家具,张先生滔滔不绝,眼里放光,能感觉出来他是真爱。这时我才发觉我的浅陋,我的印象里中式家具只是一些笨重的大柜子,八仙桌之类。可张先生家里的那些家具真是漂亮,颜色、样式都是我从来没见过的。不过最后因为太忙,遗憾他没能参与拍摄。
后来我发现,所有的家具收藏者,几乎都在郊区有自己的仓库,没办法,家具这东西太大,太占地方。要是想收藏家具,家先得足够大。
这次拍摄可能是我做过的所有节目里跑得最多最零散的一次了,前期采访去过七个地方,拍摄则是去了八个地点,光是家具市场就去了四个。专家也是前后找了好几位,有一位是遇到了台风过不来北京,最后确定为节目里的两位。不过总的说来这次拍摄算十分顺利了,像龙顺成家具厂,兴隆家具厂等都很支持。
家具这期节目,带着一股文化味道,做起来感觉比较放松。反正自己是从零开始,位置摆得很低,倒是常常有些惊喜,尤其是在整个过程里保持一种连玩带学的心态,随时做好碰壁的准备。
在家具市场里转悠的时候,我发现了几种非常好看的老家具,一个是条案。这是过去用来放摆设的,样式很简单,但是线条非常优美流畅。其实这条案本来是摄像赵发仲喜欢的,老念叨着。我随着看了几件之后也惦记上了。他拍钱币那一集时就从西安带了不少钱币回来。我们还开玩笑说,这节目不能再拍了,老是有购物欲望,这么下去要倾家荡产了。不过原本穷人们也没有家产可荡。
本来不是很注意别人家里的家具。但是这段时间无论去谁家都要瞄两眼家具。有一天去朋友家玩,她的客厅很大,角落里摆了一把椅子,看上去破破旧旧的。一眼就喜欢上了。朋友说那是摆设,从没人坐过,我当时就坐上去,和一只漂亮的小狗合了影。脑子里浮想:傍晚时分,天色有点昏暗,对着大落地窗,外面是灯红酒绿的街道,一把老椅子,坐上去吱呀作响,旁边一壶悠悠冒气的香茶。正在遐想的功夫,领导电话犹如当头棒喝,审片日期将至,这才回过神来。
编完了片子再看总是很多遗憾,最遗憾的是,还是没有把我理想中的,那种老家具的美很好的表现出来。不过,就像龙顺成家具厂的一位木工师傅和我说的,木头是有灵性的。家具的美要人在使用中慢慢的感受,木头那种手感,那种纹路的细微差别真是很难传达的。“紫檀的沉穆、黄花梨的明丽、鸡翅木的纷华、乌木的细腻,红木的富贵、楠木的文静、榉木的文雅、柏木的温润、樟木的斑斓、核桃木的细致”……一切要自己去体味。
就我见到的家具里,吸引我的并不是紫檀和黄花梨的,那些家具精美是真的精美,但是价格根本不是平常百姓能问津的。我倒是喜欢那些朴实自然,带着平民气的柴木家具,很多都非常有味道,无论造型还是纹路还是装饰,是随心所欲的创造。真想在家里摆上两件,心里盘算着,条案可以放笔记本电脑啊,有很多格子的柜子可以用来放DVD,当然还有我喜欢的带小抽屉的梳妆台,可以把我的化妆品都藏进去…..
看到一段话十分喜欢,作为本文的结尾。
“和每件老家具相处,都像谈一场恋爱。有些开始的时候难分难舍,恨不能天天守在一块,时间一久就慢慢归于平淡;有些从一开始就知道看错,从此或搁置或转让,不再用心;只有极少的几件,却是可以钟爱一生,哪怕是倾家荡产都不离不弃。”
<编导:王穆丹>
|